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界声音     
正科学研究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们不仅要关注原始创新,也要鼓励成果转化,为国计民生做些事情,让普通老百姓享受科技带来的利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中国科学报》[2015-01-11]如果说我的前半生是在为科研、为世界的科学界做事,我希望我的后半生能够为生我养我的故土、为中国的农民  相似文献   

2.
重大专项是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多样化的科技需求,决定了我国科技发展不可能在所有领域进入世界前沿,必须突出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专项,集中力量,以技术集成创新形成战略产品和新兴产业为重点,实现跨越式发展,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3.
<正>又是一年岁末,再过二十多天我们又将迈进新的年头。照例,我们一面回顾,一面展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这一年里,"科技创新券"成为我们的主题,就像前年的尾声,科技创新券头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好事多磨,真正有用的事物与产品是需要不断打磨与反复验证的——科技创新券即是如此。就像好产品不会让人拒绝一样,科技创新券给企业  相似文献   

4.
工程质量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该文从工程建设实体的决策、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几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因素,工程质量的优劣,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及建设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它关系到工程投资效益,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建筑行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质量兴业,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市场,以市场求发展是确保建筑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5.
<正>"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并指出,"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中国西南,后发赶超的贵州是怎样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解决国计民生中的实际问题,推动经济  相似文献   

6.
《太原科技》2010,(11):112-112
每一届世博会上最受人关注的无不是那些能够展现科技创新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成果,科技是历届世博会上令人难忘的亮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同样是一场高科技嘉年华,本届世博会最吸引人的地方至少有六大亮点。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科技创新政策的核心是激发科技创新人员实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人的创新积极性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就自然而然会提升。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的创新必须由科技创新人员来实施,所以科技创新政策的核心是激发科技创新人员实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即科技创新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激发科技创新人员实施创新的积极性上。税收优惠政策是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并不多,以下是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些政策。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有梦想。65万富阳人,怀揣的共同梦想是什么?是一个"富裕阳光"的梦想:通过努力,使富阳的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老百姓收入增长度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度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度进一步提高,共同描绘好"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富阳作为杭州联城结乡的重要节点,已经迎来城镇化机遇。梦想已在召唤。要实现"富阳梦",必须牢牢抓住科技西进的机遇,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不同历史进程中的科技本体化与社会化程度各不相同,形成人与科技的不同主客体关系。目前全球科技创新已由科学自在、科技自发进入科技自觉时期,科技创新中人的自觉主导作用日益突出,科学研究的规划性特征凸显。科学研究的实验科学、科学共同体创新协同、大科学化及科学与技术融合化是重要特征,要求国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实现协同效应,要"全国一盘棋"集中优势资源布局科技创新高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科技自觉时代的科技创新有更高的契合度。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遵循科技自觉下的创新规律,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大科学装置,强化基础科学原始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协同发展以实现核心技术深度突破。  相似文献   

10.
陈思 《科技成果纵横》2012,(6):33-34,36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关系密切,科技创新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与文化融合是指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产品的有机结合,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与品质,实现科技创新对于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推动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一、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作用首先,科技与文化融合可使文化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  相似文献   

11.
对于科学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科普手段不灵活的现象,从而影响了老百姓对科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接受面。广东省科技厅近几年所做的“专业镇科技创新试点工作”,一方面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突出的“明星镇”,另一方面使这些镇的产业所依托的科技手段、科技知识、科技创新的理念随之传播开去。继这次“科技兴镇”之后,为了继续推出广东的科技工作,使广东的科技工作更好地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结合,广东省科技厅又于去年(2003)下半年开始筹划“科技兴旅”工作。如果说以前的专业镇工作是将科技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科技与某个地方的互动;那第,现在正在酝酿中的“科技兴旅”工作则是将科技与某个大的行业的发展结合了起来,是科技与产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刘毅 《广东科技》2016,(7):34-39
正作为国家和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重大科技专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项牵动国计民生的重大任务。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跟与会代表聊到科技创新时强调:"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  相似文献   

13.
“我们这里讲的协同创新,与平常所说的科技创新不同。它是经济概念,是科技在市场过程中的应用,是经济事十会的发展模式.可以回溯到‘创新理论’的提出人熊彼特所说的五种创新。”11月22日,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向令同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解凑了何为“科技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今天,中国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正促进中国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扶持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便利,然而从考试作弊使用的无线设备到伪基站,这些有一定科技含量却危害人民利益的产品,也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不断的出现,“伪基站”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坚持科技创新、坚持发展生产力,以科技创新解决问题,以发展生产力克服困难。通过“伪基站”,我们看到了危机,更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有世界工厂之称。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口给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也极大地改善了亿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出口将仍然是中国国计民生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科技创业是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表现,它发生在每一天的实践中。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的活跃,创新成果频出,是一个社会有活力、有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致读者     
一颗种子,只要一块土壤,它就能生长;一个企业,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它就有由毛毛虫向蝴蝶蜕变的能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深刻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一个企业需要很多的创新,而如果说到技术创新,它则不仅仅是对产品的革新。企业的思维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态度创新、无论是流程上,还是战略上进行创新,都需要技术来支持,所以,技术和创新紧密相关。为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最新技术创新政策,通过技术创新理念交流、创新路径与模式研讨,破解创新管理难题,上海市科委与市国资委党委、市国资委共同推出“上海大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上…  相似文献   

18.
权威说法     
《信息化建设》2014,(7):5-5
6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相似文献   

19.
韩焱 《太原科技》2009,186(7):16-17
民生科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所谓民生科技,就是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科技,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等关系最密切的科技.民生科技相对产业科技而言,最大的区别是直接服务民生,造福老百姓.食品安全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疾病防治技术、减灾防灾技术等都是典型的民生科技.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推动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了国产品牌和产品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企业要保持基业长青,就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创新,持续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