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文学上也处于十七年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路遥童年时期的过继和贫苦生活的经历,对路遥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文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缺失性体验这一心理学原理出发,探求路遥缺失性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可以解释路遥小说中的一些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2.
《创业史》:复杂、深厚的文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业史》是代表“十七年”文学实绩的一部作品,是“十七年”社会生活的一种标本和“十七年”文学创作的一种范式。同时,《创业史》作为复合状态的文学文本,蕴含着超越体材内容、超越特定时代的文学精神,其内涵的广博深厚和写作上的成熟表现显示了柳青的大家气魂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中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董之林在以《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为代表的学术论著中,撬动了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凝固了的结构和定论。董之林通过对周立波、赵树理、李辈、路翎、王蒙、邓友梅等作家在“十七年”中的创作所作的透视性解读,真实地呈现了“十七年”创作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董之林在研究“十七年文学”时,把文学现象放在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她敏锐地注意到了1940年代到1950年代文学环境的转换,注意到了“十七年文学”中农村日常生活的突变和乡村生活经验的更新,并且她对“史诗”的含义进行了有益的辨析。  相似文献   

4.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紧随着开创期的故事形态的发展,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为构思中心的所谓性格型小说,至六十年代前后开始引人注目.这一创作脉系是承继着五四文学的短篇结构传统,经过作家们在新时代的执著追求而渐趋成熟的.综观本时期的性格化短篇的创作,其明显的艺术审美指向体现为作家审美视角的时代特征,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展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是其主要创作动机.而围绕主要人物揭示矛盾冲突,则形成了作品情节构思的明显戏剧化特点.叙述语言在鲜明的地域色彩中显示出单一的本质功能.这其中,李准、王汶石和杜鹏程的创作可谓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古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一直演绎着“闺怨”的情绪。“五·四”反封建浪潮 ,使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开始在社会变革、改造中表现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建国后十七年时期 ,而女性意识的蒙昧与觉醒正是造成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多年狭隘创作模式和第一次大的转型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文学对政治话语的强调遮蔽了许多作家的创作主体性,不过,这种特殊的文学环境也促成本时期文学创作另一种美学风格——压力下的矛盾与抗争。以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为例,从"五四"及建国后女性神话的颠覆,爱情的隐匿叙说和文本结构的男权色彩三个方面入手,诠释主流评价话语之外的女性意识的对抗及其最终的消融。  相似文献   

9.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相似文献   

10.
由于十七年文学与时代政治的紧密关系,所以常常被评论家视为“人与自我的失落”的文学。然而,十七年时期的文本往往在“表达了什么”与“如何表达”之间又形成了叙事的裂缝。从微观叙述形态层面上来探讨《创业史》,可以发现其叙事张力在文本内部的人物关系设置、矛盾冲突的展开方式、作家对角色的定位与读者接受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呈现。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抗战文学将日军描绘为"鬼子"的形象.新时期文学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性化书写,新时期的抗战文学开始走出十七年文学"鬼化"日军的思维模式,从人的角度塑造日军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当代十七年文学的专著 ,《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深刻的历史意识 :表现在本书中 ,即是自觉地将一种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放在时代背景和历史坐标上加以审视 ,在其价值认定和审美评定上 ,紧密结合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自觉的思考 ,从而以许多创见性的成果弥补了此前的空白点 ;其次 ,鲜明的主体意识 :作者在深入历史的基础上 ,又能超越历史而立足于时代的审美制高点来建立自己的审视坐标 ,自觉地把十七年文学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进而作出富有时代前沿的独特审美判断。将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时期或一个文学单元 ,从多方面来分析其成败得失 ,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从批评价值上说是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13.
《创业史》作为十七年现实主义的典型文本,充分体现了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典型”论述.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说,它在文学信念、社会信念和政治信念完全统一的艺术观念层次上,明显地反映了文学服务于政治的时代创作特征.在美学上,其意义在于形成了时代创作的主观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真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热情地注视当代生活进程,文本中贯注着创作主体的人格精神,体现出一个与所描写的社会和生活既往相联的灵魂.同时,在用生活故事概括时代精神面貌,展示历史发展行程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消解典型环境的历史范畴的弱点:过分夸大政治和社会变革对人的思想、意识、感情和心态的决定作用,由典型环境的简化造成了理想人物的“个性”被“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从而影响了作品的高度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15.
"神话热"是在上世纪50-70年代在文艺论坛上形成高潮的世界性现象.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开始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中国文学范围内的维吾尔族文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受到"神话热"的影响.穆罕默德·巴格拉西是在维吾尔族文学中第一次开创了这种创作方式、也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的代表性作家.本文主要探讨了巴格拉西各小说当中的神话成份、神话意识,并指出了作者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形成了后现代性的审美范式。在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层面上,作者和读者的传统身份渐趋模糊,双方共同参与创作,形成主体间性式的审美交流。从接受层面来看,由于文本的不确定性,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就只能高于每一次的文本体验当中。从网络文学的自身特性来看,它也表现出游戏化、娱乐化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冉思玮 《科技信息》2012,(22):177-177
十七年文学时期中的"红色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与战争文化心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将有利于对特定时期文学形态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以河南籍作家为创作主体的河南文学创作队伍日渐形成,诗歌创作也日渐丰富成熟。"十七年"时期河南诗歌受其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多为"颂歌";新时期以来,河南诗歌在创作视野、诗体艺术上均有很大拓展,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共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作家全盘否定古诗词,视古诗词为"死文学",主张建立一种新文学--"活文学".他们倡导白话新诗,对古诗词进行了坚决的否定.但是,在"五四"后期尤其是"五四"落潮之后,"五四"新文学作家却一改"五四"时期的偏激态度,重新开始创作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肯定了古诗词.古诗词与新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新文学作家创作古诗词就成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是我国话剧舞台形态与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话剧创作中对西方写实传统的汲取,对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借鉴与反思,对舞台民族化、风格化的追求和尝试,成为这一时期观念探索的重要特征.本文以"十七年"话剧的舞台呈现为个案,考察在写实传统的影响下中国话剧舞台从"生活化"到"写意化"形态的美学嬗变,并探究其观念上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