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于AHP-CV组合赋权的低丘缓坡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高效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优化土地配置、解决人地矛盾,以四川省内江市为研究区,构建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层次模型,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变异系数法(CV)确定评价因子主客观权重,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叠加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适宜性评价,将内江市低丘缓坡土地分为高度适宜、一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其分别占低丘缓坡土地比例的30.92%,42.40%,22.66%和4.02%.结果表明,全市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处于偏上水平,具有较高发展潜力,适宜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2.
以郧县为例,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等要素,构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郧县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进行适宜性评价,将全县的低丘缓坡土地分为4个等级:一类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二类用地为基本适宜建设用地、三类用地为基本不适宜建设用地、四类用地为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别占低丘缓坡土地的比例为9.48%,42.97%,35.39%和12.17%.全县适宜进行低丘缓坡土地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安阳镇、杨溪铺镇、梅家铺镇、茶店镇及刘洞镇、五峰乡.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宿松县境内的低丘缓坡地为研究对象,以土地高效开发为主要研究目的,构建低丘缓坡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目的是为大别山地区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目标实现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模型使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高了5%.模型广泛适宜于低丘缓坡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涪陵市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基岩裸露程度,交通条件4个指标为参评因子,对涪陵市未利用土地按图斑逐块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适宜类以农产品产量和产值表示的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合土地开发难易程度,确定出全市未利用土地1993~2020年期间的开发利用目标,并提出了保证目标实现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西都安县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都安县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该县土地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和各种土壤类型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采用多因素分级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按照土地的用途划分宜农(耕)土地类。宜园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并选择对土地用途影响较大的因子为评价项目,依其影响的程度制定分级指标,按指标评定每个土地适宜类的适宜等级,分别评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三个级别,统计其面积。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对该县的土地资源提出合理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6.
邓二委 《科技信息》2012,(30):168-169
义县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本文将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集中连片的区域,以乡镇为单位,通过计算重点区域评价指数高低,来划定耕地开垦的重点区域,并指出该重点区域的区域范围及土地开发利用整理方向,为统筹安排区域内耕地及各类农用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促进未利用地开发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可拓方法在矿区土地复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上分析了基于可拓方法的土地复垦相关描述。然后提出了基于可拓的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勉强适宜,与实际相符.表明了可拓方法在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可行性.该方法不仅可以克服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可对参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提高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清市土地利用分布为例, 建立基于数据分析和功能分解相结合的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模式, 在完成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适宜性参评因子空间数据库基础上, 充分利用已有开发平台,集成土地适宜性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完成可视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改造决策支持空间信息系统, 为土地管理、规划和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空间分析和模拟预测工具  相似文献   

9.
 基于柴达木盆地的地理、气候、水资源和盐生植物等自然条件,综合分析了该地区发展盐湖农业的资源基础,重点讨论了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以盐渍化的土地为主,区域内积温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咸水、微咸水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业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17%,有大量宜农土地未被开发,撂荒面积大;草地占土地面积的46.64%,但海拔、气候、交通等条件限制其利用;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7%,破坏较严重;盐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1.68%,且资源丰富,几乎未被利用。柴达木盆地资源基础丰厚,开发潜力巨大,建议在该地区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盐湖农业,加强盐生植物研究,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低丘缓坡开发宜建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丰县为例,利用无人机影像,借助相关影像处理软件,构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项目区正射影像现状图及数字高程模型,获取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坡度、坡向等数据,同时收集其他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相关影响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区宜建性评价模型,进行项目区宜建性评价,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项目区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信阳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与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茶树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在构建茶树种植区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土壤、降水、海拔与坡度、植被与日照、气温、坡向共计6个主因子,借助GIS技术进行因子叠加并划分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基本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并结合区县边界、土地利用和茶叶产量为信...  相似文献   

12.
蔡浩  金志农 《江西科学》2014,(3):408-415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开发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过度集中、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南昌市为例,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两方面出发,构建了包括2项Ⅰ级指标、8项Ⅱ级指标和20项Ⅲ级指标的城市空间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其城市空间开发生态适宜性指数,并将南昌市空间范围划成了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低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探讨了南昌市未来城市空间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对和林格尔县未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和方法,分别对各种未利用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以此为依据,计算和林格尔县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等级,将和林格尔县的13个乡镇划分为较符合实际的3个潜力区等级,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吴江东部地区城镇发展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GIS支持下,基于景观格局分析,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法对吴江东部地区城镇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按生态适宜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发展用地划分为5类:最适宜用地、适宜用地、基本适宜用地、不适宜用地和不可用地,分别占研究区的11.93%、16.27%、22.17%、31.52%和18.11%、结果表明,最适宜用地和适宜用地仅占研究区的28.20%,而不适宜用地和不可用地占研究区的49.63%,说明研究区城镇发展用地生态适宜性总体上较低.  相似文献   

15.
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判物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耕地的重要前提.采用物元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克服了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可对参评因子进行量化处理,提高了评价的精度.选取长乐市某区为例,应用物元模型对其耕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样区土地适宜性等级为中等适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6.
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区域,选择了土壤、气候、地形、水文和交通等5类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南方丘陵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基于GIS技术,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耕地适宜性以临界适宜性和一般适宜性为主,不适宜区域分布和数量与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的分布和数量大致相当;林地适宜性整体较高。根据评价结果,在土地管理中应该大力开展山区植树造林,并加强耕地和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还林,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迫切-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时空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空维度特征, 以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多目标性为导向, 将不同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归类为整治迫切性和适宜性两方面, 利用迫切?适宜度综合评价与互斥性组合矩阵, 列举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差异化时序安排, 构建多目标导向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空间组织与配置格局。使用该方法, 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间迫切性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不迫切4个等级, 村庄数量比例分别为12.73%, 28.36%, 24.73% 和34.18%, 空间上表现出迫切性等级由高到低的圈层结构特征; 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空间适宜性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不适宜4个等级, 村庄数量比例分别为11.27%, 33.09%, 36.73%和18.91%, 具有明显的空间组团式分布特点; 综合迫切?适宜性等级结果, 形成农村居民点优先整治区、重点整治区、适度整治和限制整治区的时空配置格局, 并提出不同分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导向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e niche-fitness and limited factors of rice, wheat, cotton and rape in Houhu Farm area of Jianghan Plain are analyzed by weighted average model and limited factor model. The niche-fitness theory and GIS are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on multi-suitability evaluation. The high values of the niche-fitness (the maximum is 0. 958) indicate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asica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rops in the area.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single crop shows that the degrees of suitability are satisfactory. Comprehensiv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 acreage for grade 1 (highly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accounts for 18.16% of the total cultivated land area, whereas the acreage for grade 3 (critically suitable) and grade 4 (unsuitable) only for 8.9%. The main factors limiting the potential land productivity ar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and accessibility level of road.  相似文献   

19.
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布局和选址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土地、社会、环境、政策4个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沈阳经济区开展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 1)沈阳经济区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的区域总体不多,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占全区面积比例约23.95%,主要集中在各地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及外围区域; 一般适宜等级集中在沈阳经济区的东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在全区呈现出分散分布的特点. 2)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和平区和沈河区等地;一般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西湖区和明山区等地;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法库县和辽中县等地. 3)现状建设用地分布总体上较为合理,约73.33%分布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内;然而约8.76%的建设用地分布于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内;另外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范围内仍存在大量的区域没有被开发建设.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增长方向和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探究我国适宜建设用地的空间差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促进喀斯特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协调发展的方法,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贵阳市为例,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11个评价因子,通过Delphi法确定因子分值,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因子权重,对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贵阳市建设适宜用地(含建成区)占市域面积4.62%,较适宜用地占19.99%,一般不适宜用地占23.25%,较不适宜用地占23.74%,最不适宜用地占17.71%,不可用地占10.69%。根据评价结果,为不同等级的用地类型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为保护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