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十二烷基二苯醚双磺酸钠在低浓度时有正辛醇、正庚烷、盐存在的情况下能形成中相微乳液.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中相微乳液的最佳组成:m(自制表面活性剂)为0.253g,m(正辛醇)为0.411g,m(NaCl)为0.232g,蒸馏水(水相)5mL,正庚烷(油相)5mL.考察了中相微乳液制备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和温度对中相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脱油温度、脱油时间以及含油污泥处理量对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处理油泥质量的减小,脱油率都有一定的增加,最佳条件下含油污泥中原油脱除率可达98.9%,并探讨脱油机理.  相似文献   

2.
微乳液萃取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微乳液萃取镓的热力学。微乳液的组成分别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庚烷/HCl(溶液)和油酸钠/正戊醇/正庚烷/HCl(溶液)。对比两种不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微乳液,分别考察了萃取时间、水油比、盐酸浓度和萃取剂含量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同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萃取镓的速率快,萃取率高达98%,而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会对萃取产生很大影响;该微乳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萃取介质。  相似文献   

3.
微乳液萃取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微乳液萃取镓的热力学。微乳液的组成分别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庚烷/HCl(溶液)和油酸钠/正戊醇/正庚烷/HCl(溶液)。对比两种不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微乳液,分别考察了萃取时间、水油比、盐酸浓度和萃取剂含量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同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萃取镓的速率快,萃取率高达98%,而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会对萃取产生很大影响;该微乳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萃取介质。  相似文献   

4.
非离子型微乳液的形成及其相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OP-4、OP-7、AEO3),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戊醇、异戊醇),油(环已烷、正庚烷、煤油)和不同浓度的盐酸形成微乳液的相行为,讨论了以上各种组份对形成W/O型微乳液的影响,确定了适合作为液膜使用的W/O型的微乳液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5.
李志敏 《甘肃科技》2009,25(12):33-35
介绍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土温-40,油相为甲苯,助表面活性剂为元水乙醇,三次去离子水体系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并测绘出该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分别对21℃、25℃和270C恒温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2:1,1:3,3:1时的W/O型微乳液体系相行为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升高体系温度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均能使微乳液体系增溶油和水的能力加强。在相图上表现为微乳区面积增大,微乳区域形状的改变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Oil/Water(简称O/W)型微乳介质中实施苄氯与乙酸钠的相转移催化反应,在室温下成功地制得了乙酸苄酯,并且研究了几种因素对产品得率的影响,使产品得率可达80%.表明在微乳介质中可大大提高相转移催化效率,从而大大加快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戊醇(环己醇)/环己烷/丙烯酰胺水溶液微乳液的相形为和电导率行为,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醇对微乳相区的形状、面积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在正丁醇,正辛烷,盐水存在的情况下,能形成多相微乳液.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正丁醇和氯化钠的浓度对该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的形成及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中相微乳液的特性参数(最佳含盐量S*,界面张力rE和盐宽△S等).  相似文献   

9.
翁建新  曹学功  黄婷婷 《河南科学》2011,29(12):1436-1439
应用电导法和黏度法研究了CTAB/正丁醇/苯/水微乳液,在CTAB-正丁醇-苯3种物质的质量比1:1:2和35℃条件下,测定不同含水质量分数的电导率,以及不同含水量的黏度.实验结果表明:含水质量分数为4%~20%时,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增大不断升高;含水质量分数20 %~40%时,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含水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相行为评价装置,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水/表面活性剂/乙醇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水的含量、体系的温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微乳液体系浊点压力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体系的浊点压力分别随着水含量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体系的浊点压力越高,密度越大。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中,AES-2和AEC-3的浊点压力最低分别能达到13.8和13.1 MPa,要高于AOT的10.8MPa。但将表面活性剂AEC-3和AOT按质量比1∶1复配时体系的浊点压力最低可达到8.6 MPa,密度为0.58 g·cm-3。研究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在提高稠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水氧化油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研究了以超临界水氧化法(SCWO)处理油田含油污泥实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停留时间、pH值等条件对含油污泥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氧化碳和醋酸是中间产物,二氧化碳是最终产物.当反应温度为440℃、反应压力为24MPa、反应停留时间为10min、pH为10时,含油污泥中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8%以上.反应停留时间和反应温度是影响含油污泥中COD去除率的主要因素.随着反应停留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增加,含油污泥COD去除率增加;反应压力和氧化剂质量浓度对含油污泥COD去除率也很重要,但当反应压力和氧化剂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对含油污泥COD去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铜蚀刻废泥生产硫酸铜工艺中氯的除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铜蚀刻废泥生产五水硫酸铜时,因废泥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收率,针对原料的特点,提出了氯生产五水硫酸铜的工艺。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采油污泥为对象,将煤与其混合后考察了混合物的失水情况,并采用热重分析仪和小型循环流化床热解反应器研究了混合物的热解过程及其热解效果.结果表明,与煤混合后油泥的干燥速度明显加快,干燥后的混合物90%以上粒径分布在1~6 mm范围内.混合物热解主要经历了轻质组分挥发、重组分快速热解失重和缓慢失重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以淀粉为原料制备出一种改性淀粉除油絮凝剂(MSOR),并利用模拟含油废水试验了其除油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9,温度为65℃时,每升模拟含油废水中加入22.4mg MSOR,静置30min就能使废水中的油、COD,Cr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2%、95.7%和97.1%.通过不同絮凝剂处理效果对比试验及对餐饮废水和地沟油废水处理试验发现,MSOR处理含油废水的絮凝性能明显优于其它的絮凝剂,可用于石油及其他含油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经热萃取从含油污泥中得到的回收污油凝固点高、流动性差,为降低凝点改善其低温流动性,分别采用降凝剂及降凝剂与超声波联合处理的方法,对回收污油进行降凝处理.结果表明:在众多降凝剂中EVA的降凝效果较好,且当反应时间为0.5 h、反应温度为75℃、降凝剂的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污油凝点从48℃降低到12℃,降凝率达75%;若将降凝剂和超声波联合使用,凝点可降到5℃,降凝率达90%;处理后的污油与原油混合具有良好的输送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壬基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二壬基酚为原料,合成了氧丙烯平均链节数为5.01的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DNPPS).界面张力测定表明:DNPPS/桩西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为0.13mN/m,比以壬基酚为原料合成的具有相似氧乙烯链节的其他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动态平衡界面张力都低.为进一步降低DNPPS/桩西稠油的界面张力,将DNPPS与碳酸钠进行了复配.发现当体系中Na2CO3与DNPPS质量比为10∶1左右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在Na2CO3质量分数为0.1%的复配体系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010%的DNPPS,可使界面张力降低到10-4mN/m以下.研究对稠油化学驱有指导意义,也为二壬基酚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新型输油管道动态在线检测原油含水率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小波去噪算法,有效地解决了不确定度对含水率在线检测的影响,实现了输油管道中原油含水率在线检测及动态油量精确计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摸清王窑中西部目前剩余油的分布情况,为下一步注水开发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提高油田的产量和开发效果,对王窑中西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1988年到2002年的地质储量、含水率、注水量、累产量和压力等参数进行了拟合,拟合准确度比较高.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同时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对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进行分析,对下一步的调整方案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