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赤水大瀑布     
正赤水大瀑布(又名十丈洞瀑布)位于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镇境内,距赤水城区39公里,瀑布高76.2米、宽80米,它是在垂直的节理裂隙以及河水朔源侵蚀的共同作用下,由河床岩石崩塌形成凌空面,河水由凌空面跌落而形成的瀑布。景区内林茂峰秀,丹崖艳丽,山峦四季长青,是一处观瀑揽胜、怀古寻幽、避暑休闲的极佳胜景。著名丹霞地质学家黄进教授在1990年10月13日第一次到赤水考察丹霞地貌时,就称其为"中国丹霞第一瀑"。  相似文献   

2.
贵州丹霞地貌藓类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熊源新 《贵州科学》2001,19(4):54-64
根据采自中国黔北赤水、习水丹霞地貌地区的530号藓类植物标本的整理、鉴定,得到该区藓灯植物31科、68属、126种、3亚种和2变种。文内讨论了该区藓类植物的种类组成、区系成份。认为黔北赤水、习水丹霞地貌地区的藓类植物在优势科、属的组成上均和贵州多数地区基本相同。在区系组成成分上以泛北极成份为主要地理成份,占总成份的44.27%。古热带及其共有成份也是本区区系成份中重要的外域成份,占成份的35.11%。在探讨了该区藓类植物和贵州多数地区藓类植物的分异后认为:藓类植物的区系分布,和影响空气情况的因素有关,与影响土质条件的因素关系并不密切,所以,藓类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种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可能有着明显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遗产监测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应对反应性监测和持续稳定对遗产地进行监管,对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监测体系进行系统性构建研究。构建的监测体系包含6大监测要素,31个监测模块,100多个监测指标,涵盖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多方面;构建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环境监测与信息保护管理平台,以期更好地实现对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及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自然遗产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通过直观、便捷、智能、互联的多元应用,实现对自然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遗产影响因素监测,促进对赤水丹霞自然遗产的监管、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在于有红层的存在,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地质构造雕刻了丹霞地貌山体的空间格局和山体形态,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对丹霞地貌的形成与发育有重要作用。提起魏文帝曹丕,你想到的是不是他的弟弟曹植呢?但同为"三曹"之一的曹丕也是三国时期杰出诗人,他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诗句中的"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为我们探究"丹霞"赋予了历史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5.
剑门关景区丹霞地貌气势恢宏,特征明显,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出露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本文通过对剑门关景区丹霞地貌的位置分析、特征分析、景观类型分析,得到丹霞地貌成景演化图,得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是景区遗迹形成的构造原因;通过对景区丹霞景观定量和定性评价分析,运用计算机软件形成丹霞景观评价表,从而得到丹霞景观分级地位,对开发与保护景观起着指引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2017,(2)
正走进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古朴艳丽的丹霞地貌和郁郁苍苍的绿色森林。有人说那是习水红色的容颜和翠绿的衣裳,有人说那是习水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勃勃的生命律动。"红配绿,丑得哭"是人们对衣着颜色搭配不恰当的一种调侃。但是,如果将红绿搭配放在自然景观的大视角下,让热烈而浪漫的红色地层  相似文献   

7.
位于兰州市安宁区与皋兰县交界地带的"天斧沙宫"丹霞地貌较长时间处于待开发状态,近期新增为"甘肃省省级地质公园",亟待加强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的研究进展;接着,介绍和报告了作者近期对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较系统和深入的实地考察及其新发现;其次,对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典型的景观特色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了类丹霞地貌的特征、赤壁长崖独特景观及干旱区丹霞地貌发育的特点。本文研究和论证了作者对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考察中的新发现——西峡景观、东峡景观、"峡中峡"西北支峡景区及对其地的命名与特征分析;同时,提出了宽体岩柱组成的柱廊状的景观长廊的独特丹霞地貌景观的命名——"赤壁长崖"丹霞景观、早中晚发育不同序列的景观区的命名——"赤井人家"等;还在定位分析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定兰州市"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区为我国省会城市中规模最大丹霞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8.
沈海滨 《大自然》2010,(6):68-71
2010年8月1日,"中国丹霞"在巴西巴西利亚市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将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及演化过程的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9.
<正>竹海一片垂银瀑,丹崖万仞映桫椤。赤水过去以美酒河闻名,现在则以生态旅游吸引游客。2008年,赤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2年4月成为国家地质公园,有大同-丙安园区与两河口-元厚园区,面积134.57平方千米。园区内丹霞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共有64个地质遗迹点,其中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地区,位于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大陆边缘活动带。中生代内陆断陷盆地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紫红色类磨拉石建造,奠定了丹霞地貌造形成景的岩石地层基础;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地壳差异性抬升,形成了南岭和武夷山脉等构造山地。紫红色砂砾岩建造在强烈的流水切割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发育了一大批极具观赏价值的丹霞地貌,构成了武夷山丹霞地貌密集带等区域性的重要旅游景观资源。从燕山期岩石地层建造到喜山期改造成景,区域构造作用始终是主导性的地球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论述国内外对森林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彩云  梅拥军 《科技信息》2010,(19):I0209-I0210
森林景观是开展森林旅游的物质基础,美学价值是森林景观的重要功能之一,其美学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森林景观区的游客数量。本文通过对国外森林景观美学研究现状,可从中了解森林景观美学的指标构建。同时,结合国内森林景观美学评价的研究,分析出国际上对景观美学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和直观评价法。在通过对我国森林景观美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我国在森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中的一些缺陷。为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和有效的经营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风景林美学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13.
农业为我国经济的基础,但由于城镇过度追求经济最大化,对生态农业景观的自然属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减少了景色森林景观的差异。因此,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基于美学视觉控制提出内蒙古地区生态农业景观设计方法,首先介绍基于美学视觉控制的设计基础内容,其次以谷歌地球采集到的影像数据作为分析目标,配准图像以得到影像特征和遥感解释标志。根据所研究内蒙古区域的特点确定其生态农业景观类型,根据指标值获取生态农业景观的格局特点,确定设计结构。通过对消极景观的视觉控制实现生态农业景观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采用SD心理分析法,使用7级评价尺度,选取15对项目因子,抽取16个典型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批提名地施秉喀斯特的美学特征及其在世界遗产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该提名地大部分景观的总体评价较好,其中幽静度、层次感、立体感三项因子得分最高,说明施秉喀斯特具备景观美学上的形态美和形象美上"幽、秀、奇"的特征,达到了美学至善至美的境界,符合评判世界遗产的美学价值标准,并体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因此,应在其美学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其自然性、时空性、科学性的特点,在保护和充分展示的基础上向多元的科普游或探险游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森林景观是自然景观中的主要成分。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是典型喀斯特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分布及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1985年、2000年和2020年3期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数据(GLC_FCS30),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数据统计及景观指数计算,探究漓江流域1985-2020年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水平,从自然环境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和人文活动(人口、经济、政策)等驱动因素探寻森林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对漓江流域森林景观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建议及科研依据。研究表明,1985-2020年,漓江流域森林景观面积由417 928.86 hm2缩减至382 268.44 hm2,森林景观减少主要受森林砍伐、建设用地扩张和果树种植的侵占影响,前期森林景观缩减的程度和范围大于后期;由于森林保育政策和流域治理措施等保护工作的开展,漓江流域森林景观在缩减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恢复,集中体现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绿化建设和漓江上游的水源林保育,森林景观不同时期发生彼此消长的地区林木采伐与更新种植较为频繁。35年间,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呈现先破碎化和异质性水平先明显增大、后缓慢减小的趋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面积减少,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面积增加,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的面积比例趋向均衡。喀斯特地区由于土层相对浅薄,相对非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占比大,落叶阔叶林占比小,长期以来森林与水体的用地转换相对非喀斯特地区更小。漓江流域森林景观面积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较低(200-600 m)、坡度较缓(10°-30°)和偏东南坡向的地区,随着与居民点距离的增大,森林景观面积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 000-1 400 m距离达到最大值,森林景观变化的面积与道路距离呈反比。本研究针对漓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提出适于当地的森林景观保育策略,为漓江流域及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景观林健康经营是森林资源多功能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森林美学理论、森林经营管理理论以及森林健康理论,提出了景观林健康经营的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景观林生态系统自身健康、景观林经营健康和景观林效能健康3个层次共27个指标,应用AHP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明确了各指标的计算方法,该研究对景观林的健康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和林格尔农牧交错区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蒙古和林格尔农牧交错区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应用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绘制了研究区景观类型图.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选取多种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分维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总体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农林牧景观镶嵌体,其西北部平原区在人类漫长的垦殖及放牧活动干扰下,表现出明显地高度的人类管理景观特征,而东南部的丘陵沟壑、低山区则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然景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历史时期北洛河流域的植被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此做了一定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曾是森林草原植被景观,吴起、志丹位于森林草原区,甘泉、富县、洛川及黄陵位于落叶阔叶林区,但洛川塬在全新世时期是典型的草原景观。  相似文献   

19.
渝西低山丘陵乡村传统民居植物景观在重庆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渝西传统民居庭院及周边常见的风水林、果园、茶园、农田和水系等植物景观进行了现场调研,并从"风水林的营造与保护、因地制宜以节约成本、最大化利用生态资源、适宜操作的生产方式"4个方面分析传统民居植物景观所折射出的生态智慧,可为乡村绿化规划及"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游彩云  梅拥军 《科技信息》2010,(21):I0380-I0380,I0415
本文通过感性工学实验,对森林景观资源进行美学构景。为森林生态旅游景观林设计及经营提供依据,从而构建理想的森林景观条件,使森林旅游更好地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给旅游行业带来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