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黏土矿物的结构、成岩过程中脱水转化条件以及脱水转化阶段等几个方面讨论了不同转化类型的黏土矿物在石油初次运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黏土矿物都对油气的初次运移起作用,不同的黏土矿物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也不同,其中蒙皂石的脱水、转化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最为显著;黏土矿物的脱水转化是在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就决定了黏土矿物脱水转化的不确定性.只有那些与油气的生成阶段相匹配的转化才会对油气的初次运移产生作用,而早于或晚于油气生成阶段的转化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甚微或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与淡水溶液不同,高浓卤水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本文在系统分析卤水运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高浓卤水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及其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裂缝介质石油运移实验所采集图像的特点 ,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建立了一套石油运移实验图像处理方法 ,改善了图像的质量 ,正确地实现了图像的两值化。利用两值化图像分析了油在运移模型中的分布规律及模型中油的运移规律 ,为油气运移实验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5.
从黏土矿物的结构、成岩过程中脱水转化条件以及脱水转化阶段等几个方面讨论了不同转化类型的黏土矿物在石油初次运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黏土矿物都对油气的初次运移起作用,不同的黏土矿物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也不同,其中蒙皂石的脱水、转化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最为显著;黏土矿物的脱水转化是在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就决定了黏土矿物脱水转化的不确定性.只有那些与油气的生成阶段相匹配的转化才会对油气的初次运移产生作用,而早于或晚于油气生成阶段的转化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甚微或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某石油烃污染场地包气带介质及含水介质总石油烃(TPH)的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采集了119 个场地包气带及含水介质样品进行TPH 含量测试。针对测试结果应用累积频率法,通过求解样品TPH 含量累积概率散点线性回归直线的交叉点,识别了场地总石油烃背景阈值,解决了由于累积概率曲线绘制因人而异造成的背景阈值识别不够准确问题,再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场地包气带介质及含水介质石油烃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包气带介质及含水介质的TPH 背景阈值为36.7 mg·kg-1。场地南部(污染源处)包气带介质垂向上石油烃污染程度逐渐变轻,含水介质为先变重逐渐稳定后变轻,随后稳定在中等污染水平上;场地中部包气带介质污染特征与南部相似,含水介质则仅在浅部受到石油烃的污染;场地北部的包气带介质及含水介质均处于石油烃的未污染或污染水平较低状态。包气带介质的石油烃污染程度重于含水介质。 相似文献
7.
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与生长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优选的微生物驱油菌种N80,模拟油藏条件在人造多孔介质(岩心)上进行的微生物运移、生长和提高采收率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在岩石表面有较强的吸附性,吸附平衡所需菌液量为2.2PV;并可在多孔介质中运移和生长代谢,岩心出口产出液中菌浓度与注入原菌液相近,产出液pH值下降1.8,表面张力下降31.2%;较水驱提高石油采收率6.6%.说明该菌种适宜作驱油菌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不同粘土矿物性质及颗粒大小对其运移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化学物质对粘土膨胀性的影响及其机理,得出阳离子半径越大所产生的电场场强越大,对稳定蒙脱土有利,阳离子半径小、电荷多,对稳定高岭土有利,空间几何作用对粘土矿物稳定也有一定的影响。小颗粒粘土比大颗粒粘土所造成的堵塞严重,粘土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提高注水的波及系数。 相似文献
9.
化学添加剂在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煜民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9,(Z1)
为了探求采用生物泥浆法,缩短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时间的途径,研究了H2O2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对微生物治理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H2O2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促进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提高除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海面临的石油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志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3):269-272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和海上运输量的逐年递增,我国的近海石油污染日益加剧.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近海石油污染加剧的背景和原因、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海洋石油污染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石油污染物在浅层孔隙介质中的吸附与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天津浅层孔隙含水介质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特征和油类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运动规律,利用宝坻和大港地区两个钻孔岩芯配制7个土样,以柴油类比石油,进行了室内静态吸附实验与动态淋滤实验,结果表明:(1)该地区浅部不同岩性地层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模式符合线性等温吸附模式,(2)石油类污染物在淡水区含水层中迁移10m需要700d,在咸水区含水层中迁移10m。需要500d,个别地点石油的超标不会造成大面积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东北某石油采区由于输油管道锈蚀而发生石油泄漏,对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含水介质的吸附作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该地下水石油类污染场地水化学测试结果,结合其典型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以最大吸附量、吸附速率、吸附动力学常数等为定量指标,分析该地区的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吸附动力学规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量与含水层介质的比表面积成正比,吸附作用主要为物理吸附作用;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类污染质的等温吸附规律为非线性等温吸附;由Langmuir 模型结果可知,含水层介质对石油烃的吸附量及吸附速率由大到小顺序为粉土、粉砂、细砂.实验结果为研究石油类污染质在含水层的迁移转化规律及修复技术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生物炭为代表的人工碳材料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控制和修复,而其中产生的纳米级颗粒可能会迁移或携带污染物共迁移进入地下水环境而加剧污染风险.通过室内一维砂柱实验,研究离子强度(ionic strength,IS)、pH、流速和共存有机污染物(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对生物炭纳米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 相似文献
14.
15.
从东北某油区石油污染的地下水中分离、 纯化出苯降解优势菌B6, 研究其降解效率和代谢特征. 结果表明: 当模拟石油污染地下水中苯的质量浓度
为394.36 mg/L时, 3 d后的降解率为82.82%; 相关酶活及代谢产物在双加氧酶的作用下, B6菌降解苯的途径为儿茶酚正位裂解; B6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色氨酸酶、 脂肪酶、 淀粉酶、 明胶酶、 乳糖酶和氧化酶等, 葡萄糖、 乳糖、 蛋白质、 色氨酸、 脂肪、 淀粉、 明胶、 多肽、 纤维素、 含硫有机物和细胞色素C等为其营养物质, 以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为电子受体; B6菌为革兰氏阳性红平红球菌. 相似文献
为394.36 mg/L时, 3 d后的降解率为82.82%; 相关酶活及代谢产物在双加氧酶的作用下, B6菌降解苯的途径为儿茶酚正位裂解; B6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色氨酸酶、 脂肪酶、 淀粉酶、 明胶酶、 乳糖酶和氧化酶等, 葡萄糖、 乳糖、 蛋白质、 色氨酸、 脂肪、 淀粉、 明胶、 多肽、 纤维素、 含硫有机物和细胞色素C等为其营养物质, 以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为电子受体; B6菌为革兰氏阳性红平红球菌. 相似文献
16.
评述了近年来应用分形几何学方法研究油田砂岩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其对水驱油采收率的影响,并指出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在油田注采过程中 ,经常由于忽略注采速度的影响而导致地层发生微粒运移 ,从而堵塞地层孔隙 ,使油气井产量急剧降低 .尤其对于低渗油层 ,地层伤害程度更大 .在岩心速敏实验基础上 ,应用渗流力学和采油工艺等基本原理 ,将室内临界流速与油田开发相结合 ,建立了微粒运移堵塞预测数学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对大庆龙虎泡油田几口油井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 :金 1 91、金393井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粒运移损害 ,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从而证实该技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南方某市北部化工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模拟软件(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 GMS)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三维溶质运移数值模型,模拟期设定为2020年1月—2029年12月,并对园区污染源污染物持续泄漏1 h、12 h和24 h后,铊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过程进行模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Tl污染晕质量浓度为0.004~0.024 mg/L;污染晕核心区由污染源向东平移且呈扩张趋势,等值线质量浓度为0.012~0.016 mg/L,外圈区域整体向核心区收缩,等值线浓度为0.008~0.012 mg/L;污染晕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363、1 085、2 753 m。超标范围为0.07~1.04 km2,500 d和3 500 d后相对于最初50 d污染晕最大迁移距离分别延伸了66.5%和86.8%,污染晕核心区整体呈扩张趋势,外圈区域向核心区收缩。污染物持续泄漏1 h、12 h后和24 h后随模拟时间延长呈线性上升趋势,最高值分别为0.02、0.005、0.003 5 mg/L。 相似文献
19.
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在污染场地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环境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地球物理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环境地球物理学.环境地球物理学是利用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物质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已被我国乃至全世界用于解决污染场地调查、环境污染的监测、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环境治理措施的效果检查等方面.本文结合两个工程实例,论述了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在污染场地调查中的重要作用,介绍该方法在圈定城市污染沉积物和绘制污染场地污染羽流的中应用效果及其发展趋势.实践证明,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是污染场地调查中的新型学科.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凝析气系统在多孔介质中发生反凝析过程的特征,并与未填充多孔介质相态室中的反凝析过程相比较,发现在这两种不同相变环境所发生的反凝析过程是有区别的。前者由于多孔介质巨大比面的液化核心作用,和孔道、狭缝的毛管凝析作用而使反凝析过程提前发生,并加速反凝析过程。因此,利用相态图版时应考虑地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