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处理的壳聚糖膜抗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处理工艺制备的壳聚糖膜对细菌、酵母、霉菌的抗菌效果,抗菌检测表明壳聚糖膜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酵母和霉菌等典型菌种的抑制效果是明显的,尤其是壳聚糖酸处理膜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菌效果最好,没有经过碱处理的壳聚糖膜的抗菌性能明显优于经过碱处理的壳聚糖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真丝纤维增重兼抗菌处理的方法;增重处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需先制备接枝液;将脱胶废水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处理后的真丝纤维在达到理想增重效果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3.
生防细菌LM-3的鉴定及其抗菌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M-3是一株来自土壤的广谱拮抗细菌.经革兰氏染色、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等分析,LM-3菌株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采用盐析法提取获得了该菌株的抗菌粗蛋白,抑菌活性测定表明抗菌蛋白对辣椒炭疽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抗菌蛋白对链霉蛋白酶E和胰蛋白酶不敏感,对蛋白酶K部分敏感;高温(120℃)处理20min后抗菌蛋白仍保留84.71%的活性;酸碱处理发现抗菌蛋白在pH 8.5时最为稳定,而在pH 2.5时80℃处理1h完全失活;25W紫外灯(2400lx)照射8h对其活性没有影响.发酵上清液经硫酸铵盐析、高温(100℃)处理和SDS-PAGE分析,该抗菌蛋白的分子量介于6kDa和14.2kDa之间.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发现,将硫酸庆大霉素,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在两种抗菌药物,经不同磁感应强度,不同时间处理后,可使绿脓杆菌的抑制直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结果表明,磁场处理能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对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并对抗菌药物磁处理后提高效能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纳米TiO2改性壳聚糖抗菌防霉剂用于纸张防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纳米TiO2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抗菌防霉剂,并将新型抗菌防霉剂喷涂于纸张表面,考察日常光照环境下其对纸张的防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经新型抗菌防霉剂处理后的纸张具有很好的防霉特性,对黑曲霉菌的24 h杀菌率均达到99.99%,且持续有效。此外,采用AATCC-100法研究了纸张表面霉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霉菌在抗菌防霉剂处理后的纸张表面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6.
在低温等离子作用下,利用壳聚糖对棉纤维进行改性处理,以改善棉纤维的抗菌性能和吸湿性能.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分析壳聚糖浓度以及等离子处理各因素对棉纤维改性效果的影响,从而确定影响棉纤维改性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该因素下,分析壳聚糖以及等离子处理对棉纤维单纤维强力,吸湿性能以及抗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纤维有了一定的抗菌性能,吸湿性能有所增加.但单纤维强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纳米TiO2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及表面改性处理,概述了纳米TiO2抗菌材料的抗菌机理及抗菌特点,综述了国内外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探讨了纳米TiO2抗菌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纳米TiO2在涂料中的抗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将实验室自制的抗菌纳米TiO2添加于苯-丙乳液中,制成抗菌涂料.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处理后的抗菌纳米TiO2在乳液中能够均匀分散,可充分发挥纳米TiO2的杀菌作用.杀菌测试结果表明,该抗菌涂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的杀菌率均达到99%以上,并且它不受光源条件限制,抗菌作用彻底、持久.  相似文献   

9.
干湿循环法制备抗菌性 5A 沸石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探索了制备抗菌性沸石的新方法———干湿循环处理法,采用5A沸石分别与抗菌性离子Zn2+、Ag+、Cu2+的溶液进行干湿循环处理,制备抗菌性5A沸石。研究了反应条件,如温度、浓度、循环次数对沸石中抗菌性离子含量的影响,找出了最佳反应条件。测试了抗菌性5A沸石的耐洗涤性能和抗菌性5A沸石对黑曲霉菌、大肠杆菌及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抗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干湿循环法制备抗菌性沸石,具有抗菌性离子含量多,抗菌性能好,方法简便,反应时间短,节约原料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经表面壳聚糖改性处理前后的Cu(Ⅱ)络合竹浆针织物的抗菌性能及耐水洗性能.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琼脂平皿扩散法等测试手段确定Cu(Ⅱ)的存在及织物的抗菌性能,并运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经壳聚糖改性处理的竹浆抗菌针织物在水洗10次后抑菌圈带宽显著减小,降低了10.11%,但水洗50次和10次对比,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而表面经壳聚糖改性处理后,Cu(Ⅱ)抗菌织物抑菌圈带宽有所下降,其在水洗10次、50次之后与水洗0次相比分别下降了1.10%和6.04%,其抑菌圈带宽检验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耐水洗性能优良.表面接枝壳聚糖后,竹浆抗菌针织物的耐水洗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一种家蝇幼虫热稳定抗菌肽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家蝇三龄幼虫进行了超声处理,以诱导其产生抗菌物质。通过高温处理、酸性处理后,抗菌物质粗提中大量的热不稳定蛋白和酸性蛋白发生沉淀而被去除。将经过上述处理的粗提液经过一步Sephadex G-75凝胶过滤析、两步CM-Sepharose阳离子交换层析后,得到一个单一的具有抗阳性球菌的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为一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7000,将其命名为H1.H1为一种热稳定的碱性抗菌多肽。  相似文献   

12.
纳米级陶瓷粉抗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利用纳米级陶瓷粉作为抗菌剂对纯锦织物进行抗菌整理的工艺以及处理后织物的抗菌性能。将抗菌剂、粘合剂、分散剂和水以一定比例配制成抗菌整理液,利用正交设计方法对织物进行抗菌整理,并对整理后的织物进行抗菌效力实验。结果表明:整理后的抗菌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真菌不具有抑制作用,且抗菌织物的耐洗涤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常用杀菌剂六亚甲基双胍(PHMB)处理由过一硫酸氢钾复合盐和亚硫酸钠预处理的羊毛织物,研究整理后羊毛织物的防缩和抗菌性能.在浸轧和浸渍两种处理工艺中,预处理过的羊毛织物对PHMB的结合率(owf,相对织物质量百分比)分别高达4.6%和4.4%.这种抗菌处理使得羊毛织物具有高效的抗菌性能,几乎能够杀灭所有接种大肠杆菌.该抗菌能力也有耐洗性,经过相当于40~50次ISO5A重复洗涤后,PHMB处理过的羊毛织物对大肠杆菌的灭菌率仍高达93.3%(浸轧)和99.3%(浸渍).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PHMB能覆盖羊毛表面的磷片,从而产生防缩效果.PHMB含量(owf)为8%处理后的羊毛织物,经过相当于40~50次ISO5A重复洗涤,其面积毡缩率降低至8.4%(浸轧)和6.1%(浸渍).因此,PHMB的一步法处理使得羊毛织物同时具有了抗菌和防缩的双重性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家居环境的健康、环保问题.因此,研究、开发抗菌实木地板具有现实意义.采用贴膜法检测抗菌地板的抗菌性能:以木聚糖为抗菌剂,用8%浓度溶液浸泡杨木单板,接种一定数量的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检测地板细菌数量.结果表明:经过木聚糖溶液处理的地板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为73.58%和90.09%,抗菌等级达到Ⅱ级.  相似文献   

15.
粉纹夜蛾离体细胞抗菌肽的诱导和抗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以每细胞1000个灭活的大肠杆菌诱导粉纹夜蛾传代细胞,诱导细胞的上清液经三氧醋酸沉淀的取诱蛋白,抗菌活性用液体培养抑制测定法进行检测,试验证明,细胞诱导后第8h开始产生抗菌物质,第12h达最高峰,提取的抗菌物质经100℃处理4h保持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纳米TiO2在纺织品抗菌、抗紫外线整理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纳米TiO2表面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以降低其团聚作用,实现纳米尺度优良的分散性.然后详细讨论了纳米TiO2在纺织品抗菌、抗紫外线辐射整理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处理后赋予织物优良的抗菌、抗紫外效果,且服用性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铜离子注入不锈钢中的显微组织与抗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u离子由MEVVA离子注入机引出注入0Cr18Ni9不锈钢,采用60~100keV的能量、0.2~2.0×1017cm-2剂量。抗菌实验结果表明,铜离子注入试样具有良好的抗大肠杆菌的效果,抗菌处理使得试样具有优良的抗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且注入量接近饱和注入量时,样品具有最佳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8.
运用KMnO4活化处理的方法来使丙烯酰胺接枝在粘胶纤维上,同时复合载银纳米SiO2抗菌剂制备出抗菌粘胶纤维。通过IR、SEM、TEM和DSC分析了粘胶纤维的分子构像在聚合和改性过程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KMnO4能够使粘胶纤维表面产生大量的活性基团,从而以活性基团为起点引发丙烯酰胺在粘胶纤维上的接枝聚合。处理后的粘胶纤维与载银纳米SiO2抗菌剂以价键形式结合,在粘胶纤维表面形成一层抗菌层,使其具有持久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17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性别和年龄分布、给药途径、发生时间、药品分布、累及器官/系统、常见ADRs症状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统计和评价。结果在172例ADRs报告中,10岁以下的患者有56例,60岁以上的患者有62例。引起ADRs的抗菌药品有8个大类,47个品种。结论抗菌药物的ADRs发生与药物品种、给药途径、患者情况密切相关,完善ADRs监测和评价,能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对内生金色链霉菌No.37所产生的抗菌物质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此物质可耐受高温,具有较宽的pH活性范围,同时对光照稳定,耐贮存;在90℃及以下温度处理,抑菌活性基本不变;当温度达到100℃时,处理60min抑菌活性开始降低,处理120min后,活性为对照的76.5%.利用pH纸色谱、捷克八溶剂系统纸色谱等方法初步确认该抗菌物质为一种碱性水溶性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