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公路密度与人口密度、人均GDP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生产函数理论,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公路需求的宏观模型;定量地分析我国各地区公路密度与人口密度、人均GDP关系及动态变化;揭示公路地区差异的规律性。此研究可为国家公路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安徽省的公路规模及其发展趋势,基于省、市两个尺度,将安徽省、合肥市公路规模分别与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发达省市进行对比。结合GIS技术,通过对1999—2019年各省市道路的空间密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3个重要指标以及自然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安徽省公路总里程仍在以一个稳定的速率增长,总里程数超过了江苏省,公路的建设程度领先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空间、人口、经济三个指标上,安徽省高速公路和各级公路综合密度都低于发达省市,但合肥市与发达省市差距较小;忽略湖泊和山区的影响,在适宜的地理环境下,安徽省公路网密度较为稀疏,地市之间的联系有待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公路的建设与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需求函数模型的公路网规模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公路网规划中路网总量的确定问题,系统分析了公路网密度与人口密度、人均GDP的关系,得出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公路建设速度、规模需求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缓慢时期,对公路的运输需求相对较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大;公路建设超过一定规模时,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降低,公路建设速度开始减缓。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了人口、经济增长对公路的需求函数模型。通过1991~2003年统计资料,分析确定了模型参数的合理构成范围,建立了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公路网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王泊敏 《甘肃科技》2015,31(3):121-122
密度是评价公路路基路面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公路现场密度问题会直接影响公路现场施工的质量。同时,现在我国的公路建设中出现了很多路基路面的质量问题。因此,研究公路现场密度检测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阐述了公路现场密度检测的原理,介绍了公路现场密度的一些检测方法,最后对公路现场密度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利用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度量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9个指标,运用SPSS 17.0软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并运用ARCGIS 10.2软件将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可视化表达,对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地域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1)人均非农业经济密度、人均信息化经济密度和人均农业经济密度是影响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的三大因子;(2)按照人口经济密度的差异对其聚类分析,可知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密度可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高水平区、较高水平区、中等水平区和低水平区;(3)通过对其可视化表达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口经济密度总体上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占据河南省面积的2/3,且不同区域单元水平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公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城市道路和国道干线公路上的车辆荷载及密度越来越大,行驶速度越来越快,致使路面的损坏也日趋严重起来。本文分析钢纤维混凝土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航  秦奋 《河南科学》2010,28(6):744-747
在改进常用的人口估算方法——土地利用密度法的基础上,借助于Arcgis数据分析平台和Geodatabase数据库技术,对开封城区进行了人口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人口估算方法获取人口数据周期短、误差小,整体上满足人口空间分布分析和人口区域密度分析的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公路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主食竹生长状况的影响,2014年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大熊猫栖息地内的公路网中,设置距公路不同距离的调查样方,测量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成竹的株高、基径、密度及环境因子等.研究结果显示:在距离道路垂直距离0~500m范围的5个梯度间,华西箭竹的株高、基径无显著差异,但密度差异显著;在0~100m的5个距离组间,华西箭竹的株高、基径和密度均无显著差异.华西箭竹株高、基径、密度与距公路距离均无显著相关性.华西箭竹株高主要与草本高度、苔藓层盖度和腐殖质盖度显著相关,基径主要与苔藓厚度显著相关,密度主要与上层植被盖度和草本层高度显著相关,即箭竹的生长状况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虽然公路运营对华西箭竹生长状况无显著影响,但公路建设对道路旁的竹类损毁严重,包括人为砍伐、家畜啃食与践踏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公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城市道路和国道干线公路上的车辆荷载及密度越来越大,行驶速度越来越快,致使路面的损坏也日趋严重起来。本文分析钢纤维混凝土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瑞典VTI交通模拟模型研究两车道公路上超车视距对行车速度的影响,提出了部分结果.结果表明视距和超车密度(超车次/公里·小时)、超车密度和行车速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两车道公路的服务水平及检验和建立二车道公路的几何设计标准.最后建议超车视距应在两车道公路规划和设计中作为一条基本的考虑因素.超车道、爬坡车道和铺砌路肩由于能提供良好视距,因此都是新建和改建道路时应考虑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以分形理论与影响评价为基础,将公路网自身发展与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为有机整体进行分析,并对江苏省宜兴市公路网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得出全面、合理、具时空特征的定量化分析结果.在分析过程中采用综合路网密度、路网分形维数、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车流污染物排放量、景观碎化度等指标,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宜兴市1996年、2000年和2002年公路网进行指标求解与发展分析.由分析结果得出:宜兴市1996年以来公路网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其综合路网密度、路网分形维数都呈持续增长趋势,但其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较小,且其结构与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公路网建设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车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景观碎化度都增长较快,因此必须重视公路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路建设的区域结构要以合理、优化为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本文把GDP、区域土地面积、贸易量、人口数量作为评价项目,把东北地区三个省作为评价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关联矩阵方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公路建设在地区结构方面合理性的问题,目的是使道路建设与经济的发展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分析了四川省在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同时对四川省铁路、公路在面临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以及相互间所存在的竞争问题 ,提出了必须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 ,把交通运输工程放在地球环境、生物、资源、污染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工程—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中进行全面考虑 ,把性质不同的生态环境系统与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确保国家在发展铁路、公路等大量基础建设项目时决策的正确性 ,避免因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计算经济增长时 ,应该正确考虑环境成本。只有这样 ,交通运输才能健康发展 ,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 Von桸eumann线性多部门理论来解决在现有生产技术水平下如何建起经济系统增长的快车道,利用线性规划理论来解决如何调整经济系统的现有产出结构问题,以及利用Robust调节理论来解决经济系统在快车道上运行时的系统调节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珠江三角洲将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随之而来的交通运输与经济迅速发展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本文中,对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等因素与公路运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珠江三角洲公路网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揭示了公路网络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对该区域公路网建设的整体认识.提出了建立四纵四横二环公路网的发展模式,确定了公路网的发展目标,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选取12个客观指标构建了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指标体系。首先运用粗糙集属性约简理论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去掉其中的冗余指标,然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C2R模型和BC2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的公路交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从规模和技术上分别对公路交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只有11个省市是规模和技术整体有效的,其中绝大多数省市的规模收益处于递减状态,说明我国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效率不高,特别是规模效益不高。在以后公路交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公路网的利用效率,还要注重并加强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规划方案分析在公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效性,针对目前公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方案分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采用现有的公路面积密度、公路人口密度、公路经济密度指标,构建了用于规划方案分析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并以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综合指标体系,能使规划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克服目前规划分析缺乏量化指标的缺陷,实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增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运用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2009年和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土地面积、城镇数目、总人口、城镇人口、人口密度等几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布局较多,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城镇体系发展差距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衡,运行成本较高;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措施,改善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不合理的现状,促进长江经济带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经济开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高速公路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中枢。文章在分析"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及文山州内交通物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确定区域经济新增长极,论证"平—罗"高速公路成为区域增长轴的可能,并重点利用增长轴将以"点"为中心的"面"即各级区域经济系统空间网络化,构建"点"、"轴"、"面"相结合的文山州"通道经济"体系,从而优化"平—罗"高速公路经济带空间结构,实现文山州"通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