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高温熔体回转振动黏度仪测定了Al1-xMgx(0≤x≤0.10)(质量分数)合金熔体在973~1173 K温度范围内的黏度. 在该温度区间内, Al1-xMgx(0≤x≤0.10)合金熔体的黏度与温度的关系符合 Arrhenius公式. 在研究的合金体系内, 熔体黏度随镁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合金熔体的黏度与其玻璃形成能力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La0.3Ca0.7Mn1-xWxO3体系的电荷序和自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样品La0.3Ca0.7Mn1-xWxO3(x= 0.00, 0.04, 0.08, 0.12, 0.15)的M-T曲线、M-H曲线及ESR谱的测量, 研究了Mn位W掺杂对La0.3Ca0.7MnO3体系电荷序和自旋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0.00≤x≤0.08时, 体系出现电荷有序(CO)相, 体系自旋序随着温度的降低发生顺磁(PM)-电荷有序(CO)-反铁磁(AFM)变化; 当x≥0.12时, CO相融化, 并有部分CO相残留在PM背景中, 体系自旋序主要是顺磁(PM), 在低温下出现铁磁(FM)团簇.  相似文献   

3.
La1-xTexMnO3 (x = 0.04, 0.1)的庞磁电阻效应及自旋玻璃态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出用氧族非金属元素Te替换部分镧所生成的锰氧化物新材料: La1-xTexMnO3(x = 0.04, 0.1). 研究表明该材料具有空间群R3C 结构, Te为正四价态. 电阻率-温度关系给出其存在金属-半导体转变特性, 具有庞磁电阻效应(CMR), x = 0.1成分的磁电阻变化率在4 T作用下为51%. 此外, 还观察到该材料在低温下的自旋玻璃态行为.  相似文献   

4.
锰钾矿(KxMn8-xO16): 天然活性八面体分子筛(OMS-2)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鲁安怀  高翔  秦善  王长秋 《科学通报》2003,48(6):615-618
经重新鉴定, 确认湘潭锰矿床中大量产出锰钾矿(KxMn8-xO16). 其胶体沉积成因的单斜晶系锰钾矿中MnO2含量在90%以上, K2O含量大于3%, 含水量为2.2%~3.1%, 类似于沸石含水量. 其晶胞常数a0 = 0.9974 nm, b0 = 0.2863 nm, c0 = 0.9693 nm, β= 91.47° . 由[MnO6]八面体双链构成较大的假四方孔道孔径为0.462 nm×0.466 nm, 并由K+充填在其中. 锰钾矿中大多数锰为Mn4+, 少量Mn3+替代Mn4+与孔道中K+离子数相匹配. 这不仅改变了近一个世纪对于该锰矿床氧化型矿石矿物组成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界中发现了丰富的活性八面体分子筛(OMS-2)的矿物资源.  相似文献   

5.
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以(Ni0.81Fe0.19)1-xCrx为缓冲层的Ni0.81Fe0.19薄膜, 研究结果表明:当缓冲层厚度约为4.4 nm, Cr的浓度约为36(原子百分数)时, Ni0.81Fe0.19薄膜的各向异性磁电阻(AMR)值较大, 其最大值达3.35%. 原子力显微镜(AFM)及X射线衍射(XRD)研究表明:Ni0.81Fe0.19薄膜AMR值最大时, 其表面平均晶粒尺寸最大, Ni0.81Fe0.19(111)衍射峰最强.  相似文献   

6.
张杰  陈健  吴敬波  康琳  许伟伟  吴培亨 《科学通报》2006,51(18):2100-2103
采用一种基于Bi2Sr2CaCu2O8+x单晶制备约瑟夫逊本征结的新方法——酸刻法制备本征结. 通过盐酸腐蚀的方法, 可以构造出本征结的台式结构(mesa), 同时使周围的单晶呈绝缘性. 通过选择合适的盐酸浓度, 保持了单晶表面一定的平整度, 以方便继续做顶电极. 采用四端子法测量了样品的低温电流(I)-电压(V)特性, 通过改变盐酸浓度以及浸泡时间, 可以实现对结数目的控制, 并且使mesa的厚度和单晶反应层的平均高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朱君江  杨向光  许雪莲  魏可镁 《科学通报》2005,50(24):2804-2805
用循环伏安方法研究了类钙钛石La2−xSrxMO4 (0.0≤x≤1.0; M = Cu, Ni)上CH4和CO的完全氧化反应. 发现对于同面的CO氧化反应, 催化剂活性主要与其在循环伏安曲线中表现出来的氧化还原峰面积有关, 峰面积越大, 活性越高. 而对于异面的CH4氧化反应, 催化剂活性主要与其在循环伏安曲线中表现出来的氧化还原电位差有关, 电位差越小, 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8.
激光直接溅射样品产生了系列Ge2Cn±和个别GeCn+锗/碳二元团簇离子, Ge2Cn+系列质谱峰的相对强度没有明显的强弱变化规律, 而Ge2Cn-系列具有一定的奇偶性. 采用B3LYP方法对GeCn, GeCn±, Ge2Cn和Ge2Cn±进行构型优化, 发现锗原子位于碳链一端和两端的直线构型最稳定. 电子态、绝热电离势、电子亲合势和键能变化值表明, GeCn中性分子在稳定性上存在奇弱偶强的变化规律, 而Ge2Cn存在奇强偶弱的变化规律, 两系列正负离子的奇偶性则不明显, 产生奇偶性的根本原因是价层p电子数. 理论计算与实验现象比较说明, 在Ge2Cn±的实际形成过程中动力学因素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尤立星 《科学通报》2003,48(1):15-18
在Bi2Sr2CaCu2O8+x单晶上制备了具有台式结构的本征Josephson结, 成功地观察到了本征结特有的电压-电流(I-V)特性曲线, 包括多分支结构、具有低临界电流的表面结以及准粒子分支上的亚能隙结构, 并给出了相应的物理解释. 在30 K时本征结的能隙电压为20 mV. 此外, 内禀结的Ic-T曲线和dx2-y2 波对称超导体沿c轴方向Ic-T关系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符合. 其dI/dV-V关系曲线大致呈V型, 与具有s波配对对称性超导体所呈现的U型的dI/dV-V曲线有明显不同, 体现了Bi2Sr2CaCu2O8+x具有 波配对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稀燃条件下NOx净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稀燃条件下NOx的催化净化是当前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着重分析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碳氢化合物选择性催化还原NOx反应中的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并且与分子筛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进行了比较, 描述了催化反应的机理. 针对三类催化剂的不同特点, 对当前组合型催化剂研究的现状以及NOx的吸附-还原技术进行了评述. 最后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自由基簇射脱除氮氧化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赫  高翔  骆仲泱  岑可法  裴梅香  黄震 《科学通报》2004,49(16):1682-1686
研究了电晕放电诱导自由基簇射脱除烟气中的NOx(DeNOx过程, NOx为NO和NO2的总称). 首先考察了放电特性, 发现适当调节喷嘴电极中的气体流量和电压可以产生稳定的流光电晕.实验表明, 烟气中NO浓度随电压升高而降低; NO2浓度在低电压条件下与电压值成正比, 但是当电压升高到某一阈值后随电压增长迅速降低.电压升高可提高DeNOx效率, 当电压临近击穿电压时, 效率可达70%. 文中提出了脱除NOx的机理, 认为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在NOx脱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自由基反应把NO和NO2转化为酸类物质.为验证所提出的机理,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相关反应的速率常数和自由基产率, 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化学动力学计算得到了反应器出口NO和NO2的浓度以及NOx脱除效率. NOx脱除效率的计算结果在低电压时与实验结果相近, 但在高电压时高于实验值.  相似文献   

12.
王虹  赵震  徐春明  刘坚  吕志校 《科学通报》2005,50(4):336-339
使用柠檬酸络合法合成了纳米级La1-xMxMnO3 (M = Li, Na, K, Rb; x = 0, 0.10, 0.25)钙钛矿型氧化物. 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La1-xMxMnO3 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评价了碱金属部分取代对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消除柴油机尾气中碳颗粒的氧化活性. 结果表明, 以碱金属部分取代LaMnO3中的La3+, 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能力大大提高, 取代量x = 0.25时, 碱金属K的取代效果最佳, 氧化能力最强, 碳颗粒与催化剂松散接触时, 燃烧温度范围为285~430℃, 其与碳颗粒松散接触时的催化活性可与负载贵金属Pt催化剂媲美.  相似文献   

13.
牛淑云  范洪涛  金晶  金祥林  杨忠志 《科学通报》2004,49(15):1499-1502
采用溶液热合成方法, 得到了新颖的Co(Ⅱ)配位聚合物单晶体. 它是以[Co2(C3H4N2)4(C10H2O8)]为重复单元、用均苯四甲酸根为桥而联成的一维无限链状聚合物. 该配合物单晶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 1, ( ) a = 0.9610(1) nm, b = 0.9684(1) nm, c = 0.7924(1) nm, α = 96.695(9)°, β = 102.741(6)°, γ = 116.551(5)°, V = 0.6236(2) nm3, Z = 2, R1 = 0.0342, wR2 = 0.0990. 表面光电压光谱测试结果表明, 它在300~800 nm范围内, 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光伏响应带. 另外从该化合物的变温磁化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该聚合物具有弱的反铁磁物质行为.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LiCoO2正极的电子和离子传输特性, 及其在电解液中贮存和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发现当LiCoO2正极在电解液中贮存达到9 h时, 在EIS的中频区域出现一个新的半圆, 随着贮存时间进一步延长, 该半圆不断增大. 在充放电过程中, 这一中频区域半圆随电极电位的变化发生可逆的增大和减小, 其变化规律与LixCoO2电子电导率随电极电位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因此, 这一新的EIS特征应归属于LiCoO2正极在贮存或锂离子嵌脱过程中LixCoO2电子电导率的变化. 研究结果还发现, LiCoO2正极表面SEI膜阻抗在充放电过程中可逆地增大和减小, 也可归因于充放电过程中LiCoO2正极活性材料电子电导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姚英明  宋社平  沈琪  扈晶余  林永华 《科学通报》2004,49(15):1495-1498
[(ButCp)2Er(μ-Cl)]2(ButCp = 叔丁基环戊二烯基)与叔丁基锂(ButLi)在四氢呋喃(THF)中按1︰1的摩尔比于−78℃反应, 分离得到了经β-氢消除反应形成的三核四氢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Li(THF)4][{(ButCp)2Er(μ-H)}33-H)] (1). 晶体结构测定表明配合物1具有离子对结构, 阴离子部分由3个(ButCp)2Er单元组成, 呈三角形排列, 三角形的三边通过3个氢桥连接起来. 另外有一个氢位于三角形内, 以μ3-H方式和3个Er3+离子配位, 每个Er3+离子的配位数为9.  相似文献   

16.
大比表面积锶掺杂钴酸镧高效纳米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和柠檬酸络合-水热合成联用法制备了La1−xSrxCoO3−δ(x =0,0.4)纳米粒子催化剂, 应用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HRSEM)、元素分析(EDX)、X光电子能谱(XPS)、程序升温脱附(O2-TPD)、程序升温还原(H2-TPR)以及比表面积和氧化态测定等技术表征了这些催化剂的物化性质, 考查了其对乙酸乙酯氧化反应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所得催化剂均为单相菱方钙钛矿结构, 比表面积16~26 m2/g, 柠檬酸络合-水热合成联用法所得催化剂为较均匀的短棒状纳米粒子. Sr的掺杂增加了Co3+和氧空位含量, 提高了低温活化吸附氧分子的能力, 促进了晶格氧的活动度, 以及改善了氧化还原性能. 催化活性以柠檬酸络合-水热合成联用法所得La0.6Sr0.4CoO2.78最佳, 且无副产物形成.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 我们认为催化活性除了与比表面积有关外, 还与其结构缺陷(氧空位)浓度和氧化还原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7.
2Cu3O7-δ(YBCO)微桥中准粒子注入进行了讨论, 利用几种注入模型, 演示了准粒子注入效应、电流叠加效应和热效应, 得到了准粒子注入下的电流增益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对YBCO的超导微桥的临界电流实现了压缩, 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注入模型.  相似文献   

18.
非化学计量M型钡铁氧体纳米带的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俞  张清杰  唐新峰  程海斌 《科学通报》2005,50(13):1412-1416
研究了化学计量比M型钡铁氧体的共沉淀前驱体Fe(OH)3和BaCO3纳米粒子在放电等离子作用下超快速结晶成M型钡铁氧体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放电等离子烧结可实现M型钡铁氧体的超快速结晶, 可完全避免α-Fe2O3中间相结晶, 且可大幅度降低M型钡铁氧体的结晶温度. 在800℃下放电等离子烧结10 min后的样品由主晶相为M型钡铁氧体和少量BaFe0.24Fe0.76O2.88组成的复相铁氧体; 发现烧结样品孔隙内的M型钡铁氧体具有宽约100~300 nm、长达微米量级的纳米带显微结构, 是化学组成为BaFe12+xO19+1.5x (-4.77 ≤ x ≤ 6.50) 的非化学计量M型铁氧体纳米带, 表现出完全随机的富铁畴和富钡畴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一个新的水稻卷叶突变体rl9(t)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水稻中调控形态发育的基因进行发掘和研究是进行水稻株型改良和植物生长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 本研究在粳稻中花11中鉴别了一个新的卷叶突变体, 并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结果表明, 该卷叶突变体是由一隐性单位点(rl9(t))控制, 利用SSR标记已经把Rl9(t)定位在水稻第9染色体上. 利用已经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 在Rl9(t)附近区域发展了30个新的STS标记, 对Rl9(t)进行了精细定位. 以此为基础, 构建了覆盖Rl9(t)区域的PAC重叠群, 并把目标基因定位在一个约42 kb 的区段上, 为最终克隆目标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忠权  张沁 《科学通报》2004,49(1):53-56
用直流(d.c)反应磁控溅射沉积技术、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TEM)微结构分析方法, 研究了氮化钛薄膜表面层固态结构随凝聚增原子能量的变化情况. 发现沿(111)和(002)晶面方向择优生长的TiNx层的点阵参数(a0)与衍射峰半高宽(FWHM)的变化和载能束引起薄膜微观相成分、晶面内压应力、晶粒尺寸和结构缺陷密度紧密相关. 在新的理论框架下, 分别计算了氮化钛薄膜表面上每个凝聚原子的有效迁移, 薄膜表面达到最小能量状态时每个凝聚原子应该获得的平均能. 实验观察的结果在理论分析中得到了定量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