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研究微晶SiO2粉体添加剂的抗磨减摩作用,采用微晶SiO2矿物粉体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利用AMSLER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45#钢摩擦副在添加剂润滑油润滑下的摩擦学特性.磨损后钢环表面的形貌和成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微晶SiO2粉体为添加剂润滑时在摩擦副表面形成一层陶瓷保护层.相比基础油,在微晶SiO2添加剂润滑油润滑条件下,摩擦副的接触状态由金属之间的摩擦磨损转化为自修复膜层之间的摩擦磨损.添加剂润滑油较基础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大.摩擦磨损过程中自修复膜层的形成,隔离了金属摩擦副的直接接触,降低了试样磨损失重,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2.
硼酸酯与硫化物协同抗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含硫硼酸酯,利用四球试验机和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其作为水溶性抗磨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加入硫化物的次序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影响抗磨液压油复合添加剂产品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复合温度和管线残液量进行了研究 ,同时确定出最佳的生产工艺 ,为抗磨液压油复合添加剂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HM抗磨液压油组成中各种添加剂的复合效应进行了探讨,并对国产添加剂和进口添加剂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抗磨液压油复合添加剂的研制和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点接触及面接触的形式,在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型抗磨添加剂存在的情况下,得出了钢/钢摩擦副的点摩擦和面摩擦的磨损量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四球机评价试验、工具磨耗试验及V-104C叶片泵的耐磨耗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磨损表面的形貌,用电子能谱观察了在摩擦表面形成的膜中所含有的元素,并研究它与该抗磨剂成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水溶性高分子型抗磨剂对钢/钢摩擦磨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接触及面接触的形式,在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型抗磨添加剂存在的情况下,得出了钢/钢摩擦副的点摩擦和面摩擦的磨损量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四球机评价试验、工具磨耗试验及V-104C叶片泵的耐磨耗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观察了磨损表面的形貌,用电子能谱观察了在摩擦表面形成的膜中所含有元素,并研究它与该抗磨剂成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45钢化学热处理表面与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球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系统地研究了45^#钢氧氮共渗、渗氮及渗硫3种化学热处理表面与硫化烯烃及烯酸三甲酚酯2种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协同作用效果,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俄歇电子能谱仪分析了各摩擦表面润滑膜的结构及成分,进而讨论了它们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减摩,抗磨及提高承载能力方面这种协同作用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8.
运用摩擦学实验与表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以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润滑的铜摩擦副表面膜,分析了表面膜中主要元素的存在状态和ZDDP的减摩抗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ZDDP在铜摩擦副表面形成了由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共存的反应膜,该膜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可有效减小摩擦磨损;此外,ZDDP还可通过对摩擦副表面的改性,增强其减摩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9.
轴承系统是某旋转机械的关键部件,其寿命直接关系机器的寿命,摩擦磨损是影响轴承系统寿命的主要因素,为此需提高轴承系统的抗磨损性能.改善润滑油性能是提高轴承减摩抗磨性能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入少量添加剂能够改善润滑油使用性能,从而提高轴承的减摩抗磨性能.在试样试验基础上,对最佳复配添加剂、目前所使用润滑油及基础油三种油品分别在相同径向承载下进行了比较试验,确定出最佳的润滑油添加剂.并对试验后的轴承进行了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凸轮-挺柱摩擦副的摩擦磨损对发动机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不同涂层下凸轮-挺柱摩擦副的摩擦磨损,分别针对WC(碳化钨)耐磨涂层、Ni Cr-Cr3C2减摩涂层及不添加涂层3种情况进行摩擦学性能试验。在相同涂层情况下,对具有不同形貌的样件进行磨损试验,得到摩擦系数、磨损质量以及磨损比重等试验曲线和数据。在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凸轮-挺柱摩擦副采用Ni Cr-Cr3C2涂层后,其使用寿命得到提高,并且表面粗糙度大,可起到改善摩擦特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过大的摩擦因数变化率可能引发离合器控制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摩擦因数变化率的可靠性补偿控制方案.利用SAE#2试验台,在不同输入转速、油温、油压下,完成了摩擦副摩擦因数试验,获得了摩擦因数随工作参数的变化规律.基于摩擦因数变化率建立了失效评价模型,并设计了补偿模糊控制方案.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在摩擦因数变化率较大的高温重载工况下,改进后的控制算法有效延长了离合器接合时间,提高了离合器摩擦副的工作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张豪  朱昌吉  刘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4):10331-10337
为解决发动机启动过程中,润滑油不能及时输送到各摩擦副表面,短时间内处在边界摩擦或固体干摩擦润滑状态下产生剧烈磨损的问题,设计气动马达辅助驱动的集成预润滑式机油泵总成作为解决方案。依托于发动机润滑系统试验台架,通过改变润滑系统的初始状态(贫油或富油)、气动马达的进气压力,进行发动机的预润滑过程及冷启动过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集成预润滑式发动机机油泵在进气压力2~6 bar的工况下能够迅速建立起稳定的1 bar以上的主油道机油压力;当进气压力为3 bar时,发动机冷启动主油道油压达到标定油压的时间提前7~8 s。可见,集成预润滑式机油泵总成能够有效地进行发动机启动预润滑,避免在发动机冷启动阶段轴承等运动摩擦副发生固体干摩擦而导致的磨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美国船舶制造商协会(NMMA) TC-W3清净性评定技术和评定设备进行研究,提出了TC—W3高档水冷二冲程油清净性的简易评定技术.采用Piaggio 180单缸、水冷二冲程发动机建立了TC-W3二冲程油的简易清净性评定试验台架。制定了相应的试验方法.利用舷外机的250h系泊试验和OMCJ70HP试验对笔者所建立的高档水冷TC-W3油简易评定技术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TC-W3简易清净性评定台架分辨效果明显,试验结果趋势一致.通过各种油样进行简易清净性试验,制定了清净性简易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工程机械中泵排量和马达排量及柴油机供油量三者之间的最优匹配,以实际工程机械液压行走驱动系统为原型,对真实液压行走驱动系统进行适当简化,进而提出实验台建设方案,并根据实际要求就主要设备的选型进行说明和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程机械通用液压行走驱动系统实验台,并进行了空载、变负荷、变排量等不同工况下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本实验台的建设可以为各种工程机械的液压行走驱动系统提供实验研究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对比例阀控液压马达低速摩擦转矩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以比例阀控液压马达静态特性实验曲线为基础,分析了液压马达低速运转时的摩擦转矩特性.建立了测试低速摩擦转矩的实验装置,并确定了实验研究的方法、步骤.测试了不同工作油温、不同负载转矩下的低速摩擦转矩特性,建立了液压马达低速运转下的摩擦转矩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液压马达低速摩擦转矩具有严重的非线性,而且受油液温度和负载转矩变化的影响很大;所建立的低速摩擦转矩模型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已进行了近十年时间,但改革的成效却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究其原因,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正向的语言教学投人,而忽视了逆向的语言磨蚀效应。鉴于此,应该用语言磨蚀理论对现行的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育理念、教育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重新架构以进一步深化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王德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1):2552-2555
采用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对C800型连续驱动摩擦焊机液压施力系统故障机理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故障形式,建立了适合摩擦焊机液压施力系统故障诊断的模糊故障树结构,并进行量化分析,推导出摩擦焊机液压施力系统故障顶事件发生的模糊概率及其隶属函数分布,为摩擦焊机液压系统设计、维护和保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磨粒磨损破坏机理及不同磨粒尺寸与数量对磨损的影响,提出了我国新机油滤清器过滤性能评价方法及合理的滤清器精度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滑动速度、正压力、润滑油牌号等对黄铜在润滑状态下摩擦系数的影响,指出目前常用设计手册所推荐的摩擦系数的局限性,认为组成运动副的零件的材料不宜都采用黄铜,以及在回转运动副中黄铜不宜作为被包容件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降低缸套-活塞组件的摩擦力是提高内燃机可靠性和耐久性的重要技术问题。在关于摩擦副减摩的研究与实践中,超声振动减摩因其良好的减摩性能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为了研究超声振动对内燃机缸套组件摩擦润滑状态的影响,本文对比分析了在缸套外壁有、无超声激振条件下的内燃机摩擦损耗。通过对内燃机缸体进行结构改制,在内燃机倒拖试验台上引入超声激振设备,搭建了新型单缸内燃机的超声振动减摩试验台架。通过试验研究了内燃机缸套活塞组件在不同激励工况下的超声振动减摩情况。研究表明:施加高频振动后,缸套-活塞组件间出现了接近于粗糙度等级的动态变形,内燃机摩擦损耗较未激振前呈现出小幅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