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赵婕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56-58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汉译佛经的来源是较为复杂的,早期汉译佛典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包含梵本和胡本.早期佛经的汉译者也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的高僧.南方海上航路的开通,有利于佛典在中国的传播,法显、智猛、僧伽跋陀罗、维祗难等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来了一些梵语佛典. 相似文献
4.
马昂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9-32
一种语言里的某一个词或句子格式,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哪一个词或哪一个句子格式来表达,是存在着一定规律的。符合这些规律翻译的就正确;违反这些规律翻译的就错误。汉译藏也同样,一方面译文要和原文的意思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藏语的语法规范,要使这些句子和字眼是藏族人嘴里可以说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蒋阳建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4):63-65
译场在佛经汉译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其独特的立体化翻译合作方式以丰厚的译学成果证明了翻译合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这种立体化合作方式规范严谨,分工细致,对于现代翻译市场的规范化和大型翻译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智中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3)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7.
于朝兰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28-31
三国时期佛经翻译者崇尚意译排斥音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词汉化过程中的意译化倾向;与此同时,他们在继承东汉时期佛经翻译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创造更准确的词形以适应读者的需要,这使得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外来词仍然存在一词多形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外来词词形处于“汰选”的“过渡性并存”阶段。 相似文献
8.
张智中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2):108-112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9.
杨超标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78-83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的汉译佛经是一种空前的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对汉末佛教的迅速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分析安世高的身世、佛经理论和汉译,可以发现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及其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目的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不同的文本类型影响着翻译方法的选择。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两个不同的领域,有其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以便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烨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8,20(4):358-362
阐释了佛经这种特殊语料的价值,它的出现促进了古白话书面语的产生,为本土文学提供了营养,促进了汉地其他文体的衍生和发展,其确切的成书年代有助于断代研究。译经语言是语言接触的重要体现,因而也对汉语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出佛经文献对汉语的贡献主要包括对词汇、词义系统的充实,对词类中成员的扩充、影响以及对语法结构的丰富和扩展。 相似文献
12.
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是不同质的,在语言使用上存在着不少差异。比较中土文献与汉译佛经的程度副词,可以得到六种不同的类别。程度副词在两种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主要受到使用频率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杨继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98-102
汉译中古佛经中阿含部四部核心经典具有很高的语言研究价值,其中出现了很多新词新义和疑难词语,可以弥补《汉语大词典》、《佛学大辞典》、《辞源》等大中型辞书的缺失。这些新词新义和疑难词语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口语词、方言词多,这与佛陀以争取群众为目的的语言政策密切相关;第二,佛化汉词多,这类词语扩大了汉语双音节词的使用范围,大大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李丽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13-14
本文初步探讨了汉译佛典中“毛发”及其相关语词诸如“大如毛发”“毛发耸然(悚然)”“毛发竖立”“毛竖”等,指出它们不同于中土文献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简称《心经》),被认为是一切般若经的要义、精髓,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汉传佛教及信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汉藏《心经》译文比较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心经》译文比较,对探究汉藏佛教的语言、词汇、译风,追溯汉藏间佛教界交流的历史,进一步挖掘汉藏两个民族文化交流和历史融合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刘峻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2,(1):35-37
藏传佛教的密宗造像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像风格和艺术魅力在中国美术史及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通过对藏传佛教密宗部造像艺术的系统、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在保留了古印度、喀什米尔、尼泊尔风格深刻影响的基础上与藏民族自身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民族美术样式。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菜品命名法主要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类.本文从中国菜的命名和构词方式入手,初步探讨了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意译加注等六种中国菜名的英译方法,并对中国餐饮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