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颜元使用概念比较混乱,难于把握,有时他把道称为事或物,有时又把事或物称为道。他的“理气融为一片”也很费解。章太炎说他“概念抽象之用少”(《(言九)书·颜学》),这是事实。尽管如此,颜元的思想还有路数可寻,他也还是有一个哲学体系,虽然他可能并不自觉。  相似文献   

2.
思想史上存在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个新概念形成之时,往往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从而使人们对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出现一个跃进。“中国和平崛起”无疑属于这样的概念。概念说明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前提,说明了事物的灵魂和命脉。讨论任何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概念。“中国和平崛起”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崛起”,之所以加上“和平”二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回应。近年来,国外有人不时地放言高论,说中国一旦崛起,将会和以前的德国、日本和苏联等国一样,对国际秩序构成严峻挑战,乃至引发战争。观察事物必须具有空间感和时间感,…  相似文献   

3.
借代,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而且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借代主要表示两人、两物或两事间在某方面的联系,即在提到一事物时就会联想到另一事物,这就构成了事物间的借代关系。有时同时亦能表示两人、两物或两事间有相似点或类同点。英汉借代的特征和功能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个概念(外国也是这样),但是,心理学在研究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与哲学是共同的。正如曹日昌同志所说:“古代唯物主义者不仅认为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也看到心理现象是由外界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的。”“宋明以来的学者常说:‘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而不一也  相似文献   

5.
对于东西方文明差异的根源问题,很多人都已经关注到,韦伯和李约瑟为此作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但都存在一定的偏颇与误区。通过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发现,两种文明差异的根源,在于古代哲学传统的思维路向不同,即东方哲学主要是沿着将事物抽象为具有统括意义的概念的路向发展,而西方哲学则主要是沿着将事物"提炼"为具有生发作用的"微粒"的路向发展,它们刚好是两个路向的极端。尽管两种文明都不可缺失,但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正> 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问题,学界一直有不同意见。十多年前重提这个问题,引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近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从理论上引向深入,这是很有意义的。《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第3期《哲学争鸣》专栏同时刊出了两篇观点对立的文章,拜读后很受启发,并感到有些想法不吐不快,于是写成这篇简文,向大家请教。 一、应区分“真理标准”和“检验标准”两个不同概念 坚毅同志的文章(简称坚文)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际准”的观点,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与对象相符,实践则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根本办法。我认为,坚文的“符合论”思想是值僻重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相似文献   

7.
1、对概念的理解1.1 概念的定义逻辑学或哲学范畴的“概念”,通常定义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某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该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有的、基本的性质。按照这种定义,概念反映了认识已经达到的水平,正如列宁指出的:“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从教育心理学上讲,“概念”这一术语包含的范围要广范得多。它可以描述为:由语言、文字等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关键属性。所谓关键属性,是指能够标志此事物与彼事  相似文献   

8.
维柯认为人类早期思维是一种“诗性智慧”,这种思维产生了以己度物的隐喻和想象性的类概念。《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即为以己度物,其中比是直接以己度物,兴则为间接,相当于隐喻和象征,而赋则是将主体情志赋予众多无关事物而使之成为想象性的一“类”。  相似文献   

9.
论人的价值     
怎样正确认识人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仅就人的价值的一般意义、人的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以及无产阶级价值观的主要特点,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一一般地讲,价值是一种关系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的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简言之,所谓价值就是事物  相似文献   

10.
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与将社会视为一种实体的“物”这两种概念,虽对人类学的社会研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但也成为理论推展的主要障碍,成为人类学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类学家多是在“系统”这个概念上来寻求突破,80年代之后则开始设法摆脱“社会是一个物”这个概念,以获致理论的进展。大体说来,前者的努力并不成功,因为他们始终不能摆脱“社会”这个由Durkheim所创造出来的实体;而后者则重新检讨了“社会(society)”以及与之相对的“个人(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从而为人类学的社会理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这一论断的哲学渊源和含义作了分析。认为毛泽东所说的认识论是广义的认识论,而不是关于人的认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狭义的认识论。“哲学就是认识论”是指哲学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整个哲学,它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等三个方面的含义。文章还认为,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与列宁哲学以及李达哲学之间有着直接的明显的因承关素;同时也不能拘泥于个别字眼、概念,而要注意到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在同一哲学家的不同时期,都可能有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如何讲解哲学概念1、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哲学概念。哲学概念,其外延广泛,内涵丰富,文字表述高度抽象概括。如何讲清哲学概念,是哲学教学中经常遇见的难题。有的教师讲解哲学概念,功夫不花在对概念内容的分析上,只是从词义上作诠释,或用事实作例解,有的虽有一些分析,但以偏概全,零散无序,这都只能给学生留下空洞抽象、浑沌笼统的印象。事实上任何一个哲学概念,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要使学生对哲学概念获得准确而全面具体的了解,应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哲学概念的要素及其结构,作出透彻的分析。如讲“矛盾”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以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应该按其内在逻辑分成三个层次分析,一、矛盾是关系不是实体;二、关系的承担者是事物或事物内部各方面;三、关系包括对立关系和统一关系,在这分析之后,再举事例说明。又如讲“实践”概念,“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就应该从表述中归纳出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作明确的解释。再如讲“认识”的概念,“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就要从三个角度进行阐释。一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相区别;二?  相似文献   

13.
(一) 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状况怎么样?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都有一个系统观问题。 与古代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使人类系统观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潜在性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然没有使用现今系统论的一般概念和专门术语,“系统”一词尚未作为一个明确的认识论范畴提出来,然而辩证的系统观点却渗透于他们的整个哲学体系之中。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系统联系及其整体性的自然观。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14.
以理、物、事三个核心概念的新阐释为基点论述了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提出王学的体系是基于价值意义关系的建立,进而分析了王学的内在思维特质以及与朱熹理学的关系,认为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其对“理”、“心”、“物”、“事”、“知”、“行”等语词不同于理学而赋予的新阐释。在“心即是理”这一心、理无二的前提下,确立了心所具有的统治地位。在确立我之为我的根基之后,通过“致良知”这一道德践履的方式,将现实生活的“物”与“事”联系起来,主张“知行合一”,从而完成了从个体内心向外在世界的过渡,也为具体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业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5 法律5.1 法 一般而言,任一事物之生成都可以用“○”表示。○的外部消息表明: 事之终始,物之本末,皆为一中之空“○”。○的结构消息显示: 事物终始之基本周期为一园周“○”即一周天,以360为其度。  相似文献   

16.
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这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几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概念教学的意义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说:“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加强概念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概念这种东面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通过改造传统哲学中“道”之含义,使之兼具动和静、形上和形下的双重含义。从静态角度看,“道”指向宇宙和大全;从动态角度看,“道”指向大化流行。从形而上角度看,“道”指向事物所依照之理;从形而下角度看,“道”指向事物的生灭变化。冯友兰以“无极而太极”之“而”诠释道,使道的内涵更丰富。冯友兰还将“真元之气”与道家之道进行比较,发现其在“无性”以及不可名状、无形无相等方面的相似性,但真元之气必须依照理才能生成事物,而道家之道却不需要他物便能独立生成事物,这是两者的显著差异。本文从“道”内涵的复杂性入手,多角度分析经冯友兰改造后的“道”之内涵。本文充分肯定冯友兰在改造旧概念和建立新理学体系方面的创举,同时指明其思想内部遗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过:“化学的目的似乎一个时期一个时期变化很大,一段时期化学可称为生命的理论,另一时期成为冶金学的一个分支;有时研究燃烧,有时成为医学的帮手;某一段时期企图只给一个单字 element(元素)下定义,另一段时期就探求所有现象的不变的基础,仿佛化学有时是手艺,有时是哲学,有时是秘术,有时是科学,但是,在化学的发展中,关于引起化学运动的原因问题,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探索推动了化学的发展,本文拟以此为线索,着重从哲学方面概述人类认识化学运动的历史,探讨它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对无限有限的认识庄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充分而详尽地评述了无限和有限问题的哲学家。在《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中,他提出了苍天是不是无限的问题,“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接着他从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邪。”(同上)从而肯定了天上的河汉是没有止境没有边际的。他认为物量的大小是无穷的,时间的长河也是没有止境的,“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秋水》)他批评有的人看不到事物本身的无限性,而以有限的眼光看待无限,“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问题,是一个关涉着马克思哲学同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划界的问题。但这一问题至今仍以不同的方式在绝多的研究者那里遭遇到被歪曲的命运。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颠倒”的全部 意义在于它是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整个旧哲学地基的彻底的倾覆,而不是在旧哲学地基上的任何形式上的重建。这一“颠倒”不仅表达在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批判中,而且更现实地体现在马克思对于旧哲学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同构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同时体现在马克思意义上的“经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