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焦化工序余热资源量及余热回收利用现状出发,分析了干熄焦装置传热强化的途径与技术,并介绍了强化传热技术在干熄焦装置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船舶余热进行利用以达到节能的目的,结合船舶烟气余热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加装在船舶柴油机排烟管上采用热管强化传热的两级温差发电装置。通过建立温差发电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设计了实验系统并搭建实验平台。实验后分析实验数据并验证两级温差发电装置利用余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两级温差发电实验装置热端温度为473 K时,其输出功率最大可达到250 W,热效率为5.37%,在相同工况条件下,相比于单级温差发电实验装置4.04%的热效率提高了32%,证明了利用该装置对船舶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燃气锅炉排烟余热回收利用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直接接触式降温减湿节能装置,装置内部设置了填料段以强化传热传质效果.为建立和完善节能装置设计方法,对其填料段内的传热传质过程和设计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烟气温度tg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包含Lewis数Le和主体烟气湿比热CH、烟气水相界面处烟气湿比热CHi的求解填料段传热传质微分方程组,改进了填料段内传热传质过程参数分布及填料段高度的数值计算方法,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表明所改进的计算方法可应用于新型节能装置的设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船舶余热进行利用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该文结合船舶烟气余热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加装在船舶柴油机排烟管上采用热管强化传热的两级温差发电装置。通过建立温差发电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设计了实验系统并搭建实验平台。实验后分析实验数据并验证两级温差发电装置利用余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两级温差发电实验装置热端温度为473 K时,其输出功率最大可达到250 W,热效率为5.37%,在相同工况条件下,相比于单级温差发电实验装置4.04%的热效率提高了32%,证明了利用该装置对船舶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用螺旋槽管强化甲醛生产中余热锅炉的传热及其传热计算问题.此设备已投入生产使用.从使用中测出数据证明:强化传热后总传热系数比旧设备提高三倍以上,所提出的设计方法是基本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管壳式换热器传热强化及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传热过程出发,分析了传热强化的主要途径,从传热强化的机理出发,介绍了近年来强化管壳式换热器换热技术的进展及相关实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汽车空调用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同时利用汽车发动机和尾气余热并采用微机控制技术的汽车空调用除霜与供暖装置,该装置一方面能实现冬季发动机低温启动时加快发动机升温速度,使其迅速进入正常工作温度,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同时也能提升汽车供暖系统的除霜性能,保证驾驶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汽车余热,实现汽车空调,减少汽车油耗,提高燃料的热能利用率和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系数.通过对该装置进行热力计算与传热面积计算,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排汽热交换器和冷却水箱传热面积较小,结构简单紧凑,相对于传统的汽车空调和供暖装置,能耗极少,无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的强化传热和自清洁原理,实验研究了阶梯对螺旋叶片转子强化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雷诺数条件下,内置阶梯型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及阻力系数较无阶梯的螺旋叶片转子分别高出了7.8%~13.1%和24.1%~33.8%,同时性能评价因子(PEC)明显高于无阶梯的螺旋叶片转子,从而验证了阶梯可明显提高螺旋叶片转子强化传热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一种用于冷凝式烟气余热回收的大间距不锈钢锯齿翅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该翅片的传热和流动性能,并在搭建的风洞的试验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其传热因子j和摩擦因子f均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获得的Re-j和Re-f性能曲线可以为新型余热回收换热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董瑞芬  胡亚峰 《科技信息》2009,(31):J0020-J0020,J0026
本文针对某钢铁集团烧结厂的余热锅炉改造项目进行了可行性评估。通过一系列热力计算表明,利用无机传热元件替代原钢水热管,完全可以达到设计要求,并且很快可以回收成本,经济效益显著,证明无机传热技术在余热回收方面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介电流体的EHD强化凝结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自行设计组装的基于朗肯循环的低温余热发电模型的基础上,以CFC11为工质,进行了介电流体的EHD强化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不同温度下凝结换热系数,热流密度与外施电压之间的关系,并对外施电场的功耗进行了分析,为EHD冷凝强化换热理论研究的扩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脉动热管作为一种高效的换热设备,以其独特的优势有望应用于能源及化工设备的强化换热领域。首先综述了热管结构和工质对脉动热管强化换热的影响,其次整理了脉动热管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最近研究进展,最后给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脉动热管技术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低品位余热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困境和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能源消耗不断攀升从而带来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现实背景下,节能减排已成为当今人类的共识。低品位余热利用作为节能减排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当前技术中固有的材料性能、封装工艺、换热器性能等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这一事实,评估了国内外在低品位余热利用方面的研究态势,特别就热能传递与利用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充分利用室温金属流体优异的传热性能和低功耗驱动特性,部分取代传统工业余热利用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水冷介质,以发展新一代高效余热利用和发电装备。阐述了无水换热器的概念,并提炼出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随着室温金属流体换热器技术的研究深入,可望引申出一个全新的工业余热应用领域,相应研究必将对节能、节水和降耗,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浮头式废热锅炉工艺气侧的传热过程属于辐射状扩缩流横向冲刷管束的强迫对流换热,这种对流换热既不同于定截面流的横向冲刷管束的换热,又不同于一般的变截面流的横向冲刷管束的换热,文中用大比例尺(M1:2)模型测定了该换热过程的对流放热系数与雷诺数间的关孔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流动方式强化了对流换热过程,辐射状扩压流的放热系数比平行流横向冲刷错列管束的放热系数增加16%,而辐射状收缩流横向冲刷管束的放热系数比平行流横向冲刷错列管束的放热系数则增加40%左右。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计算和实验,对高温换热器的烟气侧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换热器中换热管合理的纵横向间距,证明了用金属辐射网是强化高温烟气传热的有效方法,并用实验数据讨论了烟气流速及温度等对换热器综合传热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将对流换热器和填充床中火用传递系数的概念引入到竖罐式余热回收工艺中,推导出烧结移动床层火用传递系数公式;在自制的气固传热实验装置上,测定不同工况下罐体料层内气固传热过程的相关数据,研究冷却风量对烧结床层火用传递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冷却风量不变时,平均物理火用传递系数hex,m随矿温的升高而增大;相同平均矿温条件下,当hex,m大于0时,hex,m随冷却风量的增加而增大;当hex,m小于0时,会导致竖罐出口冷风火用值减少,对强化气固换热不利.  相似文献   

17.
引入惰气增强传热具有清洁、增加的压力降小和不干扰流体流动等优点.在传热实验装置的竖直向上矩形管道入口处引入氮气,通过对一般对流传热与引入氮气情况下的传热实验进行对比,考察了引入氮气对传热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混合对流传热时。传热的增强更加显著,引入惰气对对流传热的增强程度要明显好于对过冷沸腾传热的增强.通过对惰气增强传热的机理进行分析,提出惰气对传热的增强作用,是气泡引起液速增加而产生的湍动增强和气泡滑移而产生的边界层湍动增强这两种机理叠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电极对EHD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综合国内外EHD强化沸腾换热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电极的形状,位置,材料和极性对EHD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并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