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广为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今天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笔者在分析佛教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广为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今天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笔者在分析佛教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的汉译佛经是一种空前的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对汉末佛教的迅速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分析安世高的身世、佛经理论和汉译,可以发现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及其译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汉唐以来佛教东传,佛经的传入和翻译在东汉晚期就开始了。在早期的佛教传播活动中,由天竺、西域来华的胡僧曾致力于佛经的翻译,促使了译场的形成。华夏本土的历代高僧也为之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西行取经的高僧法显与唐僧玄奘,就是两位杰出的代表。法显与玄奘毕生致力于取经和译经,不辞辛劳、艰苦卓绝,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堪称千古典范。来华胡僧和中国历代高僧翻译的佛经很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理论。佛教在中国得以盛传,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汉唐以来佛典汉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经传译过程,是佛经传译者选择、比配中土文化概念以传达佛教文化的过程,也是中土文化接纳、容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一个佛教走向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1月4~7日,由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径山万寿禅寺承办的第4届"佛教文献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66篇,会议论文涉及的主题广泛,涵盖域外佛教文献、佛教目录与佛经版本、佛教文学以及佛道交涉等诸多方面。会议于11月5日在杭州华北饭店开幕,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董平教授,径山禅宗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惠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矛盾斗争又互相影响融合的过程.由惠能大师开创的佛教南禅革命,于其在世时已经取得雄踞岭南、名扬天下的成果.惠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破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北方中原中心论;打破了印度为佛教中心论;确立了完全中国化的佛教的佛、经典和形式.  相似文献   

8.
略论汉藏教理院在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开设于四川省巴县(今划属重庆市)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以“沟通汉藏化,联络汉藏感情,发扬教义,巩固边陲”为主旨,在开办的近20年中,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汉藏佛教丛书,并成为沟通汉藏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为研究汉、藏佛教教理,沟通汉藏化,促进汉藏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佛教早在汉朝时就传入中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唱诵就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唱诵介于佛教的赞叹与念唱之间,是寺庙中的僧人每日早晚的必修课.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寺庙主要唱诵内容之一的〈普庵咒〉,其旋律的发展手法、音乐表现形态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佛教唱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陶瓷作为见证中华文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艺术品之一,凝聚了人类智慧与文化诉求。我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自印度佛教诞生以来,佛教文化逐渐传入我国与我国陶瓷生产的发展需要有着密切的关联,与佛教有关的图像、符号就成为传统陶瓷常见的创作题材,不仅丰富了陶瓷品种,也使传统陶瓷文化更加丰富多彩。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佛教题材在青花瓷上的运用可谓是艺术与文化的最佳组合,本文以佛教题材在青花瓷上的具体体现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佛教题材在青花瓷上呈现的种种妙处。  相似文献   

11.
文献传播是佛教在中国汉地实施传播的一种方式。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文献传播方式是按照佛经汉译→汉文经录编撰→汉文大藏经刻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传播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对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成功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扎什伦布寺格西安钦呼图克图在内地倡办并参与启建时轮金刚法会,前往汉地佛教团体和寺院讲授格鲁派历史与显密经典,后经由汉地僧侣和居士弟子翻译刊行,传承影响至今;与太虚法师共同参与组建佛教同愿会,推进汉藏两地佛学交流研究与文化联系。安钦呼图克图先后两次往返西藏与内地之间商讨九世班禅返藏问题,转告中央政府的涉藏政策及西藏地方政府的意见立场,国民政府封授其“普静禅师”名号。安钦呼图克图以非官方身份弘法讲经沟通汉藏文化,为汉藏双方意见立场的直接表达奔走往返两地之间,成为民国时期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共同依托的僧侣使者。  相似文献   

13.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2013,(1):97-104,13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简称《心经》),被认为是一切般若经的要义、精髓,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汉传佛教及信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汉藏《心经》译文比较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心经》译文比较,对探究汉藏佛教的语言、词汇、译风,追溯汉藏间佛教界交流的历史,进一步挖掘汉藏两个民族文化交流和历史融合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是用纳西东巴文记录藏语的文献,也是东巴文献中首次发现的藏传佛教经文。文章在对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特征描述、字释、翻译的基础上,提出这份因历史上宗教互动和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特殊文献,不仅填补了东巴文献类型的空白,还对宗教互动、语言文字接触、民族关系等研究都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藏族美术作为藏族文化的主要部分,它自始至终与本土原始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联系在一起,究其实质而言,藏族美术的主流是藏传佛教美术,是将佛教的哲理内涵用美术的形式手段表达出来,借以抒发人生的愿望和理想.藏族美术以其独特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神圣的宗教性,强大的包容性等特点,构成藏族美术自成体系的艺术风格,从一个侧面建构了中华民族美术尤其是佛教美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即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在佛教初传之际的儒佛论争中,佛教被称为"无君无父的宗教",遭到了儒家伦理卫道士的极力排斥。早期佛教的弘传,一是通过格义式的辶多译佛经的方式,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理念来比附佛教教义,以适应中国人重孝道的伦理观念;二是通过变造伪经的办法,将印度佛典进行剪裁、删改或重新撰述,创设新经,以达到宣孝和弘教的目的,这些做法虽背离了印度佛教本义,但却为中国广大世俗信众所乐于接受,从而使佛教取得了深厚的信仰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得以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7.
文章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可达性研究的基础,界定了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概念.根据西藏拉萨市公共交通的类别进行了现状分析,建立了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拉萨市公共交通做出各项指标的定量评估,其中对服务质量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评价.文章还针对拉萨市未来城市和人口规模,提出了拉萨市的公共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文化渊源于汉地大乘佛教和南亚密教,在与土著本教几经较量后,形成独具一格的藏传佛教文化。由于自身的生命力和历史的政治风云影响,藏传佛教文化北扩、南下、东返,藏蒙汉文化交流融合历经千余年,使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英国偕我公会著名传教士苏慧廉( William Edward Soothill)在中国温州传教长达25年,对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将以译者的汉学家身份为切入点,对其《妙法莲华经》英译本进行探析。试图探究出:以一名严谨的职业汉学家的身份翻译此经,苏氏,相对于先前其他的一些传教士译者而言,已摈弃固有的基督偏见,翻译更加客观、准确,简明,进而揭示其翻译的真正动因是为西方学者研习佛经之用,为了达到中西宗教文化的密切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