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比较脆弱,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消极后果,在"应试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急剧变化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事件,使家长和学校感到焦虑和揪心。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考虑到中国中小学生巨大的基数,这一心理异常的比例也是触目惊心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动荡激烈的时期,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经历了中考的碰撞,不少学生怀着“无助”、“无奈”、“无望”心态走进职业学校,这就决定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而且日益复杂。本文拟就当今中职生中存在的一些负面心理作简要分析,并就中职生负面心理的调适,谈一些浅识,求教于同行和专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简要分析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指出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学培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中、于丰富多彩的校园中、于班级建设中,以及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年龄大多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又以在初中时所谓“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所构成,作为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职校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也就成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为中小学教育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操作者是教师。因此,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得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高等师范院校是人民教师的摇篮,要使高师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这一神圣职责,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提高高师学生的教育素质,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高师…  相似文献   

7.
苏守珏 《科技知识动漫》2007,(4X):141-141,140
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承认、重视。这是毋庸置疑的。已见诸报端的调查结果显示:仅就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而言,问题的严重性已令人堪忧。鉴于此,早在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明确指出:“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将素质教育的实践重点列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中,但也应看到,素质教育从中小学生起还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迫切任务。“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特点,影响着人的心理平衡。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诸因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专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后,由于种种原因,需要进入就业前的中专学校学习,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突显,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产生困惑,发生心理冲突。学校需要特别呵护,正确引导,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建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仪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仪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在中小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如任性、冷漠、偏激、自私、嫉妒等。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但主要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涵义与实施范希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  相似文献   

14.
田再法 《科技资讯》2011,(35):241-241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易于产生自卑、厌学、焦虑和困惑等心理问题。本文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优化心理教育环境,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进行探讨,以利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初中由于受历史的原因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校舍设备简陋、办学条件不合格、生源和社会声誉差、师资力量不雄厚、学校管理较混乱、教育质量低。如何来改变这一现状,使农村初中早日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初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路子,这是摆在农村教…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择业心理调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校连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人数巨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要尝试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析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心理偏差,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形势,并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周军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2):146-148
“减负”是国家针对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应试教育”现象,提出的一项素质教育措施。它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理想,内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殷殷期望。本文研究目的:针对教育改革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以后的实践问题,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有关理论与实践,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服务。研究方法:现状分析与理性阐释相结合。主要结论:“减负”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理念,而采取的一种方法途径;学生体育能力的铸造,是“减负”后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体育创新活动能力,只能培养。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有关心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问题。市场经济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 需要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他们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外,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1 世纪大学生走上社会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心理素质教育针对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开启大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自然和社会。既能为社会贡献力量又能使自己及家庭的生活美满, 做一个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这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实施。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施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办教育的一种不良倾向。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