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类长达几千年的生存发展历史中,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可谓非常巨大。其危害之大、范围之广,使其一直都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灾害类型。因此,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各国有关专家都重视其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发现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为降低灾害影响提供依据。在长期的地质灾害研究中,发现地质灾害形成成因与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引发地质灾害发育演化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则成为当前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地震滑坡、边坡灾害以及地面变形灾害三个方面论证地质灾害内外耦合作用机制,并且分析了在我国区域内部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这个地球经常受各种灾害危害,为了防御自然灾害以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就必须把固体地球、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智慧圈组成的复杂耦合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结果必须是恢复、创建已经失去了的生态平衡,所以,恢复生态学就应运而生了。恢复生态学的研究,不只是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运动机制、防治措施,还要研究灾害发生后怎样恢复灾害破坏了的环境,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不断打破旧的生态平衡,建立新的生态平衡的矛盾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故而,恢复生态学不只是恢  相似文献   

3.
对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界定。它是指在山区由地震直接引发的或者由于地震作用的影响而引发的灾害性地貌过程。“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灾害类型以崩塌和滑坡为主,具有灾害类型齐全、破坏严重,带状分布、成片发育,堰塞湖险情严重,潜在地质灾害发育等特点。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具有一定的时效效应,可划分为同震次生山地灾害、短期次生山地灾害和长期次生山地灾害。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重大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成因是地球内外动力地质耦合作用的结果。针对不同时期的次生山地灾害,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人为地质灾害是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引发,且以人为因素为主和直接因人为因素而发生的地质灾害。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其特点是类型多,灾害重,区域性强、链发特征明显,在整个地质灾害中的比重虎来越大,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减轻河南人为地质灾害的对策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自然环境的影响。消除或削弱造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从而遏止或减轻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贺勇 《科技资讯》2023,(5):102-105
地质灾害是在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灾害形式,地质的明显差异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种类多种多样的主要因素。地质灾害不可阻挡,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社会发展,因此各个地区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也就显得尤其重要。相关工作人员要采用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根据具体的地质环境,制订详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融合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从多个方面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及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降低了大规模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是由地壳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临汾市位于临汾断陷盆地中部,本区地质构造复杂,进而引起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本文立足于阐述临汾市地质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各县区多年来发生地质灾害的详细资料,系统介绍了临汾市所辖范围内所发生的地震、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主要地质灾害,分析了其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然而地质灾害的预测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都不能准确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然而不同地区和国家对该类灾害的应对措施都不同;最后从监测预报、宣传教育、灾后重建、治理措施等多方面提出对临汾市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刘澜 《广东科技》2012,(21):138+74-138,7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由此引发的地质性破坏逐渐增多。我国是一个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特殊的国家,由于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变,使得地质灾害的种类也非常繁杂,但是这些灾害却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危害性和破坏性。为了进一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认真研究引起灾害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来加以解决。基于此点,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与实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球科学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提出21世纪地球科学应围绕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战略性调整,主要方向包括:环境导向型、资源导向型、生态导向型、灾害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地球科学。其中,环境型地球科学主要对环境地质背景、环境地质过程、全球环境变化以及环境质量、效应、保护、监测等进行框架性研究;资源型地球科学主张全球自然资源的理性开发,并为资源效用、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管理等提供战略性指导;生态型地球科学强调全球生态文明观,即强调自然地球系统、天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大统一;社会型地球科学强调地球科学在生命起源、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追求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灾害型地球科学强调人地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并为地质灾害的背景、规律、防治、预测、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新时期地球科学理应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农业、区域经济、旅游等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     
正自然灾害作为一种破坏性灾害事件,经常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该栏目重点关注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山体滑坡作用、灾害型景区旅游解说、灾后恢复与救助力度、地质灾害防治机制以及黄土磁化率对气候事件记录及意义研究。西北大学教授邱海军在"重新认识滑坡作用"一文中论述了山体滑坡重  相似文献   

10.
结合文献研究,在界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其中,人类需求的变化和需求缺口的消除,起着诱发作用,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市场化、技术进步和制度安排等,起着推进作用,而且在诱发因素与推进因素间还存有相互作用和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跨越我国第一、二地貌阶梯过渡带,流域内地质灾害频发。四川沿江高速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项目,对凉山州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针对金沙江中游沿江高速屏山-金阳段地质灾害的差异性分布这一特殊现象,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背景条件与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地质灾害差异性分布的成因机制,提出了研究区不同灾害类型的防治对策。研究表明:(1)沿江高速屏山-金阳段地质灾害表现为年降雨量大的屏山县泥石流灾害发育的比例远远低于年降雨量小的雷波县和金阳县;(2)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是差异性分布的内部影响因素;(3)临界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差异性分布的外部因素。内外因素共同主导着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差异性分布。根据灾害类型的不同,给出针对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地球动力学和超大型矿床这两个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着手, 初步探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地球动力学盲在解决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关键性问题, 它涵盖了岩石圈板块动力学、地幔动力学、地核动力学及核-幔动力学, 地球动力来源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焦点, 它涉及了地球整体性和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范畴。超大型矿床, 尤其是非常规超大型矿床, 是特定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的耦合, 超大型矿床形成机制同样涉及了地球圈层相互作用。通过地球动力来源和超大型矿床形成机制初步探讨, 认为地球科学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整体性和系统性方向发展, 地球单一圈层的研究已很难适应地球科学的发展, 需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去研究。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 ,伴随着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人类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因此 ,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地球和宇宙。人们试图通过探索宇宙奥秘 ,探求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问题。天文科普教育正日益渗透到中学里来。实践证明 ,它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视野 ,锻炼和培养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探索在现行教育体制背景下 ,开展符合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 ,有利提高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天文科普活动 ,是值得关注的领域。1 通过天文科普活动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 .1 内容的丰…  相似文献   

14.
地质遗迹是地球在形成、演化的漫长地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根据地质遗迹的内容,可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地质构造类:包括各种地质剖面、构造形迹、岩矿石、宝玉石及古冰川遗迹、陨石坑、鸣沙……;生物化石类:包括各种古人类及古脊椎动物化石、其它古生物化石、遗迹化石及其遗址;地质景观类:包括山岳景观及水体景观。其中前者又包括了岩溶、石英砂岩峰林、丹霞等等;而后者则包含湖泊、温泉、矿泉、冰川等等;地质灾害遗址类: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灾害遗址。  相似文献   

15.
交城县是山西省吕梁市的一个产煤大县,同时也是一个地质灾害严重频发县.灾害类型主要有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其发生与地质背景及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其中采煤活动是引起该县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地区经济发展.在调查研究交城中东部地区采空塌陷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探讨了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确定了该地区地裂缝的非构造属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抚州市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各县不同程度受到灾害威胁,灾情较为严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本文分析了抚州市地质灾害现状,并对本市常见的几种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构造作用、生物演化、盆地形成等方面探讨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所经历的各种复杂多变的地质作用。认为这种地质作用的形成与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的阶段性与不可逆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地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构造作用机制、生物进化和盆地形成等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旋回式递进变形的特征;地质作用的旋回式递进变形既可受控于内动力地质作用,也可来自于地球之外,但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地球——宇宙体中的沧海一粟,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对于她的形成、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人类的生存,不仅仅需要有取之不尽的各种自然资源,更需要有一个没有任何灾害和污染的美好空间。这种生存的渴望和美好的追求,均实实在在地建立在对地球本身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说,人的生存本能,促使地球科学成为近代科学的溯源学科之一。无论哥白尼的地圆说,还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乃至现在的宇航飞行、环境保护,统统体现了人对地球的观察研究结果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质灾害是地壳内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之下,使人类生命及财产遭受损失的一种灾害现象.临汾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是一个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本区在新的应力场作用下,一直发生着断裂和差异升降运动,导致本区地质构造破碎,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临汾盆地历史上一直是山西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之一,因此历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给当地居民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3年11月25日中午13时40分,临汾盆地又一次发生地震,震中在洪洞县甘亭一带,震级为5.3级.这次地震的发生,重新唤醒了当地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重视.为了全面了解临汾盆地主要地质灾害情况,提前做好具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准备工作,该文作者协同临汾市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对临汾盆地现存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了系统防治对策,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一个能源丰富的国家,煤炭资源在我国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行煤矿开采成了我国能源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对煤矿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一系列煤矿地质灾害的产生,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文从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出发,阐述了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并分析了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以及灾害形成的原因,为如何进行灾害防治提供了有效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降低煤炭地质灾害的产生并减少经济损失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