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论证施加压重荷载方案的可行性,以深中通道某工程为研究背景,研究各施工阶段下梁块线形和应力情况。【方法】采用Midas Civil板单元建立钢箱梁横向分块安装有限元模型,分析箱梁吊装到临时支撑、施加压重荷载两个施工阶段,钢箱梁纵缝处的位移及主要构件的应力情况。【结果】结果表明,D、E段钢箱梁分块吊装到临时支撑后,钢箱梁横向分块后箱梁接缝处存在位移差,位移差最大值分别为5.9 mm、8.9 mm,且都发生在跨中截面处;施加不同的压重荷载后,纵缝处的最大位移差绝对值减小85%、79%,且理论位移差皆不超过2 mm;顶板、底板、腹板的应力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且应力值均不超过80 MPa。【结论】横向分块施工方案安全合理,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桥梁横向分块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成客专跨西宝客专特大桥1~132 m钢桁梁桥,跨福银高速与西宝客运专线,采用对既有线行车影响小的横移施工方案。为保证横移施工时各临时结构的安全性,利用有限元法建立滑道梁下钢管临时墩、滑道梁力学模型,对横移施工全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依据理论计算结果对不满足局部稳定性要求的钢管临时墩提出并采用钢板及工字钢自上而下间隔焊接一周的加固方案。同时对临时结构布设应力测点48个、位移测点26个,进行钢桁梁体系转换完成后、横移前及横移阶段应力和位移实时监测。测得各临时结构应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在6%范围内波动,滑道梁中跨跨中实测动位移均小于理论计算值1~2 mm。结果表明:各临时构件实测值变化趋势始终与理论值相一致,均在受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我国交通业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路网密度逐年增加,公跨铁立交桥数量快速上升。桥梁转体施工工艺具有突出的优势,可以在不影响既有铁路线路运营的基础上,安全快速进行施工。【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临淄至临沂高速公路上跨辛泰铁路立交桥转体施工过程设计计算,并对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球铰正应力最大为14.3 MPa,转盘撑脚正应力为79.9 MPa,满足承载力要求;采用19根Φs=15.2 mm的钢绞线可满足转体施工过程中千斤顶张拉需求,转体惯性制动距离0.12 m,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预留惯性制动距离。【结论】此研究可以为工程转体安全施工提供保障,同时可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黄大铁路黄河特大桥连续钢桁梁多点同步顶推施工,利用倒拆法建模计算顶推施工全过程,找出主桁杆件在支点处的最大应力值以及导梁悬臂端变形规律和最大变形值,确定出全过程施工中的最不利工况为M2工况;设置变形监测点,监控导梁前段竖向位移变形,实测值基本与理论值吻合,施工线形可控;在M2工况中,将主桁和导梁自重荷载乘以1.35的放大系数,计算主梁在导梁悬臂140m,悬臂160m和导梁上墩20m后的主桁杆件的应力值,并在主桁上设置24个监测点监测杆件应力值,对比发现实测值均略小于理论值,施工过程中材料强度储备是安全可靠的。作为国内最大跨度的平行弦桁架桥顶推成功,对其他同类大跨度桥梁顶推施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桥梁支架施工方便,能较好的确保桥梁的设计线形,但当支架地基范围内有地下结构物时,应考虑支架附加荷载对既有地下结构的影响。以郑州市郑东新区北三环跨西运河斜拉桥为例,应用布西奈斯克公式计算了土体应力,并结合有限元软件对紧邻桥梁的地下隧道进行了受力分析,评估了支架附加荷载对地下隧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江主汛期水位较高,水上架设跨河钢桁梁的难度较大。由于中跨梁距离远,陆上起重机吊臂无法吊装,桥梁所处位置入江河口又有大型取水口管道,能满足起重要求的浮吊也无法进入。经过讨论,最终确定采用特殊吊装方案,即改造两艘平仓船,用于本次吊装作业。经过参建各方努力,本次吊装任务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盖梁指的是用来支承、分布以及传递上部结构荷载力的支撑体,一般情况下它处于排架桩墩顶部位置设置的横梁上面,又称帽梁。在桥墩(台)或在排桩上设置钢筋混凝土或少筋混凝土的横梁。主要作用是支撑桥梁上部结构,并将全部荷载传到下部结构。有桥桩直接连接盖梁的,也有桥桩接立柱后再连接盖梁的。下面本文就根据混凝土盖梁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要求对其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烨 《河南科技》2023,(4):67-70
【目的】本研究对延安东绕城高速公路上跨包西铁路、西延高铁立交工程主桥施工技术开展系列探讨。主桥桥型为2×70 m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型T型钢构桥,整幅设置,整幅宽33.6 m。【方法】主桥T构梁采用转体法浇筑。该桥主梁为单箱四室双斜腹梁的单元截面;主墩为空心桥墩,单箱双室散射截面大;该桥采用单墩式转体制,转体系统包含下转盘、中铰、上转盘、转体牵引装置等构造。对主梁、主墩、转体结构采用Midas Civil程序和Midas FEA进行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其所有技术指标都符合标准要求。【结论】该桥的施工方案结构设计合理、经济性好,尽可能地保证了其施工期间铁路轨道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9.
一、工程概况 某桥全长811m,桥宽42m,共7联31跨。V型墩跨径为25m,20m两种,中心高分别为10m,8m;斜腿间夹角均为102.7°,大、小V墩标准段斜腿纵桥向厚度分别为2m,1.6m,中心长度分别为16m,12.8m;横桥向V墩由3片斜腿组成,间距3.4m;两斜腿通过墩顶横系梁连接成整体,每片斜腿横桥向为3~4.6m变宽,  相似文献   

10.
李志勇  马杰 《河南科技》2011,(19):88-89
<正>一、工程概况某桥全长811m,桥宽42m,共7联31跨。V型墩跨径为25m,20m两种,中心高分别为10m,8m;斜腿间夹角均为102.7°,大、小V墩标准段斜腿纵桥向厚度分别为2m,1.6m,中心长度分别为16m,12.8m;横桥向V墩由3片斜腿组成,间距3.4m;两斜腿通过墩顶横系梁连接成整体,每片斜腿横桥向为3~4.6m变宽,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技》2021,(2):99-101
桥梁结构的线形和内力关系到自身安全,因此进行施工过程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座典型的多跨刚构-连续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桥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整个施工过程,计算了理论预拱度值和控制截面设计应力值,并指导实际施工过程。结果表明,线形始终处于可靠的控制之中,且最大合龙误差仅为8 mm;整个结构的应力状态始终处于可靠的控制之中,实测值均小于理论值。这样不仅实现了该桥的高精度合龙,也为此类桥梁的施工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跨海桥梁海上承台施工风险不同于一般桥梁工程施工风险,海上复杂的施工环境使得不确定性的因素多,施工安全风险概率高.为有效规避风险,该文在群决策视角下运用AHP分析法构建了跨海桥梁海上承台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且运用模糊评价手段建立了跨海桥梁海上承台施工风险评价模型;结合舟岱跨海大桥主塔海上承台施工实际案例进行施工风险计算分析与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施工风险控制措施及方案.实践证明:该文的分析方法及评价手段对施工安全风险控制起到了科学合理的指导作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某混凝土斜拉桥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本研究在试验检测和有限元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固方案,并在斜拉索更换施工中对斜拉索索力、主梁位移、主塔偏位等关键指标进行施工控制。同时,结合施工控制结果和加固前、后荷载试验对比,对桥梁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换索施工过程控制良好,加固后结构受力得到改善,桥梁承载能力、整体抗弯刚度有明显提高,结构安全储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杨家岭大桥位于G207锡海线和G311线的重合段,上部结构为30m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距昭平湖大坝下游100米,是昭平湖旅游区的一景.由于地形条件限制,若采用先预制后安装的施工方案,梁运输、吊装十分困难.项目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用支架预制施工T梁,为预制出优质T梁,使大桥坚固又美观漂亮,预应力T梁的上拱度及侧弯的控制是施工的关键.若控制不好,则会随之带来安装难,桥面铺装层厚度不均,会增加铺装厚度,造成与引线的高程不平顺,同时会影响到护栏的平顺等.  相似文献   

15.
以双塔三跨空间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联盟路渭河大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模拟、吊索循环张拉、主索鞍“小步快跑”顶推等方法,研究大桥吊索索力、主梁挠度及桥塔偏位等误差,使其控制在施工要求范围内。通过有限元模拟法,制定了吊索张拉初步施工方案;采用循环张拉法,解决了吊索M9因接长杆长度受限而无法安装的问题,与此同时结合“小步快跑”法进行主索鞍顶推,优化了吊索张拉方案。在体系转换过程中,通过对主梁挠度和桥塔偏位进行实测,发现施工控制与有限元仿真模拟结果基本吻合,精度满足施工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桥梁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双向倾斜桥塔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应科学设置横撑,并对其进行施工控制。本文以某斜塔空间扭索双索面斜拉桥方案为例,对全桥模型进行复核和施工阶段计算后提出了横撑设置方案,并在主动横撑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同时对横撑的拆除时机与方法也进行了阐述,从而得出结论:在主动横撑设计时要做到内力控制为主、变形控制为辅,主要控制中塔柱根部混凝土截面应力来确定主动横撑的预顶力;主动横撑的预顶力值受温度和焊接变形的内力变化值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还必须要保证塔柱施工质量和横撑的焊接质量,最后还要掌握合理横撑的拆除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