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登高  胥开芳 《科技资讯》2014,(15):118-118
现代养猪讲究恢复猪的自然属性,体现动物福利,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猪的生物习性和环境变化规律,建立新兴生态养猪模式。在建设猪舍时,我们可以将机电一体化加以应用,以实现现代生态养猪模式的"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  相似文献   

2.
随着集体养猪事业的发展,猪的快速育肥技术,已成为发展集体养猪当中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在支农工作中,对集体养猪的快速育肥问题作了初步的调查和实践,经采取七项技术措施后,对于提高猪的商品率,降低猪的饲养成本,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祁县九汲大队,为了解决“一年养猪半年长”的问题,创建了塑料大棚暖圈养猪,促进了全大队养猪业的发展。1975年实现了“一亩一猪”。1976年养猪业又有新的发展,集体猪已达1200头。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的巨大的自然能源。认真抓好太阳能的利用,对保护猪少病不死,正常生长,变一年养猪半年长为一年养猪一年长,提高产仔成活  相似文献   

4.
在养猪生产中,选择高效猪种,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保证猪只充分发挥其潜在性能,达到高水平生产指标,从而提高出栏率,降低养猪生产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增加养猪效益。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将复合菌剂应用于发酵床养猪,拟建造出成本低、收益高,消耗低、排放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养殖技术.试验选用同批次断奶猪30头,以传统猪舍为对照,研究了应用复合菌剂发酵床养猪模式对猪舍卫生环境和猪生长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90d后,复合菌剂发酵床相对于传统猪舍氨含量和硫化物含量分别降低了61.51%(P<0.01)和22.72%(P<0.01),气流显著提高(P<0.05);复合菌剂发酵床养猪相对于传统养猪可促进猪更快生长,日增重提高6.21%(P<0.05),料重比降低10.75%(P<0.05).表明复合菌剂可显著改善传统猪舍内的卫生环境,有利于科学生态养猪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致富百科     
高效大棚养猪新法是山东农业大学李铁坚教授,将现代养猪技术与农村传统养猪经验相结合而创立的,有以下优点:投资少,造价低,每平方米只需投资10多元钱。其投资仅是暖圈的五分之一;资金回收快,饲养周期短;工效高,省工省力。采用自动饮水,自由采食装置,一次加料、加水可供猪三天饮食。每人可饲养育肥猪1000头或母猪200头;大棚可为猪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夏  相似文献   

7.
随着猪饲养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应用现有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养猪生物圈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许多边缘领域和交叉领域的新问题,甚至一些在传统养猪方式中并不是问题,而在现代养猪生产中却可能成为难题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想办法解决。规模化养猪生产实践中常听到“现在养的猪越来越不好养”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有认知手段,在解决养猪生物圈出现的新问题还存在着理论上和技术上的不足,特别是营养、饲养方面,  相似文献   

8.
以前研究的养猪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短的只有3—4年或5—6年就自然消失了,也有在目前继续利用的。根据过去的经验,大概可以以10年这个时间界限来决定这些技术的命运。即看这些技术在养猪生产中是否带来好处或看这技术有没有发展前途。从本文标题SPF 猪来看,它是24年前(1952年)由美国的 young 氏研究出来的,以后又有不少改进。现在世界各国的主要养猪地区,利用 SPF 猪进行生产,而且一年比一年多。SPF 猪给养猪生产带来好处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关于 SPF 猪已经在各种有关畜产的杂志上介绍过,但目前还没充分认识。本文想以千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西方国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规模化集约化养猪模式传入我国,最近10年得到普遍推广。洋猪洋法对迅速增加我国猪肉产量和养猪现代化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带来猪肉风味变差、猪病猖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养猪业成为一个微利高风险行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限制。近几年一种"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已由日本、韩国及美国的一些学者和商家传入我国,并且在我国的一些养猪大省如福建、山东、江西、湖南等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成为规模化养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又一亮点。  相似文献   

10.
曾爱菊  李宪博  李伟 《科技信息》2009,(19):377-377
猪传染性疾病对当前养猪产业危害比较严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乙型脑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等是常见的五种猪传染性疾病。本文简略讲述这五种病的传染特征、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Dur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keletal muscle cells and adipose cell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icro-effect polygenes determines porcine meat quality,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relative quantitative traits. Obese and lean type pig breeds show obvious differences in muscle growth and adipose deposition; howe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phenotypic variation remains unknown. We used pathway-focused oligo microarray studies to examine the expression changes of 140 genes associated with muscle growth and adipose deposition in longissimus dorsi muscle at six growth stages (birth, 1, 2, 3, 4 and 5 months) of Landrace (a leaner, Western breed) and Taihu pigs (a fatty, indigenous, Chinese breed). Variance analysis (ANOVA) revealed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18 genes in Landrace pigs and three genes in Taihu pigs were very significant (FDR-adjusted permutation, P 〈 0.01) and differences for 22 genes in Landrace pigs and seven genes in Taihu pigs were significant (FDR-adjusted permutation, P 〈 0.05) among six growth stages. Clustering analysis revealed a high level of significance (FDR-adjusted, P 〈 0.01) for four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in which genes that strongly up-regulated we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positive regulation of myofiber formation and fatty acid biogenesis and genes that strongly down-regulated we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ositive regulation of fatty acid β-oxidation. Based on a 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DBN) model, gene regulatory networks (GRNs) were reconstructed from time-series data for each pig breed. These two GRNs initially revealed th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of muscle growth and adipose de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pig breeds; from these results, some potential key genes could be identified. 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QRT-PCR) was used to verify the microarray data for five modulated genes, and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相似文献   

12.
乌金猪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乌金猪3个地方类群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情况.以乌金猪的3个地方类群凉山猪、大河猪和柯乐猪为对象,研究了线粒体DNA D环高变区(mtDNA D-loop HVI)的序列多态性.研究表明,在全长290 bp的核苷酸序列中共检测到46个突变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为5个,单一多态位点为37个,其中以A/G突变为主.凉山猪的3个类群(昭觉、美姑、西昌)首先聚为一类,然后凉山猪与大河猪聚为一类,最后凉山猪与柯乐猪聚类.3个地区的乌金猪有2个母系起源,大河猪与凉山猪为一个母系起源,柯乐猪为另一个母系起源.就总体而言,乌金猪的各地方类群凉山猪与大河猪遗传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柯乐猪,有2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3.
藏猪起源和品种遗传独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PAGE)测定四川、云南两地藏猪血液蛋白多态基因座(Tf,Pa,AmI,Cp)所得的结果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为依据,计算了标准遗传距离和遗传独特性,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保护等级的划分.结果表明:(1)四川藏猪和云南藏猪属同一品种,均起源于亚洲野猪;(2)利用品种遗传独特性划分保种等级,四川藏猪排在第五位,且仅用45.4%的品种,对最大基因频率的保护程度可达98.97%.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非洲猪瘟在封闭式猪舍内传播的规律,本文通过引入SI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结合猪舍内猪只的移动规律及个体体质的差异,分析猪舍内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的概率;设计猪只个体接触后的感染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仿真,模拟非洲猪瘟在猪舍的传播情况;通过将元胞自动机模拟的非洲猪瘟的传播仿真结果与传统SI模型的传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元胞自动机仿真非洲猪瘟舍内传播能够与传统的SI模型传播数据可以实现较好的拟合,拟合度为0.96,同时使用元胞自动机作为非洲猪瘟的传播模型在预测方面具有优势,可以通过迭代对传播过程可视化,进而实时预测非洲猪瘟在密闭猪舍的传播轨迹,为相关传染病的仿真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 4个地方猪品种 (二花脸、通城、清平、皖南花 )和 3个引进品种 (长白、大白、杜洛克 )的 6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 ,并对品种内和品种间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初步结果表明 ,地方猪品种的群体内变异均大于引进品种 ,其中二花脸的品种内变异最高。品种间的聚类结果表明 ,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间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但地方品种的聚类结果并不完全符合由生态特征进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内江猪、伍隍猪及其对照荣昌猪、杜洛克猪的Hp血清型和Hb进行分型研究,检出了HP~1、HP~2、HP~3三个等位基因控制的6种基因型和4种变异型,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出四种类群的标准遗传距离并按最短距离法聚类,伍隍猪与内江猪遗传距离最近为0.00203、伍隍猪与荣昌猪为0.00333,伍隍猪与杜洛克最远为0.00850。显示伍隍猪与内江猪有紧密的类缘关系。在HP基因型种类分布上,伍隍猪为4+4种,即存在1—1~F、1—3~F、1~F—3和3—3~F等四种基因型的变异型,而内江猪为5+1种,只有1—3一种变异型存在,揭示两者除同一性外存在一定差异性。卡方检验表明,伍隍猪基因型分布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规律,HP~1—1纯合子频度偏低HP~1—2偏高是失衡的主因,对此进行了讨论,四类群猪Hb均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内外管道内腐蚀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针对国外先进的漏磁法智能爬行机和超声波智能爬行机 ,分析了其检测管道内腐蚀的原理 ,以及这类智能装置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 .同时指出了国内管道腐蚀检测技术所存在的差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推广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养猪农户和猪场随机抽取60头歪猪分组进行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饲喂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可明显地促进肥育猪生长,促进饲料的转化率,加强其采食表现,增强抗病能力,并能改善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9.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年来在我国较多省市广为流行的猪的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疾病,本病主要以高热为主,伴随高死亡率。目前该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一种主要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它不仅给养殖户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影响到幸存猪的生长发育,引起母猪的流产和不育,影响到我国国内猪肉供应及国外出口,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该病的发病情况和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0月上旬,四川省泸州市一大型猪场627头保育猪和育肥猪相继发生水样腹泻,发病率达95%以上,死亡率为6%.发病猪日龄为6~14周龄,体质量20~40kg,仔猪从保育舍转入育肥舍(采用发酵床饲养)第5天开始出现水样腹泻,采食量减少,逐渐消瘦,感染严重的猪由于腹泻、脱水、心衰而死亡.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致病原为猪鞭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