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采用水模拟氢气泡流动显示的方法对开缝钝体近尾流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维对称结构中产生的中缝偏斜射流对钝体两边脱全剪切层相互干涉起到抑止作用,从而回响工了回流区,降低了压力损失。  相似文献   

2.
钝体尾流的双重小波包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湍流相干结构和非相干结构不相关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钝体尾流双重小波包分解的新算法,将湍流的运动分解成相干分量和非相干分量,该算法以湍流相干分量和非相干分量的相关系数作为迭代的控制指标,减小了过去算法中的随意性,用该算法对大长宽比的钝体尾流三维超声波流速仪测量数据的分析表明:1)钝体间距与宽度之比大于4时,钝体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流线型的钝体尾流紊动强度较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开缝钝体燃烧器实验室冷热态试验结果以及在实际锅炉炉膛中形成的冷热态空气动力场和不同负荷下热运行的结果.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开缝钝体燃烧器能够合理组织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的炉内工况,并对劣质煤具有较好的稳定燃烧性能.对开缝钝体燃烧器的流动和稳定燃烧机理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钝体及开缝钝体燃烧器火焰稳定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回流区中煤粉挥发分释热点燃主气流实现火焰稳定的集总分析模型,导出使煤粉气流火焰稳定的最小口流区长度、最大允许的主气流流速及极限最大可用挥发分释热量的表达式,并以此为准则对钝体及开缝钝体燃烧器的火焰稳定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开缝钝体燃烧器有优于钝体的火焰稳定性能.同时在通道流场燃烧器上对几种煤粉进行了两种燃烧器的燃烧性能实验,其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5.
开缝V形火焰稳定器的冷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加力燃烧室稳定器——中心开缝的V形钝体.在开式风洞中,对两种不同形状的新型V形稳定器在不同缝宽下的阻力特性和尾迹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比分析表明:流线型稳定器的阻力特性优于非流线型稳定器,但反流区大小却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开缝钝体及钝体燃烧器后回流区及尾流恢复区内的可燃气气体成分的研究及对沿燃烧室轴向、径向温度测量结果的分析,证明了一次风管中粉煤粉气分离、分级点燃强化稳焰的新机制,即在粉煤着火初期,一次风中粉煤与气流发生分离,并且少量粉煤和空气混合物进入回流区,因回流区具有温度高、气流速度低和易于与粉煤中挥发分析出量相匹配的低氧浓度特征,故粉煤首先在回流区着火,其释放的能量加热因开缝钝体造成粉气分离的主流粉煤  相似文献   

7.
对三角形钝体柱后形成的回流流场进行了实验测定和理论分析,实验在矩形风洞中采用靠背毕托管对开缝钝体和一般钝体后的回流流场进行测量,获得流场在主流方向上的速度分布,进而由流函数的定义求出流场流函数分布图谱。  相似文献   

8.
钝化及开缝钝体燃烧器火焰稳定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回流区中煤粉挥发分释热点煤燃主气流实现火焰稳定的集总分析模型,导出使煤粉气流火珠最小回流区长度、最大允许的主气流流速及极限最大可用挥发分释热量的表达式,并以此为准则对钝体及开缝钝化燃烧器的火焰稳定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开缝钝体燃烧器有优于钝体的火焰稳定性能,同时在通道流场燃烧器上对几种煤粉进行了两种燃烧器的烧性能实验,其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3种数值模拟方法的对比分析,得到最优的模拟方案,故采用分离涡方法对Ahmed模型气动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侧风角对钝体尾流的涡量、湍流强度、压力及流线的分布规律的影响,得到了力和力矩系数的变化特征,总结了尾流倾斜角度随侧风角变化的综合公式。研究结果表明,侧风角对钝体尾流特征参数影响不是单调的,在侧风角为30°时钝体尾部涡量最大;钝体尾流倾斜角度与气动力系数随侧风角的增大而增大;侧风角50°时的钝体背部迎风侧压力和头部平均速度也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可以为复杂横向来流条件下汽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自行建立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对单角煤粉燃烧炉中煤粉着火与火焰稳定性进行了详尽的数值模拟。给出了直流式燃烧器、钝体燃烧铭及开缝钝体燃烧器的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与实验一致的结论,还针对直流式燃烧器考察了影响煤粉着火与火焰稳定性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针对装有钝体燃烧器的燃煤粉锅炉,就其二次风对一次风喷口内回流区的掺混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冷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次风对回流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限制了大空间卷吸进来的质量,加强了一次风内回流作用,使一次风主流轴线向内弯曲,使回流区缩短,同时对回流区尾部产生一定的掺混影响.这些影响的强弱程度与喷口间的相对距离和二次风的流速有关.研究结果将对实际煤粉锅炉一、二次风喷口距离和一次风量的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将正三角形钝体后尾迹流近似地分为回流区、射流主流区、尾流恢复区、充分发展区;用半理论半经验的分析方法对尾迹流动力方程进行了求解;讨论了尾迹流中高温烟气回流、煤粉浓度局部富集及低速高湍流度等流动特性对煤粉提前着火及火焰稳定等燃烧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阶CBS有限元法对雷诺数Re=100时不同间距的串列方形钝体构筑物的绕流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了间距比s(构筑物中心距离与构筑物宽度d之比)对流场的影响,以及平均阻力系数、阻力系数均方根、升力系数均方根、斯特劳哈尔数和压力系数随间距比变化的情况. 结果表明:间距比对串列方形钝体构筑物的流场影响显著;当2个方形构筑物为串列情形时,可有效降低流体阻力;当临界间距比在4.50~4.75时,其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将发生跳跃;由于上游构筑物尾流的影响,下游构筑物的升力系数均方根总大于上游构筑物而表现出更强的脉动性,且2个构筑物表面压力分布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简化准三维模型D型钝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仿真手段,利用零质量合成射流器理论进行了D型体主动流动控制和主被动结合的流体控制研究发现,在尾部分离点进行射流控制时,高频射流有助于钝体减阻,减阻效果可以达到1.78%。主被动结合的锯齿和射流加强了尾迹三维流动结构,破坏了准三维模型的展向流动结构,使得减阻效果较好。采用主被动结合控制的射流为低频和高频时减阻效果为20.86%和21.20%。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与已发表的数据相比对,对大涡模拟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采用该数值方法对高雷诺数下25°后倾角Ahmed类车体背部斜面及尾部垂直面处尾迹区的流动进行解算.通过对背部斜面处分离泡、背部斜面侧边"C柱"处卷起的拖曳涡对及尾部垂直面处回流区流场信息的采用及相关频谱特性分析,研究并明确了尾迹区起主导作用的大尺度相干结构及运动的非定常特性.在流动的不同区域,类车体尾迹区流动的非定常特性不尽相同,主要体现为背部斜面分离泡的拍击振动具有绝对不稳定性特征,由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诱发的大尺度相干结构具有对流不稳定性特征;两侧"C柱"拖曳涡对在背部斜面上与展向涡相互耦合,具有较好的对称性;拖曳涡对在垂直面处回流区内与该区展向涡相互混掺,但无耦合作用且不具有对称性;垂直面处回流区内上、下侧剪切层卷起的展向涡以类似卡门涡街形式交替产生并脱落;高雷诺数时,整个尾迹区流动的特征频率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6.
首先对钝体后的涡旋结构进行了探讨,然后应用涡通量守恒定理对钝体后的涡旋度和回流区面积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从瞬时和平均两种意义上对回流区面积和竖直卷吸速度沿规则等腰钝体高度方向的变化规律给出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7.
涡街流量传感器中的涡街现象存在于三维管道中,其信号特性表现出与二维情况较大的差异.研究这种差异对于涡街流量传感器的设计以及三维建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在近似二维流场(水槽中)以及三维流场(管道中)的实验,发现管道中的涡街频率比水槽中高出至少1倍,且最强信号出现的位置比水槽中更靠近旋涡发生体,由此引发了对二维、三维涡街流场特征的研究.通过数值仿真,揭示了造成差异的原因是管壁的约束作用以及涡管的扭曲,同时对涡街流场的速度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汽车行驶过程中减振器弹簧压并状态下翼子板内流场特性的变化,将该状态下的减振器简化为三维变截面圆柱模型,并建立变截面圆柱绕流三维流场模型,利用Transition SST四方程转捩模型模拟低、中、高3种车速对大、小圆柱绕流涡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绕流后尾涡的大小、形态、上升角均受圆柱直径、雷诺数及边界条件的影响,在变截面处验证“下洗”运动对N区边缘涡生长的直接作用及对L区涡旋分布的干扰作用;3种流速下适合绕流涡旋振动压电能量回收的最优夹角分别为±10°,±15°,±20°;在有界的高雷诺数流场下对变截面圆柱绕流涡旋重新分区,发现新的涡旋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19.
柱体绕流是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流体绕经海洋平台所产生的周期性涡脱会造成平台往复运动,这将加剧平台系泊结构疲劳损伤,降低结构疲劳寿命.为研究多柱式浮式风机平台绕流的力学特性,厘清尾流之间的干扰机理,采用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DES)方法分析了半潜式浮式风机平台在不同来流角和流速下的力学特性,从相干结构层面研究了尾流干扰机理,并分析了立柱尾流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下游立柱的阻力系数平均值随流速变化而有较大波动;流场相干结构以流向涡和发夹涡为主;相干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尾流干扰的原因;上下游立柱尾流具有不同的相干结构,但两者仍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多柱式海洋平台绕流现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后视镜的流场特性,以风洞试验与数值计算为手段,对后视镜的压力场与速度场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将测量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评估两者的异同.数值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的平均静压与速度、脉动速度的标准差以及自功率谱密度的一致性表明,所使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具有可行性,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后视镜的流场特性,数值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能够相互验证.试验段近地面的平均静压变化反映出后视镜尾部的流动状态,能量耗散最为强烈的地方出现在远离后视镜约1.0倍后视镜直径的区域,回流区域影响范围可达3.0倍后视镜直径.后视镜尾部带有强烈的脉动速度,剪切层侧的速度脉动比其他区域大,个别测点脉动速度标准差数值可达来流速度的0.3倍,它们的主要能量集中在中低频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