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abstraction and idealization in Galileo’s scientific inquiries into the law of free falling motion,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Because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 use of the terms “abstraction” and “idealization”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m at the outset. This paper will argue (1) for the importance of abstraction and idealization in physics and the theories and laws of physics constructed with abduction from observations and (2) that these theoretical laws of physics should be tested with deduction and induction thorough quasi-idealized entities rather than empirical results in the everyday world. Galileo’s work is linked to thought experiments in natural science. Galileo, using thought experiments based on idealization, persuaded others that what had been proven true for a ball on an inclined plane would be equally true for a ball falling through a vacuum.  相似文献   

2.
古印度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说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古代关于一个小世界的结构的理论,至迟在西晋(265-317年)时期便已随佛教的东来传入中国。这一理论认为:大地(即地轮)浮在水体(即水轮)之上,水轮依托于风轮之上,而风轮则有广漠的虚空承托,于是各自得以不坠落,从而论述了天地结构的稳定性,也表述了大地乃是在虚空中之一物的观念。从西晋到唐代(约7世纪)至少有5部佛经提及地轮、水轮、风轮的各不相同的具体尺度,这说明这一理论在古代印度有不同的流派存在。这一理论在佛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当无疑问。它也为一些道士所接受,并被改造成易为中国人理解的观念,载于若干道家的经典中。由于这一理论同占主导地位的张衡浑天说存在较大差异,又由于有关佛经对这一理论的具体描述各异而造成的混乱,致使这一理论在较长时间内并未产生更大的影响。一直到五代时期(约10世纪),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才得到重视,并成为对张衡浑天说进行重大改造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试论方志记载的彗星的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极光的成因和发声机制与彗尾的成因和发声机制作类比,认为当I型彗尾与地球接触时,可以因彗尾的带电微粒与地球高层大气的等离子粒子互相撞击、扰动等,加上某些未知的原因而发出低频声。在这种物理机制的条件下,对中国14个地方志记载的9颗有声的彗星进行星历表计算,选择出1861Ⅱ和1910Ⅱ(即哈雷彗星)二颗彗尾扫过地球,和1744年另一颗彗尾朝向地球的慧星(即De Cheseaux彗星)进行分析,认为前二颗彗星完全有可能发声,并为地面所接收。地方志记载是事实,后一颗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名闻遐迩的赵州桥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土木工程范例之一。奇怪的是,作为此古桥最基本的技术数据的净跨径现尚无定论,众说纷纭。该文通过对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1934年撰写的赵州桥考察报告及其所附的实测图的研究分析,首次指出赵州桥的净跨径应为39±1米,现有的那些净跨径数字都不准确。该文建议挖开掩盖赵州桥拱脚的石块和泥土,找到两拱脚,精确测定净跨径。  相似文献   

5.
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时间精确度的高低而在于所选参照点的不同。绝对年代必须以已知时间点或时间段为参照点,而相对年代的参照点则可能是未知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似文献   

6.
翟胜利 《中国科技术语》2011,13(1):39-41,47
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时间精确度的高低而在于所选参照点的不同.绝对年代必须以已知时间点或时间段为参照点,而相对年代的参照点则可能是未知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似文献   

7.
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著作中,胡塞尔非常具体地考察了伽利略通过将几何学引入物理学而建构近代科学合理性的思维历程,并从超越论的现象学立场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化学论哲学家是16、17世纪崛起于欧洲的、不同于机械论哲学家的另外一股科学革命力量,他们对近代科学诞生所起的作用,可与哥白尼和伽利略等伟大人物相提并论。本文试图从生平、教育背景、主要作品、社会影响和科学贡献等若干方面,简要勾勒出这个化学论哲学家群体的侧影。  相似文献   

9.
宇宙射线研究是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宇宙射线早期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证明宇宙射线发现、确认的历史过程为 :(1 )库仑从验电器漏电中发现 ,电荷不可能长久保持 ,最终将会消失。根据验电器漏电现象 ,卢瑟福认为 ,漏电是由空气中穿透性极强的辐射引起的 ,成为研究的一个转折点。 (2 )沃尔夫对原有验电器进行改进 ,大大提高了实验的精度 ,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3) 1 91 1年至 1 91 3年 ,黑斯经过十次高空气球飞行 ,认为这种极强的穿透性辐射来自地球之外的空间 ,从而打开了物理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4 )密立根怀疑黑斯的结论 ,在美洲大陆进行了更广泛的实验工作。实验中 ,密立根首次使用了探测气球技术 ,导致黑斯的结论得到承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天地结构理论的重大缺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地结构的客观状况,但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重大缺欠:(1)地半径与天半径(指太阳与地的距离)之比过大;(2)地依赖水的承托而不坠落;(3)地平的观念:(4)单层天壳论和不健全的多重天说。该文论述了在解释日食、月食、月受日光而发光等天文现象时,这些重大缺欠所造成的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如何修订这些重大缺欠,不断缩小地半径与天半径之比,改地在水中为地在气中,从地平到地圆的转换与疑虑,多重天说的探索等等艰难的过程,以期表明科学的理论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提过一种看法:中国哲学家不需要现代科学。这种观点从未得到过学术界的讨论。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自然观念的存在分析来进行这样的考证。文中以《庄子》和《中庸》为基础,对道家和儒家中国式的存在关怀以及它们为何对现代科学观念下的科学研究不感兴趣进行考察,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这两部著作中包含了一种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与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终极关怀完全不同。为了佐证这一观点,文中对徐光启和伽利略进行了简要比较,并提出这样一个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透视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2.
指南针产生以后,中国学者对指南针之所以能够指南,从理论上做过探讨.这些探讨大都是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结合当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而展开的.万历年间,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的科技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在这些探讨中,阴阳五行的作用淡化了,而从力学角度做的分析却增加了,这是前所未有的.在传教士中,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最为系统,但他的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并非吉尔伯特的磁学理论.南怀仁的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仍有中国学者用南怀仁理论解释指南针问题.  相似文献   

13.
和谐发展与简单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道从简,至道不繁,环流似圆,是和谐发展观蕴涵的基本原则。平实无华、寓繁于简的和谐发展之道,指出了和谐发展“圆理”全真、至善、达美的简单路径:和谐若环,圆道至简,周流不息;和谐至善,善道不繁,天道酬善;和谐达美,大美从简。和谐发展观中的简单性原则既是大自然简单性原理在发展观层面上的投影,又代表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的简单性方向。穿过时间隧道和空间黑洞可以发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地球、太阳系、银河系还是恢弘宇宙,再没有比和谐发展之圆道更简单因而也更伟大、更美丽的存在了。  相似文献   

14.
梅勒的时间观是基于两种分类方式而产生的:A时代和B时代,前者是相对的、以现在为参照,后者是绝对的、不以任何事物为参照。A时代、B时代对于时间的不同版本就是对于事件的不同看待。事件是时间中的实体,与事物相比具有时间性,与事实相比更具客观性。通过对梅勒时间观点的研究,可以发现时间和事件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是单纯的变化关系,而是一种以因果联系为主的属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盖亚假说—一种新的地球系统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阐述和论述了盖亚假说的形成过程、盖亚假说的科学内涵及其争论、由盖亚假说所导致的新的地球系统观和盖亚假说给人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symbolic means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concept development using the historical example of medieval diagrams of change employed in early modern work on the motion of fall. The parallel cases of Galileo Galilei, Thomas Harriot, and René Descartes and Isaac Beeckman are discuss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similarities concerning the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ir respective work on the motion of fall can to a large extent be attributed to their shared use of means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handed down from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 While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dieval diagrams was unproblematic in the scholastic context from which they arose, in the early modern context,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fluence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practical mathematics, it became ambiguous. It was the early modern mathematicians’ work within this contradictory framework that brought about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motion which, in particular, eventually led to an infinitesimal concept of velocity. In this process, the diagrams themselves remained largely unchanged and thus functioned as a catalyst for concep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从1982年起杨振宁因其规范场论而被多次提议(名)再获诺贝尔奖。至今这些提议(名)未能成为现实。究其原因,不是由于成果本身的重要性不够,也不是由于诺贝尔奖在同一领域不授予第二次奖的"规定",更不是由于扬振宁年龄太大和成果作出时间太久远的原因,而是由于诺贝尔奖鼓励创新而不补奖的"潜规则",还有其作为科学界"最高荣誉"的象征性理念,以及杨振宁在科学界已具有几近再获奖也不能提升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8.
休闲教育的失位、错位与归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休闲教育被提到社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我们对休闲教育必须合理、科学定位,休闲教育不应成为工作教育,要重“道”而不仅是“器”,要真正见“人”而不仅是“物”,否则休闲教育反而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9.
关于计算的若干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无疑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然而,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是计算却存在着各不相同的看法。本文基于对计算概念的拓展过程和不同诠释的考察,提出并论证了一种关于计算的广义规定,即计算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与计算概念密切相关的丘奇-图灵论题和正在兴起的泛计算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20.
A conclusion drawn after a conference devoted (in 1995) to the “arrow of time” was the following: “Indeed, it seems not a very great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the main problem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direction of time” is to figure out exactly what the problem is supposed to be !” What does that mean? That more than 130 years after the work of Ludwig Boltzmann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irreversibility of physical phenomena, and that one century after Einstein’s formulation of Special Relativity, we are still not sure what we mean when we talk of “time” or “arrow of time”. We shall try to show that one source of this difficulty is our tendency to confuse, at least verbally, time and becoming, i.e. the course of time and the arrow of time, two concepts that the formalisms of modern physics are careful to distingui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