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齐加压气化炉用高压蒸汽和高压氧气做气化剂,气化剂从气化炉底部进入炉篦之后,从炉篦布气孔流入气化炉内,煤从气化炉上部加入,煤和气化剂逆流接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粗煤气,粗煤气经过喷淋冷却器用酚水洗涤,降温、除尘、除油后,再经过废热锅炉进一步降温达到180℃后,送至净化一氧化碳变换工号、煤气冷却工号、低温甲醇洗工号处理后,变成净煤气,然后一部分送至长输管线做哈市城市煤气,另一部分送至甲醇工段合成甲醇。  相似文献   

2.
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具有氧、煤消耗低、冷煤气效率高、碳转化率高、污水较容易处理、能气化高灰熔点煤、煤种适应行广、很短时间内即可转化为无副产品的气体等优点。针对国外有代表性的三种干煤粉加压气化炉和德士古加压气化炉进行对分析,阐述了各炉型在结构的特点和差异,阐明了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炉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煤和石英砂为原料。采用多热源电热气化方法,实现了煤的高效洁净转化。通过对气化炉内空间温度分布、温度梯度的研究,掌握了气化炉内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气化过程中集气罩最高温度为440℃,炉表最高温度为1050℃;炉内温度梯度随距炉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靠近集气罩区域,温度梯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集气空间离炉表近的区域各点温度受辐射场影响较大,而离集气罩近区域各点温度受对流场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对根据无焰氧化技术设计的分级气流床气化炉,运用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干煤粉在炉内的气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进料方式及氧碳摩尔比对合成气中CO,H2和CO2体积分数、合成气热及碳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相同进料方式下随着氧碳摩尔比的增大,合成气中CO和H2体积分数、合成气热先增大后减小,而CO2体积分数和碳转化率一直上升;相对于另外2种进料方式,三层喷嘴进料方式能使炉内温度场更均匀,平均温度提高,气化强度增加,由此表明气化炉结构和进料方式使炉内实现了基于无焰氧化技术煤粉空间气化反应的基本特征;同时,氧碳摩尔比最佳范围为1.0~1.1.  相似文献   

5.
宋旭  于钦凯  夏利江 《科技信息》2010,(33):I0057-I0057,I0250
首先分析了生物质气化技术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生物质气化的最新进展.即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提出了两种炉型和四种配套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6.
根据上吸式和下吸式气化炉特性,设计开发了喉口型双氧化层煤无焦油气化炉,并在煤无焦油气化炉实验装置上进行了煤无焦油的气化实验研究,考察了气化炉操作参数对主要气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喉口型双氧化层气化炉内气化状态良好,出炉煤气中焦油含量大大降低,煤气热值明显提高,煤气中焦油含量最低仅为10 mg/m3,煤气热值高达6 466.9 kJ/m3,完全满足各种燃烧器和加热工艺要求,实现了煤无焦油气化;操作参数对气化指标的影响本质上是通过改变气化温度来实现的,气化温度的提高促进了焦油的裂解反应,从而提高了气化煤气中CO和H2的含量,降低了煤气中CO2和焦油的含量,使煤气热值升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生物质微米燃料(BMF)在旋风气化炉中的空气气化特性.在没有外热源的工况下,整个气化过程所需的热能由部分微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供应.研究空气当量比(ER)、微米燃料粒径对气化特性的影响.当ER=0.32时,H2的含量和气化效率最高,分别为6.32%和38.22%;当ER=0.28时,可燃气的含量最大,达到27.1%.随着BMF粒径减小,气化室温度、可燃气含量、H2的含量、碳转化率、气化效率和燃气热值都显著提高,分别可达953℃、29.7%、8.26%、60.07%、40.56%和4246kJ/m3.  相似文献   

8.
采用XRF、XRD和SEM/EDS等分析手段对神华煤气化灰渣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气化灰渣对金山石油焦/CO2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炉底灰渣和炉顶飞灰的灰分质量分数分别为78.39%和62.71%;炉底灰渣中Ca和Fe的质量分数较炉顶飞灰高,而炉顶飞灰中Si和Al的质量分数则比炉底灰渣高;气化灰渣中的矿物质主要以对气化反应无催化活性的惰性物质形态存在,炉底灰渣中对含碳物料气化反应有催化作用的主要是少量的硫酸钙、氧化铁和钾芒硝(K3Na(SO4)2),而炉顶飞灰中则是少量的硫酸钙;随着气化灰渣添加量的增加,石油焦催化气化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转化率逐渐减小。当气化灰渣的添加量为5%~30%时,石油焦的气化活性提高了2~7倍,其中炉底灰渣的催化活性稍优于炉顶飞灰。  相似文献   

9.
以煤和石英砂为原料,在自制双热源煤新型气化炉上实现了煤炭新型气化,测试了气化产物,从气化原料的高温结构相变和气化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出发,研究了煤新型气化机理.结果表明:双热源煤新型气化的产物除了富含CO的煤气外,还包括大量SiC副产品,其晶相以3C-SiC(77.99%)和6H-SiC(19.28%)为主,煤气中可燃气体浓度为86.9%~90.5%,产率5.0 m3/h;气化炉内不同温区,煤气产生原理不同,0~1 400℃温区,煤气主要来源于原料干燥和煤热解反应,1 400~2 600 ℃温区,煤气主要来源于多孔焦碳与SiO2(l),SiO2(g)及中间产物SiO(g)的电热还原反应,同时伴生副产品SiC;各气化反应阶段所产煤气总量为该时刻所有温区所产煤气总和.  相似文献   

10.
王凤利  赵凌 《科技信息》2009,(23):I0056-I0056,I0055
煤气化技术作为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利用的先导技术,是目前国内洁净煤技术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本文针对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安化公司造气车间常压间歇式固定层Ф2.65m煤气发生炉的型煤气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对其他企业里的煤化工气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煤气化技术是发展新型洁净煤化工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综述了目前成熟工业化的3种气化技术:固化床、流化床和气流床气化技术,并对这3种气化技术相应气化炉的特点及在国内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沸腾煤气化炉的研制情况和系统流程,探讨了沸腾煤气化的反应机理及煤气成分与沸腾煤气化炉运行参数的关系。试验证明,该文的气化方法具有煤种适应性强、气化强度高、气化炉后处理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在小型单管气化反应炉内进行了本题的研究。用粉煤和变换剂制成的型煤进行了水煤气气化反应试验,考察了变换剂种类添加量,气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蒸汽流量对煤气组成的产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a基变换剂可使煤气CO含量ψ降低0.10左右,Ca-Na复合变换剂还可显著提高煤气产率。  相似文献   

14.
煤气化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气化技术是煤化工的关键技术,气流床气化代表了煤气化技术的发展方向。综述了国内外先进煤气化技术的新进展及产业化应用,并对煤气化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气化参数对固定床煤高温空气气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径为0.2 m的固定床气化炉试验装置上进行了煤高温空气气化试验研究,考察了气化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煤完全燃烧理论所需的空气量之比(α)、气化消耗的蒸汽的物质的量与煤中碳的物质的量之比(ns/nc)、空气预热温度等工艺参数对高温空气/蒸汽作为气化剂的煤气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α和ns/nc对气化指标的影响本质上是通过改变气化温度来实现的;α和ns/nc的最佳值分别为0.23~0.25和0.37~0.45;在工艺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空气预热温度越高对气化过程越有利.  相似文献   

16.
煤炭地下气化燃空区范围TEM探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煤炭地下气化试验中,燃空区的范围及发展状况是影响其产气过程连续稳定进行的重要因素,作为尝试,应用瞬变电磁法(TEM)对唐山刘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燃空区进行了探测,简述了气化煤层的地球物理特征,介绍了TEM的基本原理及刘庄煤9#和12#煤层地下气化炉燃空区的探测方法,并对部分测点的测试数据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对探测结果的分析及解释,基本上查明了9#和12#煤层地下气化炉燃空区的位置和范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为制定地下气化技术工艺方案,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煤炭地下气化三维非稳定对流扩散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煤炭地下气化气体对流扩散的基本特征,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气化发生炉体内煤层燃气化过程中流体浓度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分析,建立了三维非稳定对流产扩散模型,阐述了主要模型参数的选取方法,采用上游加权多单元均衡解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对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计算值和实测值基本相符合,证明了对气化炉内浓度场的数值模拟是可靠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对煤炭地下气化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奠定了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国外煤炭气化技术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国外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煤炭气化商业化运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