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朱彝尊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创作博取群籍,论诗以取材博者为尚。他资书为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经、史等学术入诗;二是用典用事广博而僻奥;三是选词用字讲求来历。朱彝尊倡导了浙诗派乃至整个清代宗宋诗派资书以为诗的风气。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和朱彝尊相差二十五岁,但因书结缘,以文会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明末清初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贵族和清廷官员的纳兰性德与朱彝尊及其他汉族知识分子的交游具有特殊意义,客观上促进了清初满、汉民族融合,缓解民族矛盾;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清初词坛风气,引领词坛中兴。  相似文献   

3.
朱彝尊是清代的词学大师,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词派——浙西词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作家,其流风余韵,绵延将及百年之久。陈廷焯说:“词至国初,直追两宋等而上之,作者如林,要以竹垞,其年为冠。”谭献也指出:“锡鬯,其年出而本朝词派始行,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之七八。”这两段话,扼要地评述了朱彝尊在清代词坛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朱彝尊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是清代初年重要作家之一,诗、词、散文的创作都有很高成就。朱庭珍《筱园诗话》指出:“竹坨诗、古文皆成一家,兼精填词。诗尤雄视一代,品在渔洋(王士祯)、荔裳(宋琬)、愚山(施闰章)之上。”赵翼《瓯北诗话》也说:“竹坨负海内重名,至今犹朱、王并称,莫敢轩轾。”在康熙年间,他的地位与当时主盟诗坛的王士祯仿佛,有“南朱北王”之称。又有人以“朱、王”合顺冶中的施闰章和宋琬,以及行辈稍后的查慎行和赵执信,号为“清初六大家”。不过长期以来,朱彝尊的诗名似乎被词名所掩盖,对他诗歌创作的成就与影响,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清初私人藏书家们在目录编纂上的探索和实践,为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介绍了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钱曾的《读书敏求记》和朱彝尊的《经义考》对目录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彝尊《经义考·通说》四卷,辑录历代关于经学评论的文字四百余则,均未注明详细出处,且引文多经其剪裁.后代学者不明《经义考·通说》引文原始出处,据以征引时,无从覆案原文,以致时有谬误产生.本文考辨《经义考·通说》十二则引文的出处,期于增加学界转引《经义考·通说》相关材料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间附辑录朱彝尊佚文《两汉精华跋》,并考订出何洛文、刘日宁二人的生卒年.  相似文献   

7.
(一) 朱彝尊永嘉之行,事在康熙改元之初。朱彝尊何以客游永嘉?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顺治元年清兵入关以后,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唐王朱聿键在福建、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相继建立南明政权,但很快都失败了。只有桂王朱由榔在广西、云南、缅甸一带称帝,坚持最久。但到了顺治十八年,清兵攻入缅甸,桂王被俘,郑成功自福建退守台湾。次年即康熙元年,桂王被杀,鲁王病卒,郑成功和另一主将李定国也先后逝世。至此,明朝势力丧失殆尽,轰轰烈烈的抗清复明运动基本上宣告结束。而在此之前,山阴(绍兴)有一个秘密反清团体,其主要成员是魏耕、钱缵曾、朱士  相似文献   

8.
朱彝尊从一个反清复明的追随者演变为清朝盛世的歌颂者,显然与其高中康熙己未词科并入值南书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所标举的醇雅词学观,不仅成为浙西词派的旗帜,而且也与康熙所提倡的“清雅醇厚”的美学原则桴鼓相应,并与王士稹的“神韵”说共同承载了演绎康熙王朝盛世元音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9.
唐圭璋先生所编《全金元词》,录词二百八十二家近七千三百首.金元词“受两宋影响,亦多可观”,但终为两宋词所掩,历代为人重视不够,选注者甚鲜.清人朱彝尊辑《词综》,仅选金元词十四家二十一首,殊觉过少.我等不揣浅陋,拟编写《金元名家词选注》一书.兹先选录从未为人注释过的金元山西作家词数首,略加疏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地方文学,清代嘉兴诗人的鸳鸯湖棹歌真实地记录了嘉兴风土人情,并形成了独特的棹歌体,闻名海内。文章以朱彝尊及众嘉兴诗人唱和的《鸳鸯湖棹歌》为窗口,通过分析鸳鸯湖棹歌的水文化背景,初步探讨了水文化滋养下的嘉禾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史学虽不及经学之盛,然而也有其独特的地位。杜维运先生认为:“夫记注、撰述、考据、衡评,史学之四端也。四端具而史学之大业成。……记注、撰述之业,起源甚早,而莫备于宋代,清自不及。然以考据、衡评而言,则清代实凌驾宋代而上之”。 中国史学的最大特色为富有经世之思想,自春秋时代史学初出现时即然,迄于清代初期,其浓厚的色彩不减。清初康熙年间正式开馆纂修《明史》,其间参与纂修之朱彝尊、汤斌、潘耒、毛奇龄、汪琬、姜宸英、万斯同等人,确实均具富有经世思想与科学精神之一代史才。 张舜徽先生说:“彝尊言修史体例,本乎时宜,不相沿袭,最为能见其大……。余则以为彝尊以所以大过人,在其学问功力深厚。……填词家至取与玉田、白石并称,而论诗者谓足与渔洋媲美。于是绩学之名,遂为诗词所掩。”  相似文献   

12.
清代夔州诗群名家辈出,康熙帝玄烨及大诗人王士禛、宋琬、朱彝尊、纳兰性德、王夫之、毛奇龄、陈恭尹、李调元、张问陶、陶澍、龚自珍、刘光第等诗坛巨擘,皆以其杰出的创作为夔州诗增色添彩.诗人们凭吊八阵图、白帝城,杜甫草堂等古迹,即景感怀,表现出浓厚的伟人情结,这是清代夔州诗创作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元时南戏《荆钗记》的作者问题清康熙时朱彝尊曾说:“识曲者以荆、刘、拜、杀为四大家。”《曲海提要》也认为:“元明以来,相传院本上乘,皆曰荆,刘、拜、杀”。“荆”即《荆钗记》,它是元时四大南戏之一。但关于它的作者问题,历来意见极为分歧。《曲品》、《传奇品》认为是  相似文献   

14.
严绳孙是清初诗人、词人、文学家、画家,与朱彝尊、姜宸英并称为"江南三布衣",与秦松龄、顾岱等都为梁溪词人,是梁溪词人群的代表人物。严绳孙由明入清后应诏出仕,漂泊中写下许多感叹人生、怀念故国的词篇。词篇中既有词人对过去的追念,也饱含着作者尝尽人生甜苦后的感怀,其词作大体可分为感叹人生、追思过去、怀念故国三类。  相似文献   

15.
朱彝尊学术贡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他生当明清易代之际,早年曾秘密参与抗清复明运动。事败远游,依人作客,足迹遍布四方。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仕清为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三年被谪,二十九年起复。后二年再度罢官,遂赋归田,著述以终。平生诗文,有  相似文献   

16.
泰山石刻研究历经元明沉寂之后,于清初勃然振兴。学者之中,尤以顾炎武用功最深、成就最大。顾氏通过他一系列的新发现、新收获,将岱刻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层次;而他倡导的“书石互证”的研究方法,更具有学术典范意义。在其影响下,朱彝尊、叶奕苞、李光日英等人亦多致力于岱刻研讨,论著丛出,各擅胜场。遂开启此后二百年中泰山石刻研究的繁盛之局。  相似文献   

17.
清嘉庆、道光年间,桂东南词人群在广西容县掀起创作词的热潮,并起到振兴广西词坛的积极作用,而学界对这一词人群体缺乏整体观照。桂东南词人群交往密切,志趣相投,情谊深厚。他们在闺情、写景、述志等题材上有共同的爱好,形成了清丽淡雅的艺术风格。他们创作的趋同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远祧北宋词人秦观,近学清初词人陈维崧、朱彝尊,相同的地理环境,相似的人生境遇等都是他们创作趋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张炎与浙西词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杭州著名词人张炎,是清代初年浙西词派尊奉的宗师之一,浙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朱彝尊自己讲得很清楚:“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解珮令》自题词集)又说:“吾最爱姜、史、君亦厌辛、刘。”(《水调歌头》送钮玉樵宰项城)姜是姜夔,史指史达祖。姜夔是南宋婉约派词人最杰出的代表,也是张炎极力推崇的前辈词人,他们的身世、思想及创作风格都极其相似。张炎不仅称赞“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白石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而且在创作实践上也刻意摹仿姜夔的作品。凌廷堪《词诘》卷三说:“白石老仙去后,只有玉田与之并立。  相似文献   

19.
北魏崔鸿撰《十六国春秋》,用长达百卷的篇幅描绘了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独特的历史画面。然此书北宋初即始散失,论者推断亡于南宋。在数百年后的明朝万历(公元1573——1620年)年间,嘉兴屠乔孙、项琳之等人刊行了一部百卷本的《十六国春秋》,题为崔鸿撰,此即屠本《十六国春秋》(简称屠本)。清初至当代三百多年间,屠本的真伪问题聚讼纷纭。朱彝尊、姚际恒、全祖望、钱大昕、洪亮吉、王鸣盛等学术名家  相似文献   

20.
朱鹮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98 1~ 2 0 0 2年 6月 ,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生态观察、种群迁移等方面 ,对朱种群的发展状况 ,保护拯救对策 ,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集中阐述 .并为世界濒危物种的有效拯救 ,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统计 ,截止 2 0 0 2年 6月 ,世界朱种群直观数量 44 5只 .其中野生朱 2 0 1只 ,被视为当今世界上最珍贵的朱物种天然基因库 ,引起国际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 .随着朱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 ,一个集科学研究、专业监护、信息反馈、社会及群众自觉参与、政府指导于一体的保护管理新模式 ,为朱种群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