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前苏联的火箭/核打击力量是令人生畏的。曾经与美国的3.4万件核武器对抗,苏联生产了约2万件核武器:核导弹弹头、核炸弹、核鱼雷、核水雷、核地雷、手提箱式核武器等。针对美国逼近苏联的空军基地和地对地导弹基地,苏联大力发展了战略核力量:即运用远程导弹运载核弹头的打击力量,以平衡美国三位一体(即空中、地面、水下)的核攻击能力。在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的SS-8,SS-9导弹;80年代的SS-18、SS-19、SS-24导弹,都是有巨大摧毁力和很高突防能力的战略核武器。在第一阶段(1972年)和第二阶段(1992年)战略武器谈判协议之后,前苏联/俄罗斯的导弹…  相似文献   

2.
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1946年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诞生以来;1956年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即产生,1965年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试验成功,1970年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宣告投产。80年代以来,有关国家在研制第五代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研制核武器内幕 1945年,前苏联的坦克攻入德国首都柏林之前,斯大林通过谋报网得知,美国即将研制出原子弹。斯大林下令后前苏联急起直追,开始研制自己的原子弹,揭开了核竞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根据美国总统1997年11月签署的第60号命令,1998年10月1日美国开始实施“单一整体作战计划”。这项命令是美国自1981年以来第1个国家核武器部署政策。 按照克林顿总统的命令,美国的政策是在今后10年左右,在实际保有各类核弹头1万件的前提下,根据美国与原苏联签署的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START)的要求,逐步减少处于战略状态的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但这种减少只不过是把备战状态下的核弹头转变为储备状态。  相似文献   

5.
历史     
<正>10.16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早在1955年,中国地质部门开始了铀矿的勘探,并找到了丰富的铀矿。1956年,国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即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由科学家钱学森担任院长。1958年秋天,物理学家邓稼先担任了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的理论部主任。他选择了28名专家,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1959年,中国科学家们  相似文献   

6.
第1、第2代计算机 在第1代著名的计算机中还有UNIVAC-Ⅰ型计算机,它是1951年6月在艾克特与莫奇利主持下研制而成的。1952年11月美国举行总统选举时,曾利用一台UNIVAC-Ⅰ型机来抽样分析5%的选票。在选举结束后的45分钟内,UNIVAC-Ⅰ型机很快预测出艾森豪威尔将当选为总统。最后的选举结果表明,预测完全正确。于是,人们对“无以伦比的原子大脑”所具有的神奇功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随后的第1代计算机,只是在内存贮器方面有所改进,例如,哈佛大学的“马克3号”计算机首先采用磁鼓作为数据与指令的存贮器。磁  相似文献   

7.
胡思得 《自然杂志》2006,28(1):42-46
核能的军事应用主要是指研制核武器,其特征是利用能量的瞬间释放形成爆炸,并产生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核武器的技术水平体现在小型化、轻量化、等效比威力、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核试验在发展核武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核禁试并不意味着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终止。  相似文献   

8.
70年代中后期,前苏联海军异军突起,其核潜艇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当时,美国在1957~1967年间制造的核潜艇面临退役,而且,美国由航空兵、反潜水面舰艇、反潜潜艇组成的反潜力量日益感到力不从心。面对这一局势,美国海军当局在财政紧缩的情况下仍然作出决定:在70年代建成一艘性能先进、威慑力巨大的新型潜艇——“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1976年4月,美国潜艇设计师们开始了这种新型战略核潜艇的建造工作。1979年4月,首艇“俄亥俄”号下水,并于1981年11月加入美国海军的战斗序列。按美国海军的计划,该型潜艇将以每2~3年1艘的速度快速建造20艘。 “俄亥俄”级核潜艇是美国海军的第四代战略核潜艇。第三代“乔  相似文献   

9.
无论美国总统小布什走到哪里,他身边总有一只“足球”。可以说从小布什宣誓就职开始,这只“足球”就没有一分钟离开过他。这只“足球”并不是运动员踢的那种球,它是一只小黑皮箱的外号。这个小黑皮箱里装着启动美国军事武库中最后的打击力量,即核武器的“钥匙”。所谓“钥匙”,  相似文献   

10.
近段时间来,朝鲜的“核危机”不仅让美国“坐卧不安”,也引起了全球的瞩目。朝鲜核危机的起因在于朝鲜解除了1994年朝美签订的核框架协议,重新启动了重水堆核电站建设,而根据该协议朝鲜只能在美国的“帮助’下建造轻水堆核电站。因此,朝鲜核危机的焦点问题就是朝鲜核电站采用轻水堆还是重水堆。为何美国只允许朝鲜建设轻水堆核电站?重水堆与核武器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1.
浅谈核武器     
大家知道,人类第一枚原子弹是由美国于1945年7月16日爆炸成功的。40多年来核武器得到空前的发展。核武器也叫核弹,它是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其威力最低为数吨TNT 当量,最高可达数千万吨TNT 当量。核弹是以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五种因素对目标进行杀伤破坏的,这五种  相似文献   

12.
争先研制现代中文照排机 1978年末,在香港的一次国际新闻年会上,日本和英国的一家公司在事先相互保密的情况下,同时向到会国宣布:他们已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套电子-光学中文照排机。 日本展出的是一架用计算机控制排版、由阴极射线管打点扫描供照相输出的第三代照排机;英国的是用计算机控制排版、用激光束直接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的第四代照排机。可是这架机器还只有  相似文献   

13.
世界战争格局是多变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专家奉行一种“坦克制胜论”理论;其后.又出现了“海军制胜论”理论:在二战期间,又出现了“空军制胜论”理论;在核武器问世后,几乎所有的军事理论家都认为“核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武器”。到了今天.这个理论又改变了,军事专家预言:在未来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并不是核武器.而是计算机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4.
徐娜 《科学之友》2007,(7):28-29
美国《海军时报》披露,2007年3月13日晚-14日凌晨,一艘满载核武器的美国核攻击潜艇“圣胡安号”在著名的百慕大邻近水域神秘地中断了联络,美国紧急出动航母战斗群展开搜救,同时向国际潜艇救援机构求助。就在各方陷入绝望之际,该潜艇意外恢复与外界的联系,而且人艇安好。美国海军潜艇指挥部发表声明中指出这只是“虚惊一场”,但是外界称整个事件扑朔迷离。也因为事件发生在著名的“魔鬼三角”区,失踪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这个为人熟知的神秘地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日本的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军事技术水平和军工生产能力也跃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尤其是坦克装甲车辆技术的很大发展,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主战坦克 日本从5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三代坦克。第一代是仿制生产的61式坦克;第二代是引进关键技术研制生产的74式坦克;第三代是自行研制设计和生产的90式坦克。目前,正在积极研制  相似文献   

16.
先进核能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欧阳予 《自然杂志》2006,28(3):137-142
利用核能发电世界范围内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高潮和80、90年代的低潮后,现正走向复苏。本文概述:①对新一代(第三代)商用核电机组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和研究开发简况;②对更新一代(第四代)核能利用系统的研究前沿动向;③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的前景展望;④我国核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义 《科学之友》2003,(12):23-24
众所周知,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一直是世界巡航导弹领域的“大哥大”,“战斧”也几乎成了巡航导弹的代名词。“战斧”是世界上参加实战最早,使用数量最多,且表现不俗的巡航导弹。目前,“战斧”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共有8种型号。每一种新型号的推出,都是一次技术的提升。哪路巡航导弹敢与“战斧”巡航导弹比高低呢? “风暴阴影”“风暴阴影”的出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战斧”的刺  相似文献   

18.
<正>坦克,作为最强大的地面突击兵器,凭借机动力、火力和防护力三大“看家本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就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即便在信息化时代,坦克在现代陆战战场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发展与战争形态变化,为了使坦克更加适应未来战场,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都在积极探索第四代主战坦克的发展。从近期欧美国家公布的几款第四代坦克来看,其共同特点都是大力提升坦克的信息化水平和战场感知能力,如同让坦克在战场上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同时,通过装备主动防御系统提升坦克生存能力,让敌方看不到也打不到、看到了却打不准。尽管并没有采用传说中的电磁炮、电磁装甲之类过于超前的技术,但也有很多新设计在其中大放异彩,使得各国第四代坦克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徐娜 《科学之友》2007,(13):28-29
美国<海军时报>披露,2007年3月13日晚-14日凌晨,一艘满载核武器的美国核攻击潜艇"圣胡安号"在著名的百慕大邻近水域神秘地中断了联络,美国紧急出动航母战斗群展开搜救,同时向国际潜艇救援机构求助.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1966,11(9):3-3
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試驗,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合作者的核訛詐和核威胁,是为了反对美苏勾結实行核垄断、破坏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我們再一次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将继續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一道,为全面禁止和彻底銷毁核武器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