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导电聚苯胺纳米片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过二硫酸铵为氧化剂,以H4SiW12O40为质子酸和掺杂剂,通过低温固相研磨法成功合成出H4SiW12O40掺杂的聚苯胺(PANI)纳米片.以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杂多酸掺杂PANI纳米片进行了表征.采用标准四探针法对H4SiW12O40掺杂的PANI纳米片进行了测定,测得其电导率为1.5 S/cm.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纤维状材料(如H3PW12O40/PVA纤维、头发丝、涤纶丝、玻璃丝、细铜丝)、环状材料(如细铜丝环、头发丝环)以及膜状材料(如保鲜膜)等为模板,以杂多酸H3PW12O40为掺杂剂,过二硫酸铵为氧化剂,制备了具有不同纳米结构的多酸掺杂聚苯胺材料.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聚苯胺进行了结构和形态表征.结果表明:模板形态对聚苯胺纳米结构有较大的影响,纤维状模板导致聚苯胺具有纳米棒结构,直径在300~400 nm之间;环状模板导致聚苯胺具有微米球结构,直径在1 000~3 000 nm之间;膜状模板导致聚苯胺具有片状结构.所得材料的电导率均大于0.1 S/cm.  相似文献   

4.
通过界面聚合法合成掺杂态的聚苯胺纳米薄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H4SiW12O40为质子酸和掺杂剂、过二硫酸铵(APS)为氧化剂,通过界面聚合法成功地合成出H4SiW12O40掺杂的聚苯胺(PANI)纳米薄片.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杂多酸掺杂PANI的纳米薄片进行了表征.采用标准四探针法对H4SiW12O40掺杂的PANI纳米薄片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得到最大电导率为16.2 S/cm.  相似文献   

5.
混配型杂多酸掺杂聚苯胺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混配型杂多酸掺杂聚苯胺的制备与表征龚剑王东仁瞿伦玉(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4)本文报道了用化学制备法制得的四种掺杂聚苯胺,经元素分析可知其最简式分别为:(C6H45N)125(H4PMoVO40·55H2O)(S1);(C6H4...  相似文献   

6.
杂多酸掺杂聚苯胺的表征及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近年来,杂多酸的催化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寻找适当的载体,将杂多酸有效地分散开,已成为催化应用的关键。聚苯胺以其独特的掺杂现象和良好的稳定性,为杂多酸催化载体的选择提供了又一新的研究课题,现就杂多酸掺杂聚苯胺的光谱表征及催化研究作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通过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并以其为导电填料,以环氧树脂为成膜物,制备出一种电导率在0.04-0.05 S/cm范围内的新型导电防腐涂料。讨论了氧化剂的用量、盐酸的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对聚苯胺涂料导电性的影响以及在盐雾、酸性、碱性和油水条件下,其腐蚀情况和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最佳制备条件为:氧化剂与苯胺的摩尔比1∶1,反应温度小于5℃,反应时间4 h,盐酸浓度为2 mol/L,聚苯胺的质量分数为15%~20%;除碱性条件外,导电聚苯胺防腐涂料在油水、盐雾和酸性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防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8.
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级的Gd2O3.SEM结果显示形貌为片状,其粒径在50~200nm左右;同时用乙二酸做掺杂剂,过硫酸铵做氧化剂,采用无模板法制备了聚苯胺/纳米氧化钆复合材料,并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复合物的电导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合成法,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制备了4种杂多酸/聚苯胺掺杂材料。测定了其在CHCl3和CCl4中的溶解度,并以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电导率等测试手段对掺杂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与本征态聚苯胺相比,证明出制备的材料是掺杂材料,同时表明聚苯胺经质子酸掺杂后,形成共轭结构,从而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在常温条件下,以过二硫酸铵(APS)为氧化剂,同时利用杂多酸H4SiW12O40作为质子酸和制备导电聚合物的掺杂剂,通过液固相化学氧化聚合方法成功地合成出杂多酸掺杂的纳米纤维形貌的导电聚苯胺(PANI)材料.以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杂多酸掺杂PANI纳米纤维结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导电性,发现该材料的电导率为5.5S/cm.  相似文献   

11.
以磷钨酸掺杂聚苯胺H3PW12O40/Pan为催化剂,对以丁醛和1,2-丙二醇为原料合成丁醛1,2-丙二醇缩醛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磷钨酸掺杂聚苯胺催化剂H3PW12O40/Pan是合成丁醛1,2-丙二醇缩醛的良好催化剂,较系统地研究了醛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诸因素对收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n(丁醛):n(1,2-丙二醇) =1:1.2,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0.5%,环己烷为带水剂,反应时间50 min.上述条件下,丁醛1,2-丙二醇缩醛的收率可达87.9%.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阳极化处理玻碳电极,吸附法制备H3 PMo12 O40修饰电极,研究H3 PMo12 O40修饰电极在不同支持电解质、扫描速度下对酪氨酸酶的电化学传感.结果表明:以0.1 mol/L H2 SO4为支持电解质效果最佳,超纯水效果最差,并且该电化学反应属于表面与扩散的共同控制过程;在温和条件下,V(0.1 mol/L...  相似文献   

13.
在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溶液体系中,以H4SiW12O40为质子酸和聚合反应的掺杂剂,用(NH4)2S2O8作为强氧化剂和引发剂,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了H4SiW12O40掺杂聚苯胺.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XRD分析及扫描电镜对所合成样品进行了表征.同时,还对该样品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样品溶于水,聚乙烯醇质量分数越大,所合成H4SiW12O40掺杂聚苯胺的溶解性能越好,其电导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杂多酸H3PMo12O40为氧化剂和掺杂剂,化学氧化法制备掺杂态聚吡啶.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手段表征产物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并研究掺杂态聚吡啶的循环伏安特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的掺杂态聚吡啶形貌为0.1~0.6 μm的不规则颗粒,能表现出杂多酸和掺杂态聚吡啶的电化学行为,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聚吡啶在511 ℃以上分解失重.  相似文献   

15.
首次合成了一个新的多金属簇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光谱、UV-VIS-NIR反射光谱、ESR谱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学参数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1.5499(17)A,b=12.9776(16)A,c=20.3895(25)A,α=90.72(1)°,β=91.35(1)°,γ=111.43(1)°,V=2843.40(1237)A3,化学组成为(C10H10N3)3PMo12O40。Keggin型聚阴离子[PMo12O40]3-与质子化的2,2′-二吡啶胺之间形成一个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部分质子化的2,2′-二吡啶胺间因π-π作用诱导按Z型链规则排列。将(C10H10N3)3PMo12O40应用于电极修饰,在ClO3-的电催化还原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膨润土固载H3PMo12O40制备的固体酸催化剂,采用连续流动气-固相法催化乙醇脱水制乙醚获得了较好的催化效果。探讨了反应动力学条件对反应的影响,获得了制乙醚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热法将Keggin型磷钼酸H_3PMo_(12)O_(40)与金属有机骨架MIL-101(Fe)复合,制得复合材料H_3PMo_(12)O_(40)/MIL-101(Fe).通过SEM,XRD,IR和TG等表征方法,结果证实成功合成了复合材料H_3PMo_(12)O_(40)/MIL-101 (Fe).以H_3PMo_(12)O_(40)/MIL-101(Fe)为吸附剂,以亚甲基蓝(MB)水溶液为目标染料废水.探究溶液的初始p H、温度、初始的浓度等条件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了H_3PMo_(12)O_(40)/MIL-101(Fe)对MB的去除率明显高于两种纯物质.同时吸附机理实验证明,复合材料H_3PMo_(12)O_(40)/MIL-101(Fe)对MB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以及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参数ΔΗ0和ΔG 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和放热的.  相似文献   

18.
研制了新型复合杂多酸钠米粒子H3PW12O40/SiO2,并用于催化合成双酚A;用IR、XRD、TEM等研究了它的结构形态,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溶胶凝胶法得到的纳米复合杂多酸催化剂,双酚A单程收经达到65.5%。  相似文献   

19.
在溶液中采用化学方法制备了硬脂酸修饰的(NH4)3PMo12O40纳米微粒,以TEM,XRD,FTIR,TG和DSC等分析手段表征了这种纳米微粒的形貌和结构,在四球机上考察了它们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纳米微粒平均粒径约15nm,在有机溶剂中可良好分散,在中低负荷下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20.
杂多酸H_6PMo_9V_3O_(40)催化合成乙酸乙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磷钼钒杂多酸H6PMo9V3O40为催化剂,通过乙酸和乙醇反应合成乙酸乙酯.分别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回流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6PMo9V3O40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酯化最佳反应条件为:醇酸摩尔比2∶l,催化剂用量为反应体系总质量的3.5%,回流反应时间为25 min,酯化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