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项 《今日科技》2006,(2):21-22
近些年来,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导致我国湖泊生源要素严重富集,生态系统退化,湖泊富营养化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新世纪限制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欧洲的Constance湖,湖边的3个国家主要就是根据科学家的食物链理论,规范人们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提出利用电液压脉冲技术治理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的新方法.介绍了电液压脉冲技术的工作原理,电液压脉冲技术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净化机理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室实验.从研究所取得的大量实验数据表明:采用电液压脉冲技术治理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可行的,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巢湖富营养化危害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给水、渔业、旅游等多种功能。由于水质污染,巢湖正面临富营养化危害,湖泊衰亡过程正在加速。文章针对巢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从水生生态环境,环境水文学及合理利用藻类的角度,探讨了减缓富营养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安庆沿江湿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区南临长江,占安徽省湖泊湿地面积的1/3,是目前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分析,对安庆五大生态湖泊表层水体的总磷(TP)、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IMn)、叶绿素a(Chla)、透明度(SD)等指标进行分析,构建富营养化模型评价水质。结果表明:沿江湖泊湿地中白荡湖、菜子湖、嬉子湖达中营养化水平,石门湖达轻度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富营养化能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可想象的变化。本文就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生物操纵方法调控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流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持续加剧,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已呈现出日益严重趋势,由此引起湖泊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文中简要概述了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发生机理及其危害,详细论述了利用生物方法调控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种植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浮床技术、微生物净化技术、生物链调控技术等,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经济性、限制条件进行评价.着重介绍了通过构建具有削盐、控藻、碎屑功能的复合生物链,来调控湖泊富营养化水平,分析了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浮游动物、鱼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维持湖泊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另外,对目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FieldSpec HandHeld地物光谱仪对不同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反射光谱测量和同步水质采样分析,通过研究水体反射光谱的特征,分析了光谱反射率与总氮、总磷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光谱反射率比R640/R447与总氮浓度、R703/R447与总磷浓度的线性相关程度较好,并以此分别建立了两者的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8.
藻类植物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许多不利因素,改善水质、消除藻类水华是一个政府和个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控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的机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指出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才能研究开发出高效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包河水体的总氮、总磷以及叶绿素含量等的测定,并按季节变化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营养水平的初步评价,认为该水体有机污染严重,已达到富营养化。为了改善水质状况,提出一些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jcation)是水体生源物质积聚的自然演变过程。人类的不恰当活动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导致水体透明度不降。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水生生态系统功能衰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枫杨幼苗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枫杨1年生幼苗9—11月在4组总氮(TN,质量浓度分别为 20、300、400和800 mg/L)和总磷(TP,质量浓度分别为04、80、150和250 mg/L)的模拟富营养化水中的生长状况、形态变化及其对各浓度富营养化水中TN、TP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枫杨对富营养化水适应性较强,在不同浓度的富营养化水中形态生长状况良好,株高、基径、叶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不同浓度富营养化水中的TN和TP净化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1 %与2379 %,其中对低浓度富营养化水中的TN、TP去除效果最佳,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1706 %和 4086%。由此可知,枫杨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净化富营养化水中TN与TP的湿生乡土树种。  相似文献   

12.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氮、磷)过多,使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水溶解氧的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失去正常功能。随着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农业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使得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这已成为湖泊污染的主要形式,也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如滇池、太湖、巢湖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3.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因子及其污染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永军  丁敏  丁磊 《甘肃科技》2003,19(10):91-92
指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水体衰老现象,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因子众多,而氮、磷营养盐是水体富养化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有效微生物群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蓝藻的效应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在藻型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中应用有效微生物群菌剂的结果表明,有效微生物群对水体的透明度,叶绿素a含量的改善有明显的效果,可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防止水华的发生,改善景观,在投入有效微生物群后,透明度迅速提高,2个月后,透明度提高了433%;水体表面的叶绿素a含量在1个月后下降了96.5%并维持在137.9mg/m^3以下;水深0.5m处的叶绿素a含量在投放菌剂期间及之后1个月保持在100mg/m^3以  相似文献   

15.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水污染较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介绍了几种水体富营养化预测模型,提出了一些控制水体富营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曹秀梅 《太原科技》2006,(10):54-56
针对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对湖泊水质的危害和影响.提出了防治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系列措施,指出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控制污染源出发.重点开展生态修复、完善管理,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17.
水体富营养化是许多河流、湖泊的主要环境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在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的成因,指出其对人类生产生活文献的危害,并给出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旨在唤起人类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富营养化水体原位控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藻类过渡繁殖引起水体缺氧,透明度下降,致使水生动物窒息死亡,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影响水质,危害人体健康与安全.综述3藻华的危害性,通过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概述原位控藻的主要技术,分析与探讨多项技术实践结果的优缺点,认为以清除过多内源营养盐为主,同时结合运用控藻技术,加强外源截污与面源有效控制等环境质量管理的综合措施,是长期控藻与改善水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铜钱草为浮床植物,以富营养化水体为处理对象,探究不同氮磷比对植物生长情况和水体中各污染指标净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磷比为15.96时,铜钱草生长最茂盛,质量增加45%,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低,电导率略有下降,对NH4+-N、NO2--N和NO3--N状态下氮的去除能力较强;氮磷比分别为15.96、24.17时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质量浓度下降速率较快,降解率分别为96.45%、97.88%,且铜钱草植物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降解情况基本均高于对照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氮磷比为15.96、24.17的样本富集共同微生物菌属Novosphingobium、Mucilaginibacter、Simplicispira、Sideroxydans和Limnobacter,其相对丰度较高,相似性较强,说明氮磷比影响优势菌属的菌群丰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湖泊的富营养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对我国18个湖泊的富营养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将18个湖泊划分为4个等级,并对不同等级的湖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们的主要湖泊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富营养化作用的影响,并且有的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已相对较高,湖泊的保护与治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