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存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存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的差距,要求我们必须把生存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来抓。生存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应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实施生存教育。  相似文献   

2.
吴戈  刘冬亚 《科技信息》2013,(22):81-81
<正>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生存,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上世纪七十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因此,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本名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专著中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支柱,其中核心是学会生存。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教育,生存教育得到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生存需要能力,征服自然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生存与发展.历史学科就其本身来说,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与意义.作为历史教师,本人仅就自己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生存教育的实践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王斌 《科技资讯》2010,(17):188-189
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领先的世纪,我国的生物教育因而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生物教育亟待摆脱仅仅是传授生物知识"小学科"的狭隘教学思想,而应将生物教育的中心任务定位在"育人"上。生物教育应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相似文献   

5.
高职"两课"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当今社会对劳动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分工已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劳动必须由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要求劳动不仅要学会专业技能,而且更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共处,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6.
吴戈  任钊辉  潘修森 《科技信息》2013,(24):293-293,295
生存教育,是指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培养生存意识,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生存教育不仅涉及自然生存意识培养、技能熟练、提高应变能力的训练,更包括社会生存意识、技能,适应世界和时代发展变化的方法,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终其一生都需要接受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叶飞 《科技信息》2007,(17):197-197
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是信息时代的社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基础,是信息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生活和学习需要的基本素质。本文具体介绍了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戈  陈阁  林湘明 《科技信息》2013,(4):332-332
"青少年第一人"生存教育培训项目是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积极响应教育部工作部署,为了让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让孩子们终身受益,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专业机构合作发起的,主要针对青少年户外生存知识、紧急救护知识、灾害应急知识、心理情感教育等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培训,从多个方面和途径来开展生存教育。  相似文献   

9.
张如静 《科技信息》2012,(36):122+125-122,125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教育与人类生存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人类生存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教育必将紧跟时代步伐,促进人类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认为:检验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完成一定教育培养的被教育者是否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工作或在工作中获得提升。按照这样的逻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无实质的差别:应试教育是为了上大学,素质教育是为了学会一种本事谋求一个职业,实质都是教育被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追求实利、实效。对此,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如何面对这一问题?经过认真思考,笔者认为:要为教育体系有机的、重要的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将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在当前各种灾难频发的世界里谋得生存,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求得发展,已不再是其个体单独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国际声誉、地位和发展问题。当前,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以生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用科学发展的精神指导当代大学生生存教育。  相似文献   

12.
吴戈  潘修森  任钊辉 《科技信息》2013,(24):283-283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小学生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中小学生的生存教育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中小学生的生存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政府"、"学校"、"社会"、"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等方面的共识。目前所了解到的我国开展的安全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但简单的安全教育不能满足我国青少年的生存知识需求,据统计,意外伤害是中国零至十四岁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大约每天有200名儿童因意外跌落、溺水、窒息和交通事故死亡。调研显示,青少年儿童自我防护自救意识缺乏、抗挫能力差、缺乏合作交流意识很少顾及他人感受、不良心理因素增多等状况使得多数家长担忧。"青少年第一人"生存教育公益培训项目的开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免费为广大中小学生培训急救知识、防灾减灾教育、户外生存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方面,希望通过生存教育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生存知识和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3.
沙莎 《科技信息》2009,(29):297-297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推进生存教育,成为当前首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塾高职学生注重生存教育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作为充满人文色彩的历史学科更是如此。本文笔者从生命生存的多层次探讨历史教育在生命教育中应该承担的任务。认为生命生存有"活着"、"适应"、"生存价值"三个层次,历史教育应该让生命具有"完整性",让人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生命教育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综合人文课程。相关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综合人文价值,还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价值主义思想的教育,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全人教育,是人骨头里面的文化教育,是生命个体的实践教育。实施课程建设,应围绕"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参照"人之所以为人""让人成其为人""以人育人""用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理念,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逻辑。其终极目标,使受教育者知悉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育生活的信仰,最终获得生命的尊严,实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6.
钱琴梅 《科技资讯》2006,(7):105-105
中等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学生的继续发展有赖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大教育支柱。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最好且最实际的途径。但由于实验教学是个被遗忘的角落,实验过程只是过过场,谈不上动手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创新了。本人有感于此,通过十多年的自身实践、摸索,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总结了如何将创新教育渗透在中职实验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职学生。  相似文献   

17.
《学会生存》是上世纪后半页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文献。本文就其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仍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以助于我们更好理解这本书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说:"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我们的受教育对象学会生存."可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让他们学会生存.  相似文献   

19.
从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角度,分析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理论依据从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以及未来社会需求的角度,阐述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承认个性差异”的教育人才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要大力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天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处事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