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本文以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族源、族属、科技成果、民族地区现代化等4个方面论述了人类学在探求人类行为与其文化的整体关系上开展整体综合研究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扼要地论述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集体的起源、形成过程和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关系以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晚清全面废书院、兴学堂后,新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民国初期渐露端倪,引起国人关注,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当时动荡的学术教育环境中应时而生。断断续续存在于整个民国时期,并在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相似文献   

4.
农艺学是一门传统的重点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都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总结概括当前国内外农艺学学科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农艺学学科的发展与国内外该学科研究水平的差距;同时展望了福建省农艺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最后针对福建省农艺学学科的发展差距和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促进福建省农艺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5年5月13日,“中国民族史研究回顾与前瞻”研讨会在北京西山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联合召开的。  相似文献   

6.
晚清全面废书院、兴学堂后,新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民国初期渐露端倪,引起国人关注,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当时动荡的学术教育环境中应时而生,断断续续存在于整个民国时期,并在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在现代民族学和相关科学的影响下,国人以不同方式和途径对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等省)的少数民族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其为今天研究西南民族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丰富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8.
自明代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对彝族地区统治的深入和改土归流的不断推进,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地区的人口结构、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而使当地彝族的日常生活行为、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改流相对彻底地区的彝族上层逐渐出现跨等级通婚及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婚姻制度,而在改流不彻底的边远山区和川滇凉山地区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婚姻特点,即等级内婚、民族内婚、氏族外婚和转房婚,这种传统与变易的并存对彝族自身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在民族史的撰述上有杰出的成就。《史记》在体例上有开创  性贡献 ,为我们研究这些民族的史事留下了最早最有权威性的历史资料 ;《史记》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  史观。《汉书》继承《史记》对民族史的重视 ,也为各民族立传。班固在史观、史识方面比不上《史记》 ,但仍  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整齐体例、扩充材料等方面 ,大大丰富了民族史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揭示近代新式交通与城镇发展之关系.方法 档案及文献资料分析与野外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新式交通引发了关中地区交通方式和运输能力的重大变化,进而引起货物流向的变化,导致区域经济中心的转移.结论 交通地理的变迁使交通沿线出现一批新兴城镇,传统城镇重新繁荣,部分城镇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对芍陂的治理是芍陂水利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现代水利技术逐渐被运用到芍陂工程中,芍陂治理呈现科学化、系统化趋向,其管理频度也明显超越前代,民间和官方均为此做出了贡献。治理芍陂成为民国时期整个淮河流域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复兴芍陂水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开发史上,对西康地区的开发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西康地区农业技术的改良及推广过程中,民国初年普遍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和民国二十九年(1940)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等相关机构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章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近代相关史料为主,在论述这一历史时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农业改进活动后,提出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西康省农业改进所”较之“西康农事试验场”又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更多的农业改进的实际成效,它预示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在中国近代边疆开发史上无疑是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民国文献的收藏与保护现状,阐述了民国文献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探讨了加强民国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中国佛教复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藏传密教在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此次藏密的内陆传承虽然没有元、明、清时代帝王统治的大力护持,但传播的范围却更广,社会影响更显著。文章从清末民初藏密在汉地传播的时代背景、民国时期藏密在汉地传播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民国时期藏密在汉地的传播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湖湘词坛研究》是系统研究湖南地域词学的首部学术专著,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待多言。这部著作突出的特点有三:一是自觉的文学史意识,包括纵向的湖南词学史与横向的晚清民国词学史意识;二是多元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的表格分析、细致的文献考证、透彻的理论分析;三是扎实的研究内容,包括词学思想与词家词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介绍了2004年以后学会召开或参与的各类学术会议和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梳理与辨析历史和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考察历史一词的多重含义;指出西方历史哲学乃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认为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8.
论文回顾与反思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方法热”,指出史料问题对于现代文学学科成熟的重要意义。以一个研究个案为例,探讨了跨越学科的史料发掘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诗经》文本作为阐释学语境下的“历史流传物”,经历了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释读变迁,蕴含着丰富的阐释学命题。《诗经》经典的形成与耗散是一个典型的“效果历史”事件,传统《诗经》学致力于《诗经》的经典化阐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古史辨》派则对《诗经》进行了去经典化的颠覆解读。所以古史辨奠定了现代《诗经》阐释的范式。《诗经》不再是僵化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的表征,而成为活的文学典范。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口述史是一个二重概念。它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日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在运用方式上有同构性,但在研究理念上则有质的不同。有关回忆录、访谈录等是否算作口述史以及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是否可信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没有区分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的差别。口述史学是“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料是文献资料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