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针对轻砂潮土区长期实行小麦-玉米或大豆一年二熟和小麦/玉米-红薯两年三熟制,种植方式单一,复播重茬,自然资源及土地资源未能合理利用,经济效益不高,生产效益较差的实际,“七五”期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适宜于轻砂潮土区的集约经营的种植模式。①小麦/菠菜/大蒜或洋葱-玉米/大豆采用8.7尺为一带,种4耧小麦,小麦行距0.6尺,小麦品种为徐州211或郑州79201或郑引一号。每亩播量6-8公斤,在小麦播种时先将菠菜籽撒种麦的空档内,然后再播种小麦,在留1.5尺的空档上种大蒜或洋葱。小麦收前10-15天在空档上套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远缘杂交人工合成的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AABBDDE1E1,2n=56)6个类型和“远中3”(AABBDDE2E2,2n=56)5个类型进行性状和细胞遗传学的观察,研究部分双二倍体——八倍体小偃麦遗传性的稳定性,观察到5个类型仍为八倍体小偃麦(2n=56),4个类型已变为非整倍体(2n=48~44),2个类型变为六倍体小麦(2n=42).说明八倍体小偃麦在繁殖过程中会自发的或与普通小麦回交出现分离现象,导入普通小麦的中间偃麦草E1、E2组染色体容易丢失,导致八倍体小偃麦向六倍体普通小麦方向退化。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河南省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了571个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品种经历了4-7次大规模的更换,每次更换都使产量增长10%以上。尤其是“八五”以来,我们加大了新品种选育工作力度,先后选育出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如小麦方面的豫麦13、豫麦18、豫麦21、豫麦41、豫麦49、豫麦54等。到目前为止,已选育出25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其中小麦品种已审定62个,这些品种在生产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力选育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的同时,近年来还加强了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选育,选育出了如豫麦34、豫麦35、豫麦47…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技》2009,(8):6-6
审定编号 豫审麦2007002 选育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 豫农21&#215;豫农127 特征特性 “豫农202”属半冬性中早熟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27天,比对照品种“豫麦49”早熟2天.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技》2009,(6):6-6
“豫麦49-198”是平安种业公司董事长吕平安在“豫麦49”变异单株中定向优选改良而成的小麦新品种。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生育期227天;幼苗生长健壮,叶色深绿,分蘖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株高75厘米;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技》2009,(9):6-6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4 选育单位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百农64&#215;豫麦21 特征特性“济麦6号”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28天;幼苗半匍匐,长势壮,苗脚利落,抗寒性一般;返青起身早,两极分化快,分蘖成穗率高;株高76厘米,  相似文献   

7.
<正> 河南省科学院于五月十五日在新乡县原种场召开“豫同407”小麦现场汇报会。应邀到会的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省种子站等单位的二十余名小麦育种专家、农业科技工作者及有关人士在现场对“豫同407”小麦进行了观察及评价。“豫同407”小麦系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卢甲纯等同志于1982年用“予原1号”小麦和“黔花3号小麦”杂交后代,采用幅射的办法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据现场观察,该品种基杆粗壮、叶型好,成穗率高,抽穗整齐、穗大粒多。1989年小区鉴定折亩产469公斤,比“予麦2号”增产15.8%。该品种在我省  相似文献   

8.
<正> “薄旱粗”是丘陵旱地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为了提高旱地水分在小麦生产中的利用率,我们于1981-1984年在丘陵旱作麦区的洛宁县卡村,结合改革耕作制度和调整作物布局,对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总结出丘陵旱地小麦丰产栽培技术经验,及时指导大田生产,取得了小麦增产的好效果。一、试验处理及试验期降水量试验地选择在卡村的一块肥力一致的土地上,设一年一熟制的晒旱麦、绿肥掩青和  相似文献   

9.
“平安7号”是由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于2008年9月8日通过河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该公司继“豫麦49”、“平安3号”、“平安6号”之后通过审定的又一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双油9号     
《河南科技》2009,(7):6-6
“驻麦4号”是由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干2004年8月31日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04014。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沈天民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征集了7300多种小麦资料开始搞育种研究,曾培育出“豫麦20号”、“樊寨中1-10号”等10多个良种。在多年的育种工作中,沈天民发现所有的小麦资料都是普通小麦杂交,亩产达到500公斤以后,不易稳产,提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一、优质小麦“专用”问题 优质小麦是指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优良的小麦。按照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不同,人为的将小麦分为强筋、中筋和弱筋三种类型。农业部门在优质麦推广过程中又把优质小麦和食品生产直接挂勾,由此产生了“专用小麦”的提法。这种提法有待进一步探讨。以前,为了解决温饱,小麦品种的培育对品质没有过多地考虑,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记者日前从河南省优质小麦新品种郑州9023暨第十二届小麦品种展览观摩会上获悉,我省是小麦生产大省,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居全国前列,小麦育种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八五”以来,在省科委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的小麦育种取得了显著成就,所育成的小麦品种在我省及皖北、苏北、鲁西南等黄淮南片麦区大面积生产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如豫麦18、21、41、49、51、54、55等不仅是河南省第六次、第七次和第八次小麦品种更换的主导品种,也是苏北、皖北、鲁西南生产上的当家品种,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九五”…  相似文献   

14.
干热风是小麦生育后期的一种常发性气象灾害,易造成小麦减产。在生产中采取一些措施,可减轻其危害,现介绍如下:1。巧浇麦黄水。在小麦成熟前10天左右浇一次麦黄水,可以明显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危害,且有利于麦田套种和夏播。据观测,浇麦黄水后,可使麦田近地层气温下降2℃,小麦千粒重提高0.8-1克。  相似文献   

15.
信息博览     
小麦新品种豫麦49 优质、高产、强抗倒小麦新品种“豫麦49”的选育及应用课题由温县祥云镇农技站、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完成。豫麦49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性好,抗倒伏性强。参加黄淮生产示范平均单产461.7公斤,品质达到优质面包小麦和优质方便面标准。经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该品种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该品种是将优质、多穗与抗倒结合于一体的高产、超高产品种,经济效益突出。(沃 文)棉花新品种豫棉19号豫棉19号是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正> 豫麦13(郑州891)是当前河南省正在推广的一个小麦优良品种。为了掌握该品种的主要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潜力,1989~1990年在本院试验地和新郑县七里井村一户的责任田内进行了高产栽培试验。其产量结果是: 新郑县七里井村张荣西责任田,经新郑县小星火办公室实地验收,豫麦13小麦实收面积4.2亩,总产2646公斤,平均亩产630公斤。收获时取点测产(每点6m~2),平均亩产608公斤。陕农7859小麦1.2亩,小区实收亩产392公斤。本院内试验田的豫麦13,因后期严重倒伏,产  相似文献   

17.
《河南科技》2008,(9):6-6
特征特性平安6号为弱春性大穗型中早熟小麦品种,生育期218天,与对照品种“豫麦18”熟期相当。该品种幼苗半匍匐,生长势强,苗期冻害轻;春季起身拔节快,抽穗较早;分蘖力适中,分蘖成穗率高,亩成穗数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8.
由于当前国内小麦价格正处在上升阶段,沿海等以进口小麦为原料的制粉企业刚刚开始采购国产优麦,临时存储进口小麦竞价销售的重新启动将对国内小麦尤其是优麦市场产生较大影响,优麦市场份额及其价格将会受到明显挤压.据了解,停拍数月之久的临时存储进口小麦再度开拍后,竞价销售底价可能有所变动.  相似文献   

19.
专利技术     
<正> 组合式碾麦脱皮机目前我国的小麦制粉工艺一直采用传统的整粒破碎筛粉法,即将整颗麦粒轧破研碎,再从果皮上刮取胚乳磨成细粉。传统制粉工艺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制的组合式碾麦脱皮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由于它是先将小麦外皮脱离后再磨粉,这样就解除了污染源(黄曲霉菌等),使大量的霉变麦、芽麦得  相似文献   

20.
<正> 小麦新品种豫麦13号(郑州891),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经受过不同年份各种因素的考验。该品种产量较稳,增产显著,特别是1990和1991年在重发白粉病的情况下,各地反映其亩穗数较多,穗粒数和粒重较稳,早熟,熟相好,亩产多在300-400公斤之间。它不抗白粉病,抗条锈病。凡抽穗期喷施粉锈宁防治白粉病的麦田,植株熟相更好,粒重显著提高。我们认为,选育小麦高产稳产品种,提高产量的关键是了解品种各个生育阶段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才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为此,笔者于1987-1991年,连续5年对豫麦13号等小麦品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