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认识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指标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县域划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等乡村发展类型;并以之为基础,选取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产出率、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高速公路密度、广播电视覆盖率等指标评价判断各县域的乡村性。结果表明,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仅有3个区,乡村性显著的有2个区县;均衡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居中县域有4个,乡村性强和显著的也有4个县;第一产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乡村性强或显著,可见,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乡村性总体较强。最后,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方向,一方面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现代化水平和乡村文明水平;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使乡村和农民依靠自身拥有的资源要素增值致富,增强乡村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地区县域乡村类型划分与乡村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划分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服务主导和均衡发展4种乡村发展类型;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理论公式,对2000~2012年长三角地区乡村性及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和服务主导的县域分别占总地域面积的13.79%、18.96%及12.06%,而均衡发展型的县域占到55.19%;农业型乡村分布在苏中、舟台地区,工业型乡村分布在苏锡常地区,而服务型乡村主要分布在宁甬杭地区;长三角县域RI总体上呈减弱趋势,乡村性空间格局与乡村类型划分具有较高关联性,苏中、舟台地区乡村发展农业主导,乡村性总体高值集聚,而苏锡常乡村发展工业主导,乡村性总体低值集聚,并且工业、服务主导型乡村性RI低于农业主导和均衡发展型;最后,提出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发展相关的重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中部地区安徽省为例,构建出乡村性RI理论公式,测度出县域单元的乡村性;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ESDA空间测度模型对县域乡村性空间关联类型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乡村性差异较为显著,整体上乡村性较强的县域所占比重略大;县域乡村性从皖南到皖北呈现出梯度递增的演化趋势;县域乡村性H-H关联型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霍邱、颍上及阜南等13县,L-L关联型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芜湖、和县及宁国等12县.相关结论可以为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欠发达农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部分县域由冷点区转化为次冷点区.(2)河南省县域乡村转型空间相关性显著,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一致.乡村转型热点区分布在中部农区和豫西南部分县域,县域经济增长中心为乡村转型的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3)河南省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耦合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4)结合人均GDP划分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及协调型4种类型,超过80%的县市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处于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如何评估各地乡村振兴水平是目前的重要问题,量化评价各地乡村振兴水平对于推进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采用熵值法构建的县域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借助SPSS软件平台对河南省进行了区域分异及优化策略分析,以期根据不同类型区县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县域乡村振兴的发展质量,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表明:(1)河南省乡村振兴水平结构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态,表现为发展不均衡的结构类型,各区县的乡村振兴水平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同特征;(2)河南省整体乡村振兴综合水平总体不高,豫中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河南省整体综合水平在2019年时明显高于2000年,乡村振兴工作整体推进效果明显,但各个区县乡村振兴水平差距扩大;(3)根据不同维度的特征,可将河南省122个区县划分为5个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补齐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6.
基于县域尺度的浙江省乡村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乡村特征与乡村性内涵,选取了人口与就业、用地变化、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建立了乡村性综合评价体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了浙江省各县域的乡村性强弱.结果表明:1)社会与科技、交通与距离、用地与产业、生产方式是影响浙江乡村性强弱的4个主成分因子.2)从频数分布特征来看,浙江省乡村性较强的县域相对较多;从空间分布来看,浙江省乡村性空间结构呈现自东北向西南、由中心城市向外围逐渐增强规律,形成浙西南和浙西2个乡村核心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重庆市37县区10年间(2010—2019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县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23测算各县区乡村性指数(RI)、乡村性分异指数(Z′),深入剖析乡村性时空演化趋向及分异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乡村性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37县区10年间RI整体呈降低趋向,且降低幅度、速率迥异。(2)37县区10年间Z′整体呈缓慢波动增长趋向,显示其间乡村发展差异愈演愈烈,且在2015年出现波峰。(3)政策经济、科技经济诱因是推动乡村性演变的两驾马车。各因素间的制约与作用促使RI降低、城乡差距缩小。(4)37县区结合当地实情、乡情,创造性打造专属“山城”振兴样板。城乡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乡村发展类型及其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有助于选择适宜路径推进新农村建设。运用数理方法和GIS技术,尝试从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商贸服务和生态旅游4种乡村功能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乡镇微观视角,对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福建省福清市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评定与分析。研究表明:福清市乡村发展具有功能主导和形式多样的特性,17个镇可划分为商贸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农工均衡型,农业主导型Ⅰ,农业主导型Ⅱ,生态主导型6种乡村发展类型;各类型区乡村发展特征同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土地结构和政策要求等基本属性相匹配,未来福清市各类型区乡村发展应采取差别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减贫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的外缘要素强势介入,驱动乡村转型与发展水平剧烈演变.该研究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推拉理论模拟乡村地域系统要素流动推拉情景,借此构建脱贫攻坚驱动乡村发展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测度乡村发展与转型演化过程、耦合类型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地域系统要素外流可划分为加速增强、增速减缓、逐渐减弱三个阶段,对应着乡村地域快速衰退、逐步稳定、转向复兴的过程;脱贫攻坚驱动下,乡村发展和转型沿秦岭-淮河一线存在显著南北空间差异;脱贫县乡村发展与转型耦合形成了6种地域类型,其中高发展与高转型类型仅占18.2%,是乡村地域农户生活条件改善及人口转型主导的结果;立足脱贫县差异化的减贫模式,持续激发乡村内核发展动力是脱贫县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 通过构建“乡村发展现状评价–乡村类型划分–脱贫攻坚项目实施预评价”分析框架, 进行项目实施之前的预诊断, 甄别乡村发展优势与短板, 研究其与脱贫攻坚项目的匹配情况, 得到如下结果。1) 江津区全区统筹规划的评价平均值为0.080, 乡村聚集程度较低, 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与东部; 基础设施的评价平均值为0.819, 基础设施建设较好, 形成一条南部两翼低值环绕带; 人居环境的评价平均值为0.713, 形成一条南部高值环绕带与一条北部低值带。2) 江津区241个乡村根据发展现状可以划分为15种类型, 数量最多的“规划一般-基建一般-环境一般”类型乡村有64个, 零散分布在北部, 该类型乡村实施的脱贫攻坚项目数量为12个, 明显多于其他类型乡村。3) 江津区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地集中在西部与南部。从江津区全域和每个项目实施地的乡村发展类型来看, 改善统筹规划和基础设施类的脱贫攻坚项目与全区乡村发展现状的匹配度较高, 但改善人居环境的脱贫攻坚项目仅有3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