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元代诗人虞集诗歌的真实细腻情感往往被人忽视。他的诗歌情感大致经历了早年的太平盛世之歌、在朝的寂寞畏祸之感与思乡归隐之志、退隐山野后的闲情等阶段。与此同时,虞集的自我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翩翩才俊司马相如到消渴的文园,从执戟扬雄到寂寞校书的扬子云,这种角色改变和他在朝经历分不开。把握虞集诗歌情感与自我角色的变化,有助于更好了解虞集在朝在野的复杂思想心态。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因而诗中的色彩也就蕴含着诗人的感情色彩。当然,诗人在运用色彩来抒情时,要考虑到色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诗歌的感情豪迈、深沉,具有比较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自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人格魅力、执着精神、智慧力量。但是,由于情感的表现内敛而有节制,讲究蕴藉含蓄,重视向诗歌深层意蕴方面开掘,刘禹锡诗歌的情感力度又不表现为因重气势而具有巨大的冲击力。这种情感力度特征及其形成对他的诗风形成有较大影响,使得刘禹锡以峻朗的诗歌风格在中唐诗坛众多诗人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杜甫诗歌的表情技巧是多方面的 ,杜诗中常用自我分离、包孕画面、逆向对比三种表达手法。所谓自我分离法 ,即抒情主体转换自我角色 ,透过他人的视角对自己的情感加以审视和再现。包孕画面法往往抓住瞬间情景简洁构图 ,在简洁与有限中寓丰富无限的情感。逆向对比 ,指的是情感的抒发借助一定的参照物 ,并与参照物呈相反的走势 ,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比  相似文献   

5.
在“新月派”诗人中,林徽因诗歌的情感历程是较曲折,复杂的,其情感历程的变化较典型地表现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本文拟对这种情感历程一剖析,并从中总结诗歌创作中诗人情感的定位与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李贺在进行诗歌创伤时选择情感表述语的独特造诣,其主要表现为词语的“刻镂雕琢”,音调的“穿韵入仄”,修辞的“设色诡异”,从而形成李贺诗歌独特的情感风格。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沈光文诞辰四百周年,这位宁波乡贤曾投身抗清斗争,流落台湾后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被誉为台湾"文献初祖";他同时也是台湾文学的拓荒者,现存诗百余首。他的诗歌中常以菊、竹、梅等植物意象表现孤高志节与流落荒岛的幽独之情,以鹤、雁、蝉等动物意象表现高蹈隐逸之思与对故园的深沉眷念,以夷齐、谢安、袁安等人物意象表现壮志未酬的忧愤与羁旅天涯的穷愁。这些传统意象所承载的意蕴与沈光文的孤臣心态高度契合,提高了其诗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80年代的同一声音的独白式,翟永明以犀利的笔墨道出了女性敏感的神经和自我意识,从而奠定其女性诗人的地位,但同时"女性诗人"的称号也受到她本人的排斥.从第二人称的大量使用开始.她踏上了对话与交流之路,进而发展到完全抽离地第三人称书写,进入一个纯叙事性的"戏剧化"描写.自<时间美人>等一系列作品开始,诗人开始进行自我独自与戏剧描述的融合.这一流变过程同时也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诗歌叙事声音,特别是女性诗歌的普遍道路.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面对重压之下的个人形象的隐匿以及凸现,而最终完成现代女性书写者在面对社会压力中的自我话语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意象派的情感表现观是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表现说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它否定了浪漫派视诗歌为诗人自我情感的载体的理论, 提出诗歌创作是诗人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出发, 对个人情感进行一系列组织驾驭, 使之转化为具有激发普遍化审美情感功能的审美启示物的动态过程; 而诗歌欣赏则是读者在观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获得某种审美情感的过程。这样, 意象派诗论就在承认情感价值的前提下, 将形式上升为诗歌的本体, 从而把理论立足点真正从道德转到艺术, 从庸俗社会学转到美学。本文试图对意象派的上述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并通过与浪漫派、象征派和唯美派的比较, 指出其理论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陈祖贞 《科技信息》2014,(10):234-235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一片充满情感的天地,它凝结着诗人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蓄积、志向的抒写。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诗的动情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展开想象,以充沛的情感作为理解诗歌的基点,使之真正地融入诗歌中去,我们应根据古诗言简意丰的特点进行教学,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创造的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陈爱君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5):194-194,151
诗歌是人类流动不息的生命之河.学习诗歌,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体会诗情画意,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哲理,升华审美情感.本文通过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智慧的感悟中启示人生,从生命存在形式的感悟中启示人生,从自然规律的感悟中启示人生,来达到升华学生审美情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歌流变,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的过程,显示了诗词发展的独特规律--音乐化运动、俗化运动,因而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流变方向则应该是当今的歌词,而不是“五四”以来的新诗,并且歌词必将主宰未来诗坛。  相似文献   

13.
唐代边塞诗歌与现代军营歌曲都是军旅生活的反映,本文主要探讨了其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他们都有表达爱国热情,抒发壮志豪情、描写军旅声情、刻划异域风情、感叹乡音亲情的一面,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不恤下情的部分,而后者则多了鱼水情深、占友情浓、儿女情长、生活情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以河南籍作家为创作主体的河南文学创作队伍日渐形成,诗歌创作也日渐丰富成熟。"十七年"时期河南诗歌受其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多为"颂歌";新时期以来,河南诗歌在创作视野、诗体艺术上均有很大拓展,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共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圆满、完美的综合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体系的规范下,中国古典诗歌的体式自《诗径》以来就不断追求尽善至美的理想。从楚辞始,诗歌体式在散文化和音乐美方面进行着互补探索,辞、赋偏重遣词造句的自由精丽,乐府偏重音律的整齐和谐。唐宋以后,诗体美的具体体现为格律,元曲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格律诗体的尽头。近、现代新诗体式的革命在所必然。  相似文献   

16.
《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诗歌是感情的直接产物.《礼记·礼运》又说,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虽然这不能概括人的所有的情感,但这确是人的几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感情.种种生活现象使诗人产生种种感情,这些感情引起诗人开展形象思维活动,从而构思和创作出诗歌.任何诗人的任何形象思维活动,无不是由感情所引起的.《诗经》作品的产生,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的意义是由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起点位置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后来的诗人和诗学者必然不同程度地经历“回到闻一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闻一多这位辩证处理古今中外诗学关系的诗人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回到闻一多”的过程,这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转向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艺术样貌、个性特征,但其母题却始终如一,那就是--中国现代主义诗人最关注的是与个体生存、民族生存相关的一系列现实主题.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由于个人、民族的生存空间的迥异,这一共同的母题呈现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对新时期湖北诗歌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和粗线条勾勒。新时期湖北诗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噩梦后的复苏、开放中的繁荣和红尘下的蜕变与衰微的变迁,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它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复苏、繁荣,又在红尘滚滚的商品经济大潮中艰难进行、衰微,它的流变与全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大致同步。  相似文献   

20.
德国诗人亨利特·海涅是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极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本文具体分析了他创作的爱情诗、爱国诗和亲情诗 ,从而引导读者领略其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