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几种发酵菌剂在餐厨垃圾发酵过程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餐厨垃圾制成有机肥料的发酵技术,向餐厨垃圾中分别添加发育复合菌群(EM菌剂)、酵素菌和有机废弃物发酵菌曲,通过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比较不同发酵菌在餐厨垃圾发酵过程中的效果.结果表明,添加EM菌的餐厨垃圾发酵速度较快,其臭味在发酵第3天即消失,变成酸味,垃圾表面长出大量菌丝和菌斑;其电导率p在发酵第2天较高,之后逐渐降低;pH值一直处在酸性范围;水的质量分数则一直稳定在83%左右.添加酵素菌和有机废弃物发酵菌曲的餐厨垃圾分别在发酵第5天和第6天才逐渐长出菌斑,且一直有臭味,颜色逐渐变为灰色,最后出现虫蛆;前者的P在发酵过程中一直低于对照,后者在发酵第4~7天一直高于对照;两者的pH值一直处在中性偏碱范围.EM菌更适用于餐厨垃圾的发酵.可为餐厨垃圾的发酵技术和资源化处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餐厨垃圾中有机物含量高,利用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制备氢气后残留物中含有丰富的低级脂肪酸、醇类等。从接种产甲烷菌和pH调节角度,利用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制备氢气后的残留物研究连续沼气发酵,提高餐厨垃圾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在接种产甲烷菌和调节发酵体系pH7的条件下,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制备氢气后的残留物能够连续沼气发酵。接种以新鲜沼渣为产甲烷菌来源的沼气发酵比以厌氧活性污泥为产甲烷菌种来源的沼气发酵产气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泉州市区每天有1500~1600吨的垃圾,餐厨垃圾约占10%。在源头上控制餐厨垃圾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文通过对餐厨垃圾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家庭厨余垃圾中的鲜垃圾制作环保酵素的方法,为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实现餐厨垃圾减量化处置与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餐厨垃圾产量大、含水率高且极易腐烂变质,收集、处理困难,利用率低。如何环保、高效、经济地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成为关注的焦点。乳酸(LA)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等领域。在微生物发酵产乳酸机理及餐厨垃圾发酵制备乳酸工艺发展的基础上,综述了菌种、碳源和氮源、pH值等重要因素对餐厨垃圾发酵产乳酸的影响,并分析了发酵液中乳酸分离提纯技术的发展现状,展望了今后餐厨垃圾发酵产乳酸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5.
餐厨垃圾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占很大比重,利用微生物技术对餐厨垃圾进行处理并产生能源物质是当前处理餐厨垃圾的主要趋势。研究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处理餐厨垃圾产生沼气。实验确定了利用新鲜牛粪和活性污泥做种源处理餐厨垃圾;初步确定了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参数:严格厌氧,发酵温度37℃,餐厨垃圾固形物含量不高于25%,接种量占发酵原料的25%~33%均可,发酵pH维持在7左右,发酵周期为15天,存在两个产气高峰,分别存在于接种后的第4~6天,9~11天。  相似文献   

6.
餐厨垃圾含水量高且极易腐烂.在大中型城市,每天会产生大量的餐厨垃圾,这些餐厨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寻求简单、环保、有效的餐厨垃圾处理途径正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乳酸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广泛运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因此,进行了餐厨垃圾生产乳酸的研究.结果在纤维素酶、α-淀粉酶和蛋白酶作用下,通过正交实验法得到实验最佳条件为pH为5,固液比为1∶5,温度为47℃.并进行了驯化菌种乳酸发酵餐厨垃圾生产乳酸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餐厨垃圾中有机物含量高,以沼渣为产氢菌种来源,利用餐厨垃圾为原料研究厌氧发酵制备氢气,研究通过热处理沼渣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结果表明,餐厨垃圾是理想的厌氧发酵产氢底物,热处理能够有效的抑制耗氢微生物的活性,提高产氢气浓度。未加热处理发酵产气量大,氢气最大浓度为29%;100℃加热处理15 min发酵产氢气最大浓度为38%,产气量大;100℃加热处理30 min发酵产氢气最大浓度为35%,产气量下降。以餐厨垃圾为发酵底物微生物产氢发酵的最佳p H值为5.0~6.0。  相似文献   

8.
针对生产实践中,餐厨垃圾快速生物干化存在辅料供应量不足、处理周期较长等问题,基于外源辅助加热的生物干化系统,通过连续运行10 d,分析不同比例(0%、5%、10%、15%、20%、25%、30%和35%,分别记为T0-25、T5-20、T10-15、T15-10、T20-5、T25-0、T30-0、T35-0)回料替代辅料的餐厨垃圾生物干化效率及能耗.结果 表明:不同比例回料替代辅料均可以促进餐厨垃圾堆体升温,达到物料快速生物干化;在生物干化过程中,30%和35%回料替代辅料的餐厨垃圾生物干化处理脱水效果最好,第4 d的含水率较无回料添加的对照组分别低19.09%、18.21%.但随着回料添加量的增加,单位质量餐厨垃圾水分去除能耗整体呈现升高趋势,添加10%回料(T10-15)替代辅料的生物干化处理组单位质量干化所需能耗最低(1.34 kW·h),与无回料添加(T0-25)的对照组(1.26 kW·h)能耗最为接近.因此,在餐厨垃圾快速干化处理实践中,若锯末等辅料供应量不足,可以考虑采用添加10%回料代替辅料对餐厨垃圾进行生物干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经济高效地利用餐厨垃圾发酵产微生物油脂,采用杯罐实验对餐厨垃圾原液进行热预处理、酸碱预处理和氧条件预处理,以探求酿酒酵母菌S.cerevisiae发酵产微生物油脂的最佳预处理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餐厨垃圾原液热预处理的最佳温度为60℃,60℃温度下预处理2h后,餐厨垃圾水解液中的还原糖百分数和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最大,分别为3.780 4%和0.539 mg/mL;pH值为[2,11]的酸碱预处理中,pH值为8时效果最佳,此条件下还原糖百分数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3.210 4%和0.889mg/mL;相对于好氧条件,餐厨垃圾原液在兼氧条件下处理24h还原糖百分数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均较大,其值分别为3.221%和0.56mg/mL。在试验获得的最佳预处理条件下,采用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2.516作为供试菌株,以预处理后的餐厨垃圾水解液加入量90%(V/V)、搅拌速率150r/min、通气量2.5L/min、发酵周期7d为基础发酵条件,进行1L发酵罐发酵,获得油脂产率为26.86%。  相似文献   

10.
餐厨垃圾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厌氧发酵处理技术被广泛研究与应用.总结我国现运行餐厨垃圾处理工程中的厌氧发酵工艺,分析餐厨垃圾厌氧发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文献报道和工程应用,针对发酵系统酸化、产气效率低等问题,对厌氧反应器的选型,以及共消化基质、接种物、pH值、盐度、添加外源物等工艺条件及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本综述为餐厨垃圾处理试验研究、项目工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为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果粮醋的醋酸发酵工艺, 用实验证明双醋酸菌的醋酸发酵优于一次加入发酵法和补水发酵法; 液态发酵法果粮醋优于固态发酵果粮醋。  相似文献   

12.
以青海贵德特产的软梨为原料,利用糖化低温发酵生成酒精度5%—8%的果酒后,再经重复发酵制成软梨果醋.通过在软梨汁中添加果胶酶,淀粉酶和糖化酶进行酶解处理,解决了软梨汁中果胶不利于发酵和原料利用率低的问题,添加适量增香酵母和乳酸菌进行发酵,增加了软梨果醋中酯类和不挥发酸的含量,使制得的软梨果醋风味纯正,并具有特有的软梨香、脂香和水果香.  相似文献   

13.
通风量对餐厨垃圾好氧堆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探讨通风量对餐厨垃圾好氧堆肥的影响,分别以1,2,4,6,8 L/min的强制通风量鼓风供氧,对堆肥过程中的温度、含水率、pH值以及水溶性氨氮、凯氏氮、COD、C/N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通风量对堆料温度和含水率的影响比较明显;通过对各参数的对比分析,得到了较适宜的通风量:堆肥初期,以2 L/min进行通风,进入高温阶段后,以4 L/min进行通风.  相似文献   

14.
餐厨垃圾好氧堆肥过程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餐厨垃圾好氧堆肥机理,促进好氧堆肥技术在我国餐厨垃圾处理领域的应用和推广,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对餐厨垃圾堆体温度、pH值、可溶性碳氮比、含水率和有机质等好氧堆肥过程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堆制过程中,餐厨垃圾堆体温度先升后降,升温阶段较短,高温期维持了6 d,基本可以满足灭菌要求;堆体pH值产生一定波动,但总体仍保持在4.5~8.0;堆肥初期,堆体碳氮比相对较高,随着生物反应的加快,碳源消耗较快,碳氮比开始正常下降.另外,堆体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和控制对于堆肥效果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西府海棠果和玫瑰香葡萄为原料,通过调配海棠果与葡萄比例、酵母添加量、酵母酶解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确定海棠葡萄复合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葡萄比例20%、酵母添加量0.2%、酵母酶解时间3 d为最佳发酵工艺。实验所获海棠葡萄复合果酒透明澄清、酒体丰满、口味清爽、酸甜清新、风格独特,具有西府海棠和玫瑰香葡萄两种水果特有的果香酒香味。  相似文献   

16.
以马铃薯淀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为原料,加入米糠降低含水量至72%,再添加普钙、乳酸菌等制成发酵基料,以尿素添加量为试验因素设置不同N素水平5个处理进行厌氧发酵,发酵产物测定粗蛋白、真蛋白质、尿素残余量、酸度、乳酸含量等指标,确定了添加尿素对薯渣发酵产物品质有显著影响,以2.0%~2.5%的尿素添加量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不同孵化时期蛋壳气孔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孵化时期及蛋壳不同部位气孔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室端蛋壳气孔数目显著高于小端气孔数目(p<0.05),中死蛋壳气孔数目明显低于正常发育蛋(p<0.01),但这些蛋壳的厚度却无明显差异。试验表明,壳气孔对胚胎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西瓜和玫瑰茄为主要原料,酿制玫瑰茄西瓜复合果酒。以酒精度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研究发酵时间、玫瑰茄提取液浓度、酵母添加量和白砂糖添加量对果酒品质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确定复合果酒的最佳配方和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玫瑰茄西瓜复合果酒品质的主要因素是酵母添加量,其次是白砂糖添加量和玫瑰茄提取液浓度,而发酵时间的影响最小。最佳配方和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77 h、玫瑰茄浸提液浓度为3%、酵母添加量为0.04%、白砂糖添加量为44%(均以西瓜汁重量计)。经单宁、果胶澄清处理后的复合果酒,色泽为淡黄色,酒体澄清透明,微酸爽口自然,酒精度为8.33%Vol。  相似文献   

19.
垃圾焚烧发电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PLC技术原来主要用于顺序控制方面,随着微电子、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PLC已具备了中小型DCS系统所具有的功能,而造价大大降低,本文主要介绍了西门子公司S7-400系列PLC在南海垃圾电厂脉冲抛式炉排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典型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咖啡主产于云南,云南咖啡在花果风味及甜香风味方面有所欠缺,发酵是影响咖啡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酿酒酵母在低温厌氧条件下发酵咖啡鲜果,添加香草、肉桂、热带水果、蜂蜜等原料为基底共同发酵,最终对发酵咖啡豆进行理化、香气成分分析及主观评价,探究发酵对咖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香草、肉桂、苹果、甜橙、香蕉、蜂蜜发酵的咖啡与无添加的对照组咖啡相比,灰分和脂肪含量无差异(P>0.05),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底物的添加对最终咖啡豆中多糖、还原糖、总蛋白质、多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对发酵咖啡生豆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定性出36种化合物,9种酯、6种酮、8种醛、6种醇、5种烯萜、1种呋喃、1种酸类,其中酮、醛、醇、酯类共占挥发性成分的60%以上。结合感观评价结果,香草、肉桂、热带水果与咖啡发酵可赋予咖啡水果香气,提升咖啡花果香特质,其中香料组、甜橙组达精品咖啡标准,香蕉组香气较为突出,蜂蜜组在香气方面未有突出特点,且酸度过高对甜度提升不足。研究为进一步改善云南咖啡花果甜香特质,提升咖啡风味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