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提升长江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基于长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江苏段长江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全面考虑岸线水域、陆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以水深基准价格、岸线等级系数、岸线实际利用等级匹配度系数、岸线利用效率系数为指标的江苏段长江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定价方法。基于此,以扬州段长江岸线资源为例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扬州各岸段大多数原有企业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均较高,但也存在少数企业占用优良岸线资源而利用效率较低的现象,建议通过采用岸线有偿使用制度,推进企业退出或转型升级,促进岸线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长江沿岸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长江沿岸五座主要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市的典型地质灾害点,包括滑坡、崩塌、岸崩、管涌、堤身开裂、塌陷地质灾害分布和特性的研究,总结出皖江沿岸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同时进一步证明对典型地质灾害点调查和治理的重要性,以期为皖江港口总体规划、岸线及土地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提出可以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进长江岸线保护的精细化管理和规划,初步探索了长江下游段岸线保护范围的界定方法。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河湖岸线保护相关文献、标准及法规,综合考虑水利行业河道岸线行政管理范围和“河岸线河岸带缓冲带”保护范围,提出了长江下游段岸线保护范围界定与规划方法,指出长江岸线河岸带和缓冲带范围需综合考虑岸线生态、水文功能和后方陆域利用方式予以界定。对扬州段长江岸线界定结果表明,提出的岸线保护界定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与现行岸线管理办法有较好的关联性,可用于长江下游段岸线保护范围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出发,提出了“三生”岸线定量提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探究长江重庆段沿线“三生”空间及“三生”岸线的时空特征与生态效应,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三生”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受自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各地区对长江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2)2009-2018年10年间,“三生”岸线中生态和生产岸线减小、生活岸线增加,增长率分别为-3.09%、-4.71%和19.89%;(3)总体上生态岸线保有率较高,但两岸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略有下降,其中城市是下降最为明显的区域,乡镇地区则是岸线保护的薄弱环节;(4)地形地貌是岸线开发的限制因素,而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短期内岸线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为开发活动是造成岸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经济》1996,(1):30-32
关于南京沿江发展战略及建设“南京外滩”的调研报告课题组一、南京沿江的现实情况及开发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长江这条中国最大的入海内河从南京辖区内横穿而过,南京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滨城市。长江南京段,地处长江下游,岸线总长208公里,其中南岸98公里,北岸1...  相似文献   

6.
方元 《安徽科技》2009,(12):18-19
为适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努力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有更大作为,作为皖江城市带重要一员的铜陵,必须要将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促进幸福铜陵建设。  相似文献   

7.
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鱼类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中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水域中鱼类共计36种,隶属于8目15科和30属;这些鱼类可分为淡水、洄游和河口3个生态类群,其中以淡水类群为优势类群.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中的鱼类组成及资源发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动,主要特点为鱼类的目数和种数减少、珍稀鱼类的濒危甚至灭绝、渔获物的低龄化和小型化.本文从不科学捕捞、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和生物入侵四个方面总结了造成该水域中鱼类组成及资源变动的主要原因,并为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8.
铜陵,以产铜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以创新而闻名。为响应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建设创新创业之城,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在铜陵这片热土上挺立而起。  相似文献   

9.
正铜陵,以产铜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以创新而闻名。为响应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建设创新创业之城,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在铜陵这片热土上挺立而起。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铜陵市政府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三方签约,在铜陵市共建中国科学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皖  相似文献   

10.
长江江苏段区域供水水源地可利用江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势稳定性、岸线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选取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稳定性江段,建立了平面水流、水质有限体积法及黎曼近似解模型,采用同步遥感、水量、水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在沿江污染源调查基础上进行污染源概化;对各概化的污染源计算出在设计条件下的污染带分布图,并计算出污染带长、宽随排污量变化曲线.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长江江苏段的岸线资源稳定性江段进行水质可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GIS手段,遴选了岸前水深、岸线稳定性、岸前航道水域宽度和后方陆域场地条件四项评价,对无为县长江岸线分单元进行评价.经过综合评价得出安徽无为县岸线资源的基本情况是Ⅰ、Ⅱ级优良岸线比例高,适合建港和发展工业、仓储的岸线资源量大.并依据评价结果,对无为县长江岸线资源分段提出开发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如皋港经济开发区具有独特的沿江资源、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后发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如皋港区位于长江北段、如皋市最南端、宁通高速公路与长江主航道之间,属于上海90分钟经济区范畴,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港区与204国道、京沪高速、宁通高速、盐通高速、江阴长江大桥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苏通长江大桥、沿江高等级公路直接相通,区内皋张汽渡使如皋沟通苏南更为方便、到上海的时间缩短为2小时以内,对外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港区拥有48公里长江岸线,其中深水岸线20公里,开发条  相似文献   

13.
方元 《安徽科技》2018,(5):28-29
正铜陵市委、市政府确定建设现代化幸福美丽新铜陵的总目标,关键是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结合铜陵的城市规模、特点和产业基础,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铜陵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一是政策平台优。党的十八大以来,铜陵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第二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市、全国发展改革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皖江流域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该研究构建了皖江地区企业与群众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并模拟两个主体的策略转变.研究表明:只有加大对企业违法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主动治污的补贴,提升民众监督的积极性,才能稳定开展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  相似文献   

15.
以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DPSIR方法,建立了包含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5项因素22项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皖江城市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地区各市的低碳经济控制水平有待提高;低碳经济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宣城、铜陵、池州、滁州、巢湖、马鞍山、芜湖、安庆、合肥.宣城和铜陵两个城市低碳经济水平相对较好,其资源利用率和单位产出效益水平较高;合肥低碳经济水平排名最后,主要原因是发展中能源消耗、电力、交通路网等压力过大,需要注意能源的有效利用;其他6个城市,各因素层指标比较均衡,但发展中仍需注意对个别极值影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对优势主导产业实行集群化发展,是铜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沿江工业名城、打造中国生态山水铜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突破.对铜陵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在武汉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直面困难,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岳阳市是湖南省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桥头堡,也是湖南省通江达海的新增长极.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岳阳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开展洞庭湖水环境专项整治、加强沿江沿湖岸线保护、推进沿江沿湖生态复绿、优化岳阳产业布局、推进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动能转换.  相似文献   

18.
方元 《安徽科技》2010,(9):25-2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先行先试”的政策是国家给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胆探索的“尚方宝剑”。因此.铜陵在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先行先试”.重在创新、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方元 《安徽科技》2007,(3):28-29
建设创新型铜陵,是铜陵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生态山水铜都,建设和谐铜陵,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客观需要,是铜陵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开发利用长江淤泥资源,改革长期以来用粘土制砖的传统,以节约耕地,由苏州市科委、体改办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在常熟开展了利用长江淤泥作制砖原料技术的研究及半工业性试验。研究工作的目的有三个:一是研究长江淤泥能否作为制砖原料,淤泥储量及分布。二是研究利用长江淤泥制砖的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和工艺参数的确定。三是开展技术经济分析。有关单位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开展了如下工作:1、对长江淤泥进行资源勘察,目的是摸清淤泥储量及其分布,并为实验室对淤泥作理化分析提供土样。长江常熟段岸线全长37.5公里,对福山农场芦福沙工区以东、望虞河口至耿泾塘以东、浒浦镇、金泾塘口东、白茆潮位站以西5个不同地区进行了钻探取样,共钻孔131个,钻探深度为4米,每米深取样1只,共取土样524只。这次钻探范围长3公里。纵深500米.钻探面积1.5平方公里。经过探察和计算看到,长江常熟河段淤泥储量丰富,其面积约为2500万平方米(含部分落潮时未露出水的滩地),按深度4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