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器的进化     
思柯 《世界科学》2014,(10):1-1
<正>来自美国化学会2014年秋季会议的一篇报道称,化学家们正在尝试构建一种可以合成任何化合物的神奇机器——"当代炼金术士"有机化合物自动合成机,悄然开启了一场化学界的机器人大赛。LHASA算法、Chematica系统、ELN格式让人印象深刻,自动合成机装上智能的化学大脑才是成功的关键。化学家们对此充满信心,化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的亲密接触或将带来新的化学革命。科学家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控制论出现以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算是一个里程碑。会议由  相似文献   

2.
<正>●防弹背心用超强纤维凯夫拉尔的发明者、研究轮胎技术的美国化学家斯戴芬妮·露易丝·廓莱克(Stephanie Louise Kwolek)因病于2014年6月18日在美国特拉华州维明顿市去世,享年90岁。杜邦公司董事长埃伦·库尔曼(Ellen Kullman)说:"对于杜邦公司科学家斯戴芬妮·廓莱克的离世,我们大家都很悲痛。她是一位富有创造性、意志坚定的化学家,一名真正的女性科学先锋。她合成  相似文献   

3.
救火     
《科学24小时》2012,(12):43
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统计学家被召到院长办公室,他们刚刚坐定就发现一个废纸篓着火了。物理学家说:"我知道怎么办,把材料温度降至可燃温度以下,火自然就灭了。"化学家不同意:"不对,必须先切断氧气的供应,缺少了反应物,火才会灭。"正当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  相似文献   

4.
<正>厨师和化学家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是在和各种化合物以及化学反应打交道。厨师们口口相传的那些"烹饪秘籍",如果从化学家的角度来分析,只不过是各种比较精妙和巧合的化学反应而已。当人们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化学反应去处理食材,就创造出了奇妙的分子美食。  相似文献   

5.
<正>难以捕获的18碳原子环或让分子级晶体管的制造更近一步。时隔许久,在大多数化学家都放弃了对纯碳环合成尝试的今天,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与牛津大学化学系的合作课题组成功合成了首个由18个碳原子组成的环形分子。他们一开始用碳原子和氧原子合成三角形的分子,然后通过控制电流来制造碳18环,其分子特性的最初研究报告显示,这个被命名为"环碳"的分子具备半导体的特点,这让与其结构类似的  相似文献   

6.
<正>"P X即对二甲苯。可燃,低毒化合物。"2014年4月5日,搜索网站百度百科词条中关于PX的解释被定格在科学的描述上。可是,如果你打开其历史版本就会发现,对PX"低毒"这一常识性科学论断的捍卫,源自近10位以清华化工系为主力的清华学生的昼夜坚守。PX词条被篡改2014年4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化工系大二学生王润佳惊讶地发现,百度百科词条中对PX的解释内容竟是"剧毒"。原来,3月30日,茂名反PX游行事件发生当天的凌晨00:09,网友@幻想书生wjc悄然将百度百科词条中PX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两个  相似文献   

7.
<正>被誉为"口服避孕药之父"的杰出化学家卡尔·杰拉西(Carl Djerassi),2015年1月30日因癌症并发症在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1岁。作为同时代最具生产力的化学家之一,杰拉西不仅是抗组胺类药剂的开发者,同时还是多家生物医药公司的创建者、小说家和剧作家。"种瓜得豆"于1951年合成出最早的口服避孕药并不是杰拉西的唯一成就,但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他最伟大的业绩,也是20世纪生物医学史上一段重要的插  相似文献   

8.
邢鸿飞 《世界科学》2016,(4):55-57,61
正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思考了很多理由来解释化学家们为何要合成分子,并权衡如若停止合成会带来的得与失。为什么化学家们要合成分子呢?明摆着(而且真实)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需要分子。这就是为什么化学合成仍然充满着活力,并将一如既往地为21世纪提供药物、材料以及商品。这些年年为大家带来福利。2015年,化学家们公开了一种全新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正>PX引起的风波、抗争、焦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一次,战火烧到了百度词条。2014年3月30日凌晨,有网友在开放性、人人可修改的百度百科平台中,将PX的毒性描述由"低毒"改成"剧毒"。几天之后,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王润佳惊讶地发现了这次别有用心的篡改,"词条保卫战"由此展开。面对多次恶意篡改,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反复进行客观更正,并在修改原因中写下了"清华化工系誓死守卫词条"的誓言。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25日,正值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描述DNA结构著名的"双螺旋"模型60周年之际,该模型不仅是现代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发现,并且以其跨学科的重要性而引人注目:它解决的问题是重大的生物学问题,但是它所凭借着解决问题的工具却是来自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专业技能。这些物理学家之一的雷蒙德·戈斯林  相似文献   

11.
正跨学科思维是电子衍射在有机化学领域发挥潜能的关键。2018年10月中旬,网上发表的两篇论文描述了一种利用电子束快速揭示原子如何排列的技术,可以在几分钟(而非几周)内推断出小有机分子的结构(如药物分子),该技术被称为三维电子衍射技术。了解原子在分子中的排列方式,对于理解物质的功能很有必要。例如,致力于新药开发的化学家会依据这种结构来了解药物作用于身体的机理以及应如何调整药物,使其更有效地与治疗目标结合,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9年2月25日去世的格伦T·西博格(Glenn T.Seaborg),不仅使人们回忆起他在科学上的许多成就,同时也会使人们想起他在政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他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巨人,是一位他所处的时代中在科学研究中乐于冒险的标志.我想可以公正地说,他是第一位核化学家,他的成就已超出了放射化学家的范畴.他以及12位学生把放射化学作为一种工具对核物理进行了基础研究,超过了他所在时期物理学家们所达到的要求.当时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发现了钚,并证明了钚在慢中子作用下是可以裂变的.他已不再是一位简单的化学家了,以生产核武器为目标而制造钚为目的的高度机密的"曼哈顿"计划已经启动,从此西博格的生活永远改变了.  相似文献   

13.
祁华 《科学之友》2001,(1):12-13
20世纪初的一天,法国化学家别涅迪克做完了实验正在打扫工作场所,不知怎的,一不留意,他把一只长颈薄玻璃烧瓶碰落到地上。然而,意外的是,烧瓶没有跌碎,只不过是瓶壁上布满了裂纹.要是你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会怎样处理呢?也许,起初你会埋怨自己:"真粗心!"然后看到烧瓶没有跌碎,侥幸地松了一口气:"还好."最后拣起烧瓶一看:"啊,那么多裂纹!"于是顺手把它扔进了垃圾箱,虽然  相似文献   

14.
<正>18世纪中期,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常爱给他的朋友们表演一种小魔术:他拿起一个"空"瓶子,先晃几下,然后敏捷地靠近一支点燃的蜡烛。只听"啪"的一声巨响,朋友们大吃一惊之时,瓶口吐出了长长的火舌,但又立即熄灭了。原来在他拿的"空"瓶子中,早就装满了两种无色气体:氢气和氧气。这种会发出巨响的混合气体,化学上称作"爆鸣气"。普利斯特里给他的朋友们表演这种小魔术,只当  相似文献   

15.
当今,多数物理学家主要关注于揭示自然之谜,而化学家却在"造物".至少迄今为止,尚无"合成天文学"或"合成物理学",可化学家们却热衷于想方设法地组合分子.在过去的100年间,化学家们多是通过形成或断裂原子间共用电子形成的强的共价键而合成分子的.用此手法,他们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数以千计的原子结合成任意的分子构型.  相似文献   

16.
正保罗·博耶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物化学家,他运用化学方法提出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功能机制,并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保罗·博耶(Paul D. Boyer)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名生物化学家,他凭借"美丽的小分子机器"这一发现而荣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这种分子机器可以帮助产生在所有活细胞中的化学能量转移。2018年6月2日,博耶  相似文献   

17.
药物设计     
对许多化学家来说,一张漂亮的分子照片远比一万个技术术语对分子的描述更有价值。因此,研究人员们正在放弃由铁丝和球制成的笨拙的分子模型,转而使用由计算机绘出的分子图象,这是不足为奇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不习惯这种味觉的人来说,尝一口中国四川麻椒可谓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经历。在几分钟之后,一种刺痛般的感觉便会出现在嘴唇和舌头上,并时常伴有烧灼或麻木感。如今,一个研究小组尝试着去描述了这种刺痛感到底是什么,同时命名了一种可能参与其中的特殊神经纤维。麻椒经常被用于某些东亚菜肴。例如,在日本,麻椒被洒在鳗鱼的顶部。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之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认知神经学家Nobuhiro Hagura表示:"那种燃烧般的嗡嗡的感觉真是相当有趣,我喜欢。"  相似文献   

19.
<正>"发完自拍会关注多少人点赞,发完语音会自己点开再听一遍,一旦自己制造了冷场就会很难过,怕没人回应不敢在群里说话,自认为存在感薄弱。"这些描述,你中了几条?以上这些现象,被作为"社交形象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此言一出,很多人纷纷留言表示中招,认为自己是"重度患者"的也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20.
<正>安托万·M·哈基姆,加拿大中风网络的首席执行官●"隐性"中风是痴呆症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将随着血管危险因素而上升,安托万·M·哈基姆(Antoine M.Hakim)说。"我没法解释清楚这种感觉,我有几个月头部不舒服,头脑一片混沌。"我的一位有高血压和肥胖症病史的38岁患者如此描述他的症状。他没有体验到任何"小中风"的症状,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会导致暂时的移动、感觉或说话障碍。除了他的高血压和肥胖症之外,他的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