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久湘 《科技信息》2012,(12):27-27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古代汉语"又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引进英语加以对照,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和语法现象,能使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在许多方面的共同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辞章学从先秦开始,在语言实践中经过历代不断的扬弃,得到提高、拓展。明清时期是古代汉语辞章学发展的一个集大成时期,是个吸收前人研究进行总结并有所创新的时期,包括整合与提高,集中体现为各种文学思想纷争中发展辞章理论、研究理论的深入与研究领域的拓展,在文论、诗论、词论、曲论、小说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整体上达到了古代汉语辞章理论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周莹 《科技信息》2011,(27):I0238-I023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对象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等知识,否则交际中就会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可见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西文化差异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学生在理解、掌握效率及学习兴趣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自己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文言文的酷爱和痴迷,我越来越认识到: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设置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使中学生初步掌握古汉语知识,从而把古汉语当作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蔡小燕 《科技信息》2011,(18):170-170,173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也因为语言的使用得以体现和传承。因此,语言学习必须与文化相结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渗透,通过文化渗透来强化语言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在实际中更加得体地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6.
纪雯荟 《科技信息》2012,(26):181-181
语言首先是作为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语言。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语法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科学地进行古代汉语语法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许多知名学者都曾进行过实践,并且发表过意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力先生的教学观点。1961年12月,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①中说:"语法方面固然很重要,但是由于语法是比较稳固的,古今差别不大,只消知道几个粗线条,再学习一些古代虚词也就差不多了。"其后,王力先生曾多次重申这一观点。例如,(古代汉语·教学参考严中说:"我们把古代汉语的语法讲得比较简单,是假定学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今语法差别不大,古今相同的语法不必再讲,....…  相似文献   

8.
李北辰 《科技资讯》2006,(23):121-121
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学习某种语言就必须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了解使用该语言的群体的文化因素、文化习俗。这也要求语言的教授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启发、培养学生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兴趣。对俄罗斯学生汉语教学中虽是语言教学识主题,但在研究其过程中导入对学生文化因素的启发和培养也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语法是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科学地进行古代汉语语法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许多知名学者都曾进行过实践,并且发表过意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力先生的教学观点。1961年12月,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①中说:"语法方面固然很重要,但是由于语法是比较稳固的,古今差别不大,只消知道几个粗线条,再学习一些古代虚词也就差不多了。"其后,王力先生曾多次重申这一观点。例如,(古代汉语·教学参考严中说:"我们把古代汉语的语法讲得比较简单,是假定学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今语法差别不大,古今相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更加重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专家学者们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结合古汉语的语法特征,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这标志着在描写的基础上追求解释已经成为当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标。我们在辨析易混语言现象时,不能孤立地从哪一方面进行,而应根据不同的句子,灵活使用最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中的词汇更是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深入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了解其民族文化特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着手,阐明英语学习中的一些障碍。其目的在于首先提高人们对英语语言的认识,以便提高我国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它承担着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语言素养,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的重要任务。但目前古代汉语教学不尽如人意,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以XX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教学为例,从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及其态度、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及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学方式3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较为全面地了解当前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词义和语言环境的关系,是普通语义学的一个题目。本文所依据的语言材料主要是古代汉语,目的是从古汉语词义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文中的观点如能成立,其适用范围当不限于古代汉语。分三个问题讨论:语境对词的选择性和对词义的显  相似文献   

14.
<正> 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它的实用性很强,规律性与变易性也很强。中文系的各个专业都要开设。不过,对不同的专业应作不同的要求。秘书专业要强调古汉语的工具性;要把精力放在掌握古汉语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古汉语规律在现代文字运用中的新的价值上,以便能较自如地阅读与自己有关的古文以及从古代丰富的语言宝库中吸取有极高价值和极强生命的因素;要更多地注意古为今用。因为,秘书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并不直接与古代作品或古代语言打交道,但古汉语的功底却会在他们的应对与笔下表现出来。因此,教学要求实用性必须增强,而理论性不是必要的则可相对减弱;现实性必须引起重视,而文学性、历史性这些为一般文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适应中文系秘书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已经脱稿了。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的依据。因此,它除具备学科本身的特点之外,还应具备使用专业的特点。对于秘书专业的需要,我们是这样认识的: 秘书专业的学生日后的工作需要,当然也和其他有关专业一样涉及对古籍的理解、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可是更为突出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见到的含有古汉语语言因素的文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文史籍与金石铭刻、敦煌文书、藏文古籍一样,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古代历史、远古宗教、民族关系等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准确掌握汉藏史籍中吐蕃历代赞普的名号及其由来,在藏族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史料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对古代汉文史籍中吐蕃历代赞普名号的由来及其变化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考证,同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由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都发生了变化,这就给阅读古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比较重要的古代典籍,历代注家大都作过注释,这些“故训”一般是比较可靠的;现在刊行的文言读物,  相似文献   

18.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文化因素和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入势必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的日语教学实践当中,更多注重的是如何把日本文化导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与很多英语教学一样,忽视了让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掌握,这就造成本土文化缺失现象。日本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古代唐宋文化的影响,因此,追根溯源,对日本文化的导入离不开中国文化根源的支撑。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是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以日语教学为依托背景,从中日成人礼这一具体事例出发,探讨如何在日语教学中进行双向文化的导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体现该民族的文化习俗。因此,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学习与此语言有关的文化。只有这样,方可掌握这门语言的精髓。本文旨在从语言与文化的辨证关系来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融入的内容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工具课。通过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古代汉语知识,加深对汉语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就师范院校来说还要使学生具备讲授中学文言文的能力。这门课程虽然相当重要,但是语言知识本身没有多少感人的东西,如果讲授不当,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