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吴忠超 《科学》2002,54(5):55-58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应邀出席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于8月9日上午抵达上海浦东机场,先转道杭州参加关于弦理论的卫星会议并作公众演讲,再赴北京参加大会.此前,杭州接待单位浙江大学辗转找到我这个霍金的中国弟子,要我帮助接待霍金并为他的公众演讲当翻译.  相似文献   

2.
正斯蒂芬·霍金,科学苍穹中最耀眼的明星,他的真知灼见塑造了现代宇宙观,激励了全球各地数百万人。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于2018年3月14日在位于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他曾经说过:"如果宇宙不是你所爱之人的家,那就不能称之为宇宙。"对于其他科学家和霍金所爱的人来说,霍金健康状况不佳的身体和合成的声音成为人类思维具有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3.
快乐太空游     
摆脱轮椅,体验无拘无束的零重力飘浮——2007年4月26日,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终于迈开了他太空之旅的第一步·在飞行结束后,霍金用他标志性电子合成嗓音说:“感觉太奇妙了……我可以一直这样飞下去。”当然,霍金的目标不会止于零重力飞行,他的目标是挺进太空。“霍金也要游太空”——令人不可思议的新闻,引发了“太空旅游”这一话题的再度升温。  相似文献   

4.
正斯蒂芬·霍金走了。本期《世界科学》选载的三篇相关文章,出色地呈现了霍金的科学成就和学界对他的眷念。我仅见过霍金一面。那是1991年6月下旬,在日本京都举办的第6届格罗斯曼会议上。会议主题是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的新进展,各国与会代表达500余人。霍金首先在全体大会上做学术报告,并因"对了解时空奇点、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及其量子起源所作出的贡献"而荣获这届会议的个人奖。一个人病到这副模样,外貌上已全无"风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对人类理解宇宙本质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享年76岁的斯蒂芬·霍金的这张照片作为心智战胜物质困难的真实象征,一下子就吸引了大众。照片中的霍金坐在电动轮椅里,脑袋微微向一侧扭曲,双手交叉放置,操纵遥控器。就像古希腊的德尔斐神谕一样,身体的障碍得到了近似超自然天赋的弥补,这种天赋使得他的心智能够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宇宙,时而神秘地揭示出一些深藏起来、不让凡人一阅的秘密。  相似文献   

6.
应字宙学家劳伦斯·克洛斯(Lawrence Krauss)的邀请.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博士今年4月参加了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起源项目所资助的科学节。在科学节上,霍金的演讲“我的简史”里并不都是夸克和黑洞的内容,里面穿插着他在科学发现中的一些特殊乐趣。“我不会把这种乐趣比作性”.他用经电脑处理的声音说道,“但它持续的时间更长”,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基普·索恩能摘取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着实让我感到非常意外。这不是说他不够资格,而是他专长研究的天体物理学在常人眼里太过玄虚,无法通过实验验证,似乎是很难得到诺贝尔奖青睐的。超级科学明星斯蒂芬·霍金,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实例"。有意思的是,索恩早年的声名遐迩,跟霍金,还有他俩打的赌,多少有点儿关联。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年纪轻轻就身患恶疾的霍金曾被医生预言只能活两年,而他却顽强地活到了76岁。如今,一代科学巨匠霍金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坚强的生存意志和探索宇宙奥秘的决心,在今后仍将鼓舞后人,他伟大的思想和见解也将继续对全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霍金谈心态——如果是自愿的,受病痛折磨的人应该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我认为这会是个大错误。尽  相似文献   

9.
微观妙论     
正霍金:谁否定全球变暖,我花钱送他去金星看看——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气候在发生恶化,怀疑者甚至否认者也有的位高权重。然而,斯蒂芬·霍金对这些人的花言巧语毫不留情地予以谴责。他解释道,"在许多方面金星很像地球,如同远方亲戚一样。它几乎和地球一样大。金星和太阳的距离比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略短,但它也拥有大气层。"可悲的是,他发现金星压力大约是地球的90倍。"足以压垮一艘潜艇。表面气温大约是  相似文献   

10.
正"轮椅上的天才"斯蒂芬·霍金举世闻名。他是英国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的卢卡斯讲席数学教授,在宇宙学和黑洞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令各国科学家赞叹不已。传奇人生1942年1月8日,霍金在英国出生。他于1959年进入牛津大学,1962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师从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丹尼斯·西阿玛。21岁时他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被认为还有2年时间,可他不仅活过28个2年,而且在理论物理和科普方面都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11.
2004年7月21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GR17大会)上,《时间简史》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富有传奇色彩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向来自世界各地、齐聚一堂的科学家和记者宣布,他解决了物理学中重要的一个问题:黑洞究竟有没有破坏被其吞噬的信息。大会上,霍金演讲了他的最新发现,他宣告推翻了自己若干年前建立的著名黑洞理论,并重新讨论了信息守恒的问题。“30年来,这个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真是太好了,”霍金在演讲中这样说道。他的有关论文将发表,他将在论文中进一步阐释他的新…  相似文献   

12.
霍金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是现代理论物理的天才和奇人。我要感谢霍金 ,不是因为他在理论物理领域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而是有感于他对基因工程创造超人的担心转变为支持者。这个转变 ,实际上是霍金的现实主义态度的真实反映。作为一位科学家 ,他不能不面对现代科学技术与伦理的大碰撞。要么采取视而不见 ,要么考虑自己的态度。霍金面对现实 ,他终于转变成一位基因工程的支持者。当初他曾对用基因工程和生殖技术使人类能够创造出在体能和智力上远远高于其他人的“超人”表示担心。基因工程和现代生殖技术有这等魅力 ?可能许多人还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正"火星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太阳系星体,希望人类在本世纪能够移民火星。"——斯蒂芬·霍金2014年2月,一颗航母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近地点只有不到9个地月距离。每年都会有小行星经过地球附近,科学家们非常担心那些较大的行星会伤及地球,并寄多种希望以寻求解除地球危机的方法。近日,斯蒂芬·霍金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作出预言,人类将在50年内  相似文献   

14.
黑洞也许是最神秘的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致万物落入其中,永无出洞之日,即使是光,也不例外。1974年,霍金发表了一篇“黑洞不黑”的著名文章,也即黑洞有所辐射(即霍金辐射,或谓黑洞蒸发),且黑洞最终将如阳光下的雪人,被完全蒸发掉,而消失于宇宙。此文一出,科学界为之震动,霍金也因此闻名于世。但20年来,物理学界对黑洞蒸发总感到别扭。若霍金辐射正确,那么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连接将被割断,而这正是物理学赖以建立的基  相似文献   

15.
2008年9月10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终于完成首次运行测试,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这次实验将带来"物理学发现的黄金时代".虽然有人对可能出现的黑洞威胁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6.
李新洲 《科学》2004,56(5):6-9
与经典物理相比而言,量子物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非决定论的。为此,尽管爱因斯坦为量子论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却一直不喜欢量子力学,尤其反对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并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反感:“上帝不掷骰子。”霍金(S.Hawking)是一个将量子力学应用到黑洞理论中的始作俑者。霍金在  相似文献   

17.
近日,自称是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及梦想家的斯蒂芬·霍金给热衷探索外星生命的科学家大泼冷水,还把外星人造访地球,形象地比喻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土著"的地球人将处境不妙。  相似文献   

18.
牛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2004年7月21日当众认输,推翻他1975年赖以成名的黑洞理论,承认黑洞并非可怕的物质“终结者”,由崩溃的星球形成的黑洞其实不会吞噬和消灭一切物质,而会保留被吞噬物体的细微痕迹,最后以残破的形式“吐”出来。霍金逢“赌”必输1997年,霍金同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尔打赌时坚持自己的“黑洞悖论”,黑洞会摧毁它们吞噬的一切信息,后者则认为黑洞不可能使其内部物质的信息丧失,赌注则是一本《棒球百科全书》。霍金于2004年7月21日当众表示输掉了这场科学史上著名的赌赛,并送给普雷斯基尔一套棒球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9.
在科普领域,说到《××简史》,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一定是霍金的那本著名的《时间简史》。然而,霍金的那本《时间简史》虽然名声巨大,但同时却又以令人难懂而闻名。因此,笔者曾为其中译本拟出了“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的广告语,并颇有流传。其实,之所以说懂与不懂都是收获,那是在让人们多阅读科普作品,并因而增加哪怕些许的对科学的感觉或对科学有所体悟的意义上。阅读一部科普作品,倘若能够多懂一些,显然要比少懂更有收获。就此来说,接力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由美国作家布莱尔所著的《万物简史》的中译本,就是在让更多的读者以更为通俗…  相似文献   

20.
谢懿 《世界科学》2011,(4):44-45
长途太空旅行甚至殖民太空的梦想,都忽视了人类本质上的地球生物性。在2007年第一次失重体验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说,他希望他的零重力飞行会激起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兴趣。他认为,与日俱增的自我毁灭风险将最终迫使人类殖民太空。霍金当时提出,我们必须在200年内完成这一举措,否则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毫无疑问他受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