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损害赔偿微机化评估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评估系统按照《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1992年议定书》索赔手册中对海上船舶油污事故造成的损害赔偿项目的分类,根据每一类损害的特征和性质,通过方便直观的输入界面,采用相应的估算方法对各类损失鲺损害程度以及赔偿总量逐一进行了直接评估。另外,根据事故损害赔偿案例之间所具有的可比性,运用多因素模糊对比法,通过对历史事故赔偿案例及其产生损害程度各相关因素的比较,它还可间接得到大致的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规模的海洋运输和超级油轮的迅速发展,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的风险大大增加.根据近10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起海上溢油事故,结合舟山港域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海上溢油事故的特点,介绍了舟山港域溢油处理现状,分析了适合舟山港域的溢油回收技术,指出在舟山海域采用撇油器进行海上溢油回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基于溢油漂移扩散计算模型,预测出半封闭型海域事故溢油在不同海况下的油膜扩散路径和油膜面积的时空分布;分析不同海况下油膜扩散岸滩及海洋环境敏感区的时间,讨论溢油事故对岸滩及敏感区造成的影响;推算出溢油事故应急响应时间,结合应急处理能力中应急响应、应急船舶、围油栏数量、污油回收量等关键指标,研究溢油应急响应对评估应急处理能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桥梁工程一般跨越河流、深谷等地面障碍,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恶劣。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各种风险基本因素都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会导致工程事故,甚至造成人身安全事故。要准确定量地进行事故风险评估,目前实用而可行的途径是采用和综合专家意见,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作为分析、判定的依据。在具体桥梁工程施工中,要做出多个详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加以比较和分析,对具体位置和地质情况以及相关影响施工的各种因素要准确掌握,以便更好的确定方案,将施工过程中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船舶溢油潜势的多层次灰色评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对船舶溢油的潜势分析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通过对船舶自身的因素、环境因素及人的因素指标的确定,构造了关于船舶溢油潜势的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体系,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评价体系特征及评价指标特点,具有计算过程简洁、结果物理意义清楚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论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机制建立资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机制是应对船舶溢油事故的反应和处置机制,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避免和降低溢油事故的损害程度,减少损失。应急反应机制的及时高效运作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我国目前溢油风险加大,国内未建立应对溢油事故的资金保障机制,国际上加入基金公约的时机不成熟,因而,建立我国国内的溢油应急反应资金保障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船舶最小事故航线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船舶最小事故航线的选择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将船舶最小事故航线选择问题转化为一不含负权的最短路问题,然后再运用Dijkstra算法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8.
海事调查的首要目的是查明事故的真实情况,因此,海事调查就可以归纳为收集各种与事故有关的证据和审查判断这些证据的过程,本文根据船舶碰撞事故的特点,探讨船舶碰撞事故的证据问题。 相似文献
9.
海事调查的首要目的是查明事故的真实情况,因此,海事调查就可以归纳为收集各种与事故有关的证据和审查判断这些证据的过程,本文根据船舶碰撞事故的特点,探讨船舶碰撞事故的证据问题。 相似文献
10.
港口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通过溢油风险评价来分析溢油事故风险源和发生概率,为制定溢油防范对策和应急反应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目前溢油风险评价尚无统一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风险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比较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港口项目溢油风险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对深远海恶劣海洋环境下溢油作业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建立了一种多层耦合关系视角下的安全屏障绩效评估模型,基于各类安全屏障的特点,分别采用适宜的绩效评估方法,计算各类屏障的绩效水平,精细展现各类风险因素对系统整体安全状态的影响程度,量化深远海恶劣海洋环境下溢油回收作业的安全风险等级。结果显示,深远海恶劣海洋环境下溢油回收作业整体风险处于较高等级。从屏障层次细化角度来看,人员管理屏障与环境屏障风险等级处于较高风险,设备屏障风险处于中等风险。同时,针对各层屏障中定量挖掘出的较高风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安全管控措施,也为其他类型的深远海救助作业风险评估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13.
建立了嵌套模式的渤海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型网格采用显隐交替有限差分格式(即ADI差分格式)进行计算.用追赶法逐段求解,用调和分析法计算模型的水动力边界条件,将潮汐过程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其结果吻合良好.溢油数学模型理论公式考虑了实时风场和表面流场作用下油膜质心的迁移和扩散范围,模拟了海上溢油油膜运动轨迹,并用水槽实验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在水动力模型基础上应用溢油运动模式建立了海洋溢油数学模型,对风场作用和无风作用两种条件下的静止点源瞬时溢油和连续溢油运动轨迹和扩散范围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比较,并计算了有、无风场作用时移动点源连续溢油污染扩散范围,为海洋溢油数学模型的研究提供了较完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目前海上溢油漂移扩散计算复杂,不适用于应急处理业务化应用的弊端,通过数学模式,结合Windows可操作界面,构建广西近海海上溢油应急预报系统,并以钦州湾为例对系统进行应用。结果表明,涨潮、落潮时刻发生溢油时,油膜向茅尾海和钦州湾外湾方向漂移距离分别约为17.5 km和17.9 km。涨潮时刻发生溢油时,油膜扩散面积较落潮时小,扫海面积则先小后大。风对溢油漂移扩散结果有显著的影响,不同风向下的油膜漂移方向、影响区域有明显的区别。该系统具有方便、准确以及操作界面友好的特点,可为广西近海海上溢油事故防范、预警预测、应急处理、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发展有效、准确的溢油溯源预测技术,为渤海海域溢油污染防治以及责任认定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基于"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方法的油粒子数值溯源预测模型,利用集合预报方法,结合渤海海域气象、海洋环境驱动场,针对秦皇岛岸段发现的油污,通过溯源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其可能来源,分析油污可能发生的原因。【结果】受海面风和海流的综合作用,冬季在秦皇岛北部海域的油污,多会在春季漂移至秦皇岛海域。【结论】本研究模拟预测方法针对不同的海域进行预测分析,可给出油污的可能来源,为溢油源的排查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海面纹理特征,利用Borda算法进行了航空遥感图像中油膜和非油膜的识别研究。首先,对航空遥感图像进行纹理特征分析和提取:二值化处理并且提取谱相关性、方向粒度和条状粒度的纹理特征值;然后,建立海面油膜数据库,包括原始图像、特征向量,以及图像和纹理特征间的映射表;最后引入Borda算法,根据被测图像的特征来识别其是否含有油膜。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型能有效的识别油膜,能为大范围海面溢油检测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钦州湾海上溢油扩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对钦州湾水动力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MIKE 21/3SA溢油分析模块,对其海上溢油扩散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常风况条件下,涨潮时刻发生溢油,溢油先向茅尾海方向漂移,待落潮后退出茅尾海;计算时段内,溢油向茅尾海方向及钦州湾外湾方向漂移的最远距离分别约为17.51km和10.73km,扫海面积约为71.83km~2。落潮时刻发生溢油,溢油则先向钦州湾外湾漂移,待涨潮后转向钦州湾湾颈方向;计算时段内,油膜向钦州湾外湾方向漂移最远距离约17.96km,油污扫海面积约为50.72km~2。【结论】钦州湾溢油漂移扩散特征与溢油发生时刻及风作用密切相关,溢油时刻及风作用对钦州湾溢油漂移扩散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在天津港六号码头的粗砂-砾石海滩进行了人工模拟溢油条件下的生物修复现场实验,考察了添加水溶性肥料、添加缓释肥料以及同时添加缓释肥料和石油烃降解菌等修复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120,d的修复时间内,同时添加缓释肥料和石油烃降解菌的体系石油烃生物降解常数(ks)最高,达0.007,2,d-1,为对照体系的2.4倍,该体系中氮、磷浓度和石油烃降解菌数量在较长时间内都维持较高水平,表明接种的石油烃降解菌能够直接利用缓释肥料所释放出来的营养元素而快速生长繁殖;添加水溶性肥料的体系短期内氮、磷含量显著提高,石油烃降解菌密度明显增大,石油烃降解速率加快,ks为对照试验池的1.8倍;而添加缓释肥料的体系氮、磷含量尽管明显高于对照体系,ks却略低于对照体系,这可能是由于土著微生物无法直接利用缓释肥料所释放的营养元素,甚至其释放的尿素在局部形成高氨氮环境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油田开发提出一种半定量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将油田开发中的事故可能性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环境风险因素综合级数的概念,并以宋芳屯油田为例,对其开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作了综合评价,从而为油田开发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三高(高压、高产、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的安全性丞待解决的严峻形势和风险定量评价(QRA)研究的落后状况,进行了三高气田的QRA实例研究。该项研究分析了三高气田钻完井事故的机理及原因,建立了钻完井事故的事故树概率模型并完成了概率计算,通过基于钻完井事故后果的环境风洞物理模拟实验和三维数值模拟定量确定了空间硫化氢浓度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事故的个人风险及社会风险评价,这种风险定量评价方法将对国内外同类油气田安全开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