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及佛教艺术经丝绸之路传播至古称西域的新疆,古于阗因是新疆境内距印度较近,也是最早信奉佛教的区域,沿袭印度佛教造像艺术的同时也结合本土文化艺术的特色,从佛像、菩萨及天人等各式佛教造像的体貌特征到佛衣样式,在漫长的流转、演变中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于阗佛教造像艺术,并伴随着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传播,对中国中原地域的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早期流传于藏区的主要外来佛教造像艺术的风格特征进行了简要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早期藏式佛教雕塑风格的形成原因及造像样式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佛教造像题记为切入点,结合出土造像的形象特征,并参照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北方佛教造像题材的发展演变情况,对北魏时期山东佛教造像题材进行了探索.用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4.
傣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宗教文化底蕴的民族,在原始宗教和佛教的共同影响下发展至今。在傣族传统文化中,生态环境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在傣族生态环境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原始宗教和佛教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对其内容的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宗教色彩浓厚是傣族生态环境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宗教中诸如"万物有灵"、"万物一体"及"众生平等"等观念可以说是傣族生态环境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佛教造像碑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北方曾盛极一时,但之后就迅速衰落。青州作为这一艺术形式向东传播的最后一站,是造像碑发展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州佛教造像碑呈现出碑与像相分离的特征,和关中、河洛地区相比,首先,青州佛教造像碑在碑阳构图上从先前重龛像装饰转为直接对主尊佛像的装饰;其次,重视对主佛背光纹饰的刻画,以繁缛的背光装饰烘托佛像的神性。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领域世俗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同时,以佛教观念构架小说的局面,既对形成具有我国古典特色的小说叙事模式起了促进的作用,又为转变和打破这一模式起了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的密宗造像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像风格和艺术魅力在中国美术史及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通过对藏传佛教密宗部造像艺术的系统、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在保留了古印度、喀什米尔、尼泊尔风格深刻影响的基础上与藏民族自身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民族美术样式。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皇甫公窟是中型洞窟中唯一标有绝对纪年、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洞窟.皇甫公窟的造像内容丰富,造像艺术充溢着对称、照应格局,具有“奇”“正”和多样统一的美学特征.皇甫公窟运用象征手法以示人即是神,神是人的化身,以达到“拜天子就是礼佛”的效果.如此利用佛教为政权服务,以消散人们对社会不平事理的怨恨和不满,皇甫公窟的美学功用与价值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9.
南阳汉画像石(南阳汉画)是中华远古本土文化的形象载体,也是汉代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它是佛教全面影响中国之前的比较纯净的中国本土文化的集中展现.南阳汉画像石根植本土,上承浪漫、强悍的楚秦文化;下启魏晋佛教造像艺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本土文化的总结保护和传承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这对当前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以吏为鉴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任继愈把南北朝佛教纳入到中国思想史的整个流程中进行考察,针对南北朝佛教发展的社会历史基础,形成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其中心议题"心性论"颇具思想史意义;并以南北朝佛教对儒学的宗教化以及与道教的关系为案例,阐释了南北朝佛教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改造与贡献等。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前秦时期,泰山便成了山东最初的佛教中心。世云北魏造像,北齐刻经,是说北朝的佛事活动已经形成了带有倾向性的时代特征。洪顶山关于僧安道壹的碑、铭、题记提供了他山不可比拟的史料,为研究山东境内的北朝佛经刊刻活动及僧安道壹其人提供了新的实证。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来国内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在藏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其历史、现状等的研究备受学界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学者积极利用文献考释、实地调研等方法对该领域进行了相应地探讨和研究。时至今日,已有了一批研究成果,同时从历年发表的文章数据统计来看,该领域的学术关注和研究处于逐年上升趋势。文章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试图寻找关于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现代》杂志先后由施蛰存、杜衡、汪馥泉任主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其与鲁迅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不仅时刻关注着它的发展,还积极为其撰稿:积极开展对“第三种人”、“小品文”的文艺论争;借萧伯纳访华,揭露文化界的伪善;通过翻译外国文学的实践表达自己的翻译现;悼念“左联”五烈士,控诉国民党的恶行。《现代》显示着它的独特性,与现代文学、作家一同丰富着文学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雕塑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艺术风格,反映在题材选择以动物而不是人物造型为主的特点上,与中国古代观念世界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从一般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以祖先崇拜为内容的巫觋宗教,视宇宙与人为一体的自然宇宙观,人鬼合一的知识信仰等等,都曾以不同方式对中国古代雕塑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古老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不只是与古代雕像形成互动,而且还以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左右了数千年来中国古代雕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大理祥云的水目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大理历史上是佛教胜地。学界时大理佛教的传播有诸多说法,本文从水 目山的部分古碑刻记载进行考释,提出了佛教于中唐传入大理,早先传入的是汉地密宗等论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净土变相,其主要图像特征是阿弥陀佛三尊处于楼阁与莲池之间,周围有菩萨天众与各式化生等,表达了信众往生西方乐土的愿望。最早的净土变相典型像例是南响堂山第1、2两窟的浮雕,表明净土变相正式形成于北齐。净土变相的基本图式和构成要素,与犍陀罗地区出土的"穆罕默德那利造像"尤为相近,是借用古印度流行的"舍卫城大神变造像"为图像范本,结合净土佛典而创制的。这一发现,既指明了中国净土变相的源头,也从具体的案例中显示了笈多王朝的佛教艺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小说《西游记》出现托塔天王李靖的形象 ,来源有两条线索。唐代盛行毗沙门天王崇拜 ,认为他帮助国家战胜敌军 ,因而到处建置庙宇 ,塑造神像 ,并在出师时加以祭祀。李靖是杰出的军事家 ,不仅有水战、步战、骑战的全面经历 ,还有军事理论著作 ,远远超出唐代其他将领之上 ,而且出身汉族 ,容易被国人拉来作为神灵 ,附会为托搭天王。  相似文献   

18.
东平是佛教刻经遗存较为集中的地区。通过概述东平现存摩崖刻经及部分刻经碑刻以及东平一带北朝佛教情况说明刻经出现的背景,初步探讨山东地区名摩崖刻经的目的并非是“末法思想”的反应,而是为了观方弘化,方便僧侣禅定、颂经。通过我国出现的纪年刻经说明刻经发展路线及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重点介绍了山东地区的刻字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