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为它关系到学生下一步学习中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由此可见,新课标将阅读教学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方法传授,教学方法选取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同行教学起到点拨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是文学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母题之一,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家庭,家庭不仅是小说主人公生活的场所,心灵的港湾,也蕴含着作者对家的理解与阐释。譬如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他对"家"的描述与透析,是他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成就了他在文学领域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当之不愧为中国文坛中"释家"的先行者。同样,铁凝对于"家"也有自己的一番...  相似文献   

3.
理解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释,"先行结构"指制约着读者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释的"前理解",向新的理解和解释开放的可能性可以使读者投入思考,从而赋与作品深刻丰富的内涵。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里的猫》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解读与阐释,其中的空白点,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充。  相似文献   

4.
应在反思的基础上,在文学教学中应用影视手段。影视对文学作品(叙事性作品)文学性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限定了审美的边界;其次是简化了原作的主题;三是弱化了原作的叙事结构及线索。当然,这一手段在教学中仍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兴趣、提供一个文本解读范本及有利于比较教学。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一手段,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引导学生对原著与影视的主题、叙事方式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进一步的发挥影视教学手段的作用而避免其不足。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属于第一流诗人,他的许多著名诗赋为人所欣赏,而他的文学作品不只在中国得到重视,在外国也很受重视,韩国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且屡见成果。可见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对人类有着普遍性的内涵与价値,但对陶渊明人生观与自由思想的研究不多。从陶渊明的作品分析出"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行善为乐的人生观"和"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等思想,并阐述了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自由"。  相似文献   

6.
王国佐 《科技信息》2013,(19):316-316
<正>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应有两个步骤:领会作品本身和认识读者自己。即通常说的"入书"和"出书"。前者是对作品的读懂读透,是感受他人,后者是对作品的反思和运用,是感受自己。这两个过程都不可少,若少了前者自然是没读书,若少了后者就是读死书。说"感受",是强调"体验"的意思。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先是感受,不是分析。文学作品重形象、重情节、重感情,感受起来丰富多彩,意味无穷,没有深刻的感受就不能对它进行分析。感受的方法是"带入法",在感受作品,感受他人时,把自己代入作品,让自己成为作品中的主人公,然后按着文字所交待的程序,去细细地体味情节过程、心理过程、感情格调、环境氛围,感受自己在那种状  相似文献   

7.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应把带领学生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固有的情感体验和时代主题作为重点。发挥文学阅读在塑造人格、培养学生情感智慧、人文素质中应有的作用。在各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中都应体现文学是对人的教育这一理念,将人文精神内化到英美文学课堂,使学生在天长日久的熏陶中获得从"自在"过度到"自为"的能力,以及对外在世界的正确把握,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成为他自己。  相似文献   

8.
"空白"在中国古代的很多作品中都含蓄地传达着作品的思想,西方接受美学中伊瑟尔最早提出了"空白点"一词,实际上是指"空白"给文学作品带来的含蓄美。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将作品比作镜子,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而作者则是灯,作者的创作、作者的灵魂将灯点亮,没有灯,镜子便不能反映。陈英雄通过写实般的镜头记录、质朴的台词处理、简单的情节架构、卑微的人物设置等质朴的"空白"表现之灯,含蓄地用《三轮车夫》这面"作品之镜"反映了越南生活的贫苦、黑暗等,完成了影片的"后殖民主义批判"。这面"空白"之灯同时为观众留下了足够的二度创造空间,读者的思想与影片充分交融,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三轮车夫》这面明镜便将该片的意旨反映到了观众的思想深处。  相似文献   

9.
张竹骞 《科技信息》2011,(11):I0281-I0281,I0311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体势语言的妙用,借助富有艺术表演色彩的眼神、表情、手势、身段动作来渲染艺术氛围,通过形象化的教学语言,还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注重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幽雅"、"谈吐高雅",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化、鞭策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事物,深奥的变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标准不仅在质上,而且对于量也有新的要求。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就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标准不仅在质上,而且对于量也有新的要求.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就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宋琪 《科技信息》2007,(25):159-159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分析、评价和鉴赏。阅读鉴赏是文学评论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一提到文学评论写作,情形往往是:第一,指导作文:第二,阅读作品;第三,学生写作。在这三部曲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似乎为了写文学评论才去读文学作品。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应该是为了要写文学评论而去读文学作品,而应该是在阅读作品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对作品经过了一个感受、体验、分析、鉴别的过程才写文章介绍、分析、评论。加强对学生文学评论的写作与指导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指导学生文学评论的写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现今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国外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这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的课堂阅读教学。基于一线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析,笔者提出串词组句,概述文旨;厘清人物关系,复述故事的观点。以下内容就是笔者以一篇语文课文《凡卡》为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出阅读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李征华 《科技信息》2011,(14):I0166-I0166
框架理论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型,揭示了人类复杂的认知机制。"欧.亨利式结尾"是出现在欧.亨利短篇小说作品中的一种文学写作手法。本文尝试以框架理论来分析"欧.亨利式结尾"内在的认知因素,以期对读者鉴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文革"结束后,外国文学译介工作开始复苏,各类外国文学期刊成为译介欧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编辑与译者在审慎处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同时也将一大批艺术成就卓越的作家、作品介绍给广大的中国读者。  相似文献   

16.
凡是较多接触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人,都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在我们这一大宗极其丰富极其绚丽的文学遗产中,绝大部分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后起的小说、戏曲等叙事性文学作品是如此,作为几千年文坛正宗的诗、文、词、赋等抒情性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就思想内容而论,或抒亡国之痛,或忧民生之苦,或叹身家之难,或嗟命运之穷,或伤壮志之难酬,或恨好景之难再:凡此种种,不可胜算;就艺术风格而言,或悲凉慷慨,或悲壮沉郁,或悲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知道作品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知晓不“这样写”的优劣得失,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不断推进,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领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