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有才是一位“种植在田野”的乡土诗人,在其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不少农民喜爱的诗集,《大地支撑》是他近年来的一本新诗集,抒发了作为一个寄居京城的“游子”对乡土、乡风、乡情的思念,回忆或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深深的乡土情,有浓浓的乡土风,充满了下里巴人的智慧与才气。  相似文献   

2.
《山歌》对研究中国民歌的发展以及明代社会生活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江南地区的山歌自古至今保留了曲调旋律的延续性。从《山歌》中可以看出明代南北民歌既分流又融合,既保持独立又互相渗透的发展轨迹和过程,突破了历代民歌的地域限制,形成民歌小调风行全国的局面。《山歌》把文学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趋向融合,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化。从《诗经.国风》中可看到上古时期人们淳朴的情感世界,从现代民族婚俗中可看到和谐与幸福。  相似文献   

4.
《水游中》三个唱山歌的担酒人虽不全是一百零八人之中的,但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也做到了“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三个人,三支歌,绝不可互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著者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宏伟博大而又绵密细致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瑶族《开山歌》与曲子词《苏幕遮》的比较研究,认为瑶族《开山歌》词即是《苏幕遮》词牌的词,瑶族《开山歌》的音乐(洞经音乐)很可能是久已失传的《苏幕遮》音乐在瑶族中的保存,因此,研究瑶族《开山歌》这一濒临消亡的音乐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意识引导下的乡土诗歌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道路与中国历史的和谐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着,在此"前景"下,具体地历时分析了陈有才"新乡土诗"创作从歌谣体向口语体变化所体现的"现代性"及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蛸丹的诗集《丁香山谷》摆在案头,每每牵系出恬淡的情思。象涓涓细流透过草丛、滚过山石,象习习微风舞动衣衫拂轼面庞,一幅幅白描风情画给人以质朴淡雅,那心态和场景是分外幽静的。透过这些诗,读者深层的心灵世界被久久净化了。不知是寻求梦幻的感觉还是皈依生命的滩头,还是别的什么缘故,峭丹不止一次地来到海滨,看涌动的洁白的浪花,听  相似文献   

8.
深圳前身宝安县(新安县)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及疍家人,其中客家人居多。深圳民间歌谣种类繁多,有客家山歌、粤语山歌、咸水歌、渔歌等等,而以客家山歌最为丰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传承发展好客家山歌,要做到"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同时关注如下几个要素:政府提供平台;发展创意产业;文化精英介入;扶持民间新人;建立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桐城歌是安徽桐城地区一种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地方民歌,明代以来,这种出于闾巷、独抒性灵的民间歌谣,得以跻身于时调杂曲之列,或为吟唱或被念诵,刊布成帙、影响深远。先后被文人冯梦龙、顾起元、李子汇等广为辑录。据文献考证,明代收录桐城歌最多的是《风月词珍》,影响最大的是《山歌》,其蕴含的独特社会背景、审美特征、艺术形式,鲜活而生动地反映了有明一代桐城地区社会文化图景和风俗人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力维度。其实作为壮民族文化代表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其生命力与流传至今且经久不息的真正原因,都可从空间这一维度得到解读。  相似文献   

11.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它渗透着浓浓的、清新质朴的自然气息,体现了客家人亲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护自然的山歌创作,传达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2.
聂建平  周梅 《科技信息》2013,(14):333-333
山歌是腾北汉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反映了腾北汉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情感,是腾北汉族人民生活和劳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旋律及结构形式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城市已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角,对于城市的深刻思考造就着新的城市诗人。犁痕,这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诗人,义无反顾地踏进了城市诗歌的领地,同于坚、李元胜、杨晓茅等人一起,记录着发自城市内心深处的声音。借助《城市的困惑》,诗人在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同时,传达着对城市中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如何走出城市的精神淡漠,找到心灵的归宿,是诗人不断寻找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朱熹倾四十年之力而著的《诗集传》,是《诗经》研究史上第三座高峰,通行宋之后八百余年。朱熹以理学为指导,在义理解诗的基础上,尊重诗文本身,将义理与诗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阐释实践,是其诗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冲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小说主要描写了两个光辉的形象: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重点分析作品的叙述者我对小通讯员的感情变化来说明我才是另一个主人公。  相似文献   

17.
<正>在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人低潮、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或是否有用的疑问从未间断过。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面对不断涌现、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地点,马克思主义还是否管用,是不是会过时,还有没有生命力,对此一直存在分歧、争议乃至斗争。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研究,近年来可谓成果丰硕,并日益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秦正为博士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吴语叙事山歌是指流行于吴语地区民间,用吴方言演唱的,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两个以上人物出场的韵文作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土有的《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从吴语叙事山歌的演唱传统出发,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为求深入到它的“本体世界”之中,探求它的传承、编创规律,给它以合理的定位。该书共分七章。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是吴语山歌、吴语叙事山歌发展史、搜集整理史、学术史的回顾,是一种学术上的梳理(第一章)。2.对吴语叙事山歌基本情况的分析和判断,根据现已发掘的三十多首中长篇叙事山…  相似文献   

19.
陈应松的小说《夜深沉》依然关注农民的生存,不过视角稍微游移,即关注城市务工农民的回乡之旅。城市务工农民有回乡建房愿望。从隗三户的一系列遭遇,以及最后他的惨死,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与人的生存状态相关的社会问题。这篇小说也显示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20.
高胜林《幽默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完全着眼于技巧的总结,搜罗广泛,用例典型;借鉴前贤,转益多师;发人未发,拈出新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