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方友写笔记体小小说人物的一个常用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人物性格侧面里矛盾着的两个性格元素构成“二重组合维”,这是孙方友笔记体小小说对“微文学人物创作原理”的一大贡献;孙方友的“大情节”笔记体小小说由“发展细节+高潮细节”与“背景细节+启动细节”建立起“小小说的因果关系”,形成了孙方友“笔记体小小说意外结局”;孙方友笔记体小小说的立意方式有很多种,如果说由“一波三折翻三番”来概括他的情节原理的话,那么可以用“声东击西创喻体”来概括他的一种有效的符合新笔记体小小说创作原理的立意原则。  相似文献   

2.
小小说是一个精致的小说品种,它因其“小”而“巧”,因其“巧”而充满艺术魅力。这个“巧”就是它的写作技巧。小小说因为小而十分讲究写作技巧,其技巧主要体现在取材、结构、构思等几个方面,即:取材新鲜、视觉新颖,结构省略中见精美,情节构思巧妙,细节准确生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小小说创作渐显腾达之势,小小说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步发展。但目前尚显薄弱。本文结合中外一些作品,就其谋篇、叙述到艺术路数等技法,试作些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泰安作家刘黎莹孜孜不倦地耕耘在小小说的园地里,并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作者怀着“能让每个人活得好一些”这样朴素的创作理想来拥抱生活,回馈社会;同时自己的人生观念也鲜明地投射到小小说的创作中,使得文本呈现出一定意义的儒家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小小说的繁荣,与它小中见大的审美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主要来源于创作者立意的精心构思。作家们立意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小事件表现大主题,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和在平凡中寓深刻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当代小小说已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呈现缤纷景观和繁荣姿态,而与其他文学种类不同的是,小小说却更能凭自身魅力强势反拨大众文化的某些负面性影响,体现了它执傲潜行的独特风格。对此状况进行必要的梳理与阐述,将有利于小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将给予其他文学种类甚至文化建设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韵”与“气”的关系,对比了中国艺术与外国艺术,揭示了中国艺术中“韵”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8.
讨论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状况,应当顾及中国的当代史,即当时的历史环境与社会思潮的风云变幻。在20世纪80年代末,《百花园》办刊人未雨绸缪,开始了寻找自己办刊方位的思索。1995年,《百花园》杂志社开始了以小小说文体为产业载体的文化产业的征途,让刊物运作进入市场机制。多年来,《百花园》和《小小说选刊》成为全国小小说的标志性刊物,得益于其办刊人独特的办刊理念。  相似文献   

9.
为隆重纪念《湖南安全与防灾》杂志(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公开发行)创刊10周年,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普及安全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为创建“平安湖南”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湖南安全与防灾》杂志决定于2008年举办“华安杯”征文大赛,热诚欢迎海内外人士踊跃参赛。作品体裁限报告文学、通讯、特稿、杂文、评论员文章、摄影、随笔、小小说、散文、诗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观照东西方美术,希求从中发现美术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对东西方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的本质精神的比较,找到东西方美术精神的相同之处——“气韵生动”。中国哲学中的“气”与“道”和西方哲学里的“理念”与“生命冲动”都是对艺术本质的不同的描述。“气韵生动”成为连接“气”与“道”、“理念”与“生命冲动”的艺术本质。艺术家正是发现和表现人类及世界万物之中的“气韵”这种艺术本质来达到和完成其使命的。艺术从而成就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自由沟通和表达。  相似文献   

11.
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及成果自觉运用到艺术研究当中,便有了艺术人类学,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相关议题有“中国艺术人类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人类学与艺术学交叉学科的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个案”,等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唯物主义文论从“摹仿说”直至“艺术生产论”的历史流变及内在原因作了阐析 ,并对我国近 2 0年来的艺术生产研究作了审视。文章对历来争议较大的“艺术生产概念内涵问题”、“艺术生产论与能动反映说、意识形态论关系问题” ,以及有很大缺憾的“艺术生产论的空间与限度问题”、“艺术生产理论必须指导艺术生产实践问题” ,作了评析 ,发表了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3.
在对“科学与艺术”这个课题的理解上,我认为应首先明确何为“科学”。在以往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研讨会上,李政道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醒发言:“我建议探讨的主要题目是‘艺术与科学’,而不是‘艺术与科学技术’。”须知概念涵义的含混不清是理论错误的重要“基因”。因为概念毕竟是理论的“细胞”。  相似文献   

14.
“易安体”既是李清照艺术精神与美学风貌的独特反映,更是其独创性的最佳体现。“易安体”的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时代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有机统一;艺术实践与理论倡说的完美结合;“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铸语”特点。  相似文献   

15.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旨在谋求大写艺术的审美自主性的一个现代性话题。“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包含两个否定性论题:一个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性”,一个是艺术的“不可解释性”。正是这两个否定性话题,使得现代艺术陷入既拒绝解释又需要解释的悖论境地。这个境地本身说明了,自主的、统一的、大写的艺术观念本身也是问题重重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书画题材诗文是文学、书法和绘画三种艺术的融合,并由艺术层面上升到哲理高度。苏轼主张“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与造物者游”,艺术上以“常理”论书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中国绘画中“形”与“意”这一传统话题的探讨。针对当今在中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交汇中有关东方文化艺术的地位及价值出现的种种误导倾向,着重从传统入手,对中国绘画的“形”与“意”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比较富于实践性的思考与阐述。本文提出,中国绘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意”组合的美学法则是东方绘画独特的审美情结,本质上是以“意形合一”的交融为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体育”、“运动”、“舞蹈”、“艺术”内涵的了理性分析研究表明:“运动”包含于“体育”之中,而“舞蹈”则包含于“艺术”之中;“运动”与“舞蹈”内涵之间相互交叉,互相影响,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传统艺术理论精华——“意象”审美的当代性立场,对水彩画这一年轻的“过门”艺术,在中国本土美术环境中的深入发展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水彩画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与融合点,水彩画艺术要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去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