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全息摄影的奥秘
全息,顾名思义指自然界的人或物的散射或发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成像技术,普通摄影只能记录光某个方向的强度(或振幅)信息,而全息摄影利用了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相似文献
2.
科幻小说之父法国文艺大师儒略·凡尔纳所著科幻小说《流星追逐记》中,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有个科学家发明了一架神奇的机器,它从地球附近的太空中抓获了一颗"流星"(实际上是小行星),因它是纯金构成的,所以运到地球后,这重186.7吨的黄金、高达680亿亿元的巨额财富,引起了轩然大波,因利益的驱使,人们撕下了平日里道貌岸然的伪装,弄得朋友反目、夫妻成 相似文献
3.
4.
5.
6.
正今年是《2001:太空漫游》(2001:Space Odyssey,1968)上映50周年。这部影片给我们的最大教益之一,就是让我们认识到:"影评"这种东西,至少到现在为止,还完全没有客观标准。《2001:太空漫游》如今已被尊奉为"无上经典",被公认为科幻影片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影片所展示的想象力被认为极度超前,直到今天仍然毫不过时;然而影片上映之初,却是恶评如潮。《纽约客》上的影评竟认为它"极度缺乏想象力",《自然》杂志(Nature)上发表的影评在今天看来也只能沦为笑柄——影评认为故事"进入人类阶段就走向了失败",情节"含糊其辞、轻描淡写",甚至嘲讽它"好在两小时 相似文献
7.
判官换头 在我国清朝大作家蒲松龄的不朽名著<聊斋志异>里,有一篇名为<陆判>的故事,讲的是一位与阴曹地府阎王手下的陆判官成为挚友的秀才.有一次,这位秀才与陆判灯下对酌,无意中谈起他的妻子,肌肤白皙,体态婀娜,性格温柔,持家勤俭,唯其面容丑陋,难以见人. 相似文献
8.
<正>早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就设想过大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能源。然而,直到21世纪的今天,工程师们才有底气说蕴藏在海洋里的热量可为世人提供电力。以下介绍的是"海底两万里格"是如何变成现实世界的"海底两万兆瓦"。如果说,有哪种能源配得上"蒸汽朋克"称谓的话,那就非海水温差发电(OTEC)莫属了。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幻小说吗?没错。早在1870年,儒勒· 相似文献
9.
确实在一系列刊物如《辽阔》、《乌克兰》杂志和其它杂志中,都讲述了所提出的这个新概念。作者认为,任何一种生命体从人的细胞到机体中都含有物质第四态即一定数量的生物等离子。它形成于土壤微生物中,是由于带基本粒子的宇宙线的作用。按他的看法,微生物是由某种“X原 相似文献
10.
11.
<正>"工业4.0"战略在德国如何形成、有什么样的基本内容,为此我们约请了就读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博士生陈志文为我们进行了介绍。——编者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未来智能工厂能够自行运转,零件与机器可以相互交流,这令跨行业合作成为必须。她建议,信息及通信业、机械制造业等相关行业需要相互保持"好奇心",加强合作,不要只把目光局限在自己的领域。从概念到战略德国"工业4.0"从倡议到形成国家战略,其发展过程可以简单描述如下:2011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致辞中,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和执行总裁Wolfgang Wahlster教授首次提出"工业4.0"这一词,旨在通过互联网的推动,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雏形; 相似文献
12.
1991年,一个叫饭岛澄男的日本科学家在分析煤烟样本时发现了一种针状的管形碳单质,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卷起的管子,平均直径只有1.2Nm,大小等同于一个DNA分子。出乎意料的,这种微小的东西很快成了材料科学家眼中的超级明星,他们发现,在诸多材料中,这种物质竟鹤立鸡群般的优秀:轻便、坚硬、散热、导电性能无与伦比。这样的材料在人类的未来生活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人们不禁自问,并对它寄予无限的希望,他们把这种管状的碳单质称为碳纳米管。 相似文献
13.
1991年,一个叫饭岛澄男的日本科学家在分析煤烟样本时发现了一种针状的管形碳单质,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卷起的管子,平均直径只有1.2 Nm,大小等同于一个DNA分子.出乎意料的,这种微小的东西很快成了材料科学家眼中的超级明星,他们发现,在诸多材料中,这种物质竞鹤立鸡群般的优秀:轻便、坚硬、散热、导电性能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14.
你相信思想的力量吗?如果说白日飞升、搬运功等对您来说显得太离谱,气功治病又难以琢磨,那么,基于科学理论的生物反馈大概会使您的思想向前迈上一步,别忘了我们人类其实一直只在使用自己大脑的很小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你相信思想的力量吗?如果说白日飞升、搬运功等对您来说显得太离谱,气功治病又难以琢磨,那么,基于科学理论的生物反馈大概会使您的思想向前迈上一步,别忘了我们人类其实一直只在使用自己大脑的很小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黑洞的形成、碰撞、蒸发正在用来验证爱因斯坦理论的结果,并用来孕育新物理学.这些研咒已在理论家的脑海和计算机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芝加哥,当人们谈论黑洞时,人人都知道有个钱德拉(Chandra)的故事。这位来自一座嘈杂小乡村的钱德拉,在1966年驱使基普桑(KipThorne)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并很快地在那里完成了他的大学学业。此后,桑在加州理工学院成为了一名广义相对论专家。桑在芝加哥停留的目的是为了见到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Chandrasekhar)─—人们通常称他为钱德拉─—钱德拉塞卡在1995年去世,享年84岁。桑拜访…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