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文化身份意识是作家对现实文化的一种体认,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作家以显在的文学层面展示自我文化身份意识的一种方式。以社会文化转型期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既可窥见作家对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坚守,又能获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审美性及社会性启发。  相似文献   

2.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视野下,中国翻译史书写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三组关系亟待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翻译;口传文学翻译与书面文学翻译;海外华语文学翻译与本土中华文学翻译。少数民族文学、口传文学和海外华语文学翻译的纳入,可使翻译史在容量上成重量级、在形式上呈多声部,这是突破当前翻译史书写瓶颈所在,也是作为朝向确立中华多民族翻译文学史观的一种努力和书写中国多民族翻译史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7,(3):86-87
当前,限于文化普及层面的国学热日益升温,在学术层面的海外汉学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海外汉学的翻译、介绍、研究和教学也出现了诸多成果。海外汉学研究以对海外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进行反向研究为研究对象,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现有的高校比较文学教材,大都没有将其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纳入学科体系。海外汉学包含有对中国文学、文化观察和研究的独特的学术视野、学术思想和方法论成果,在中国文学、文化的海外流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和对话的立场,将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纳入比较文学教材建设,对于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的影响,加强中国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和自我反思,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到了1949年名的"中国当代文学"阶段再也没有能够创作出与他们身份相称的作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探寻这一文学历史的"断裂"现象,说明作家社会事雾繁忙,无暇顾及文学;时代政治原则惟一,无法自由创造;文化心态失重,无谓销蚀自我.  相似文献   

6.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西方世界的提升诉求凸显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海外译介在提升我国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上的重要性。莫言先生作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获得诺奖是西方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充分肯定,同时说明莫氏作品海外译介是我国文学外译的典型的成功案例。在分析比较"熊猫丛书"和"莫氏译介"两次文学外译案例后,本文从译者选择和译介模式角度探索以新时期文学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的译者取向。  相似文献   

7.
论杜拉斯"中国情人"形象塑造中的身份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等小说中塑造了富有影响的"中国情人"形象,在这类形象中,潜藏着作家强烈的身份焦虑。身份焦虑源自于双重文化冲撞下身份缺失,杜拉斯借助"中国情人"形象的种族等级观照,对自我身份加以确认,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对身份焦虑形成超越。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9.
潘晓东 《科技信息》2012,(31):223-223,134
美国犹太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犹太作家笔下的主人公身份演变的特征探讨,从而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12,(11):1
<正>中国作家莫言10月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互联网上立刻轰动。按说中国人应以"平常心"看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诺贝尔文学奖与世界顶级文学成就的相关度,比科学奖在同领域的相关度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以往表现常有政治化倾向,有点向"和平奖"学。莫言是中国本土作家,也是大陆主流作家,是在中国及世界华人社会被阅读最多的华语文学大师之一。他获奖至少在这一次驱散了中国人心头对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研究角度观照浙江地域文化精神,认为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耿介刚强的硬汉精神、温润醇实的人文内蕴是浙江地域文化精神中非常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浙江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简论九十年代军旅小说中军人性格的深层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中,军旅小说创作十分繁荣昌盛,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一大批个性鲜明、性格复杂、情感丰富的军人形象,成为军旅文学画廊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文章重点从军人的战争情结、尊严和荣誉感及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三方面论述九十年代军旅小说中军人形象的性格刻画,特别是因身份、地位、经历、学识等因素所引发的军人价值观、情感和言行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人类最重要的话语形式之一。一切物理世界的似同和差异都经过民族文化的过滤和加工。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也是如此。作家对喻体的选择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民族不同,造成喻体选择也有所不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家对喻体选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及不同喻体所体现的独特的维吾尔文化内涵。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比喻的特点,探讨不同文化对比喻构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物质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作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文学作品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其中,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法国作家梅里美《嘉尔曼》中的女主人翁简爱与嘉尔曼,都以追求人格尊严与精神自由且极具反抗与叛逆精神的形象给当时乃至现在的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魅力经久不衰。文章着重比较二者性格中平等自由和反抗叛逆精神的异同,并探索这种异同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他们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东方主义视角的影响.然而,不同时代的华裔作家也分别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回应并最终颠覆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东方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7.
从泰戈尔莫言现象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东方乃至世界文坛有着深远影响。他们文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在本土文学话语处于弱势地位的背景下坚守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在文化杂糅时代对本民族文学的扬弃和对外来优秀文化的认同,本土与外来的结合,使他们作品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书写则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对其民族文学拔秀于世界文学之林具有非凡的意义。泰戈尔和莫言现象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18.
茶子花派对湖湘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周立波的影响并以周立波为代表的一批湖南现当代作家被称为茶子花派.这个文学流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它是对湖湘文化的一个发展.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湖湘文学理论的发展;二是表现湖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三是深刻反映湖湘的农民生活;四是运用湖南农民的语言和方言;五是表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宋代庐陵地区出现了一大批诗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区域文化中也是一个奇迹。本文对宋代庐陵诗词作家作品量的统计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该地区文学艺术发达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文学创作历程中,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姿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追求主流文化认可,民族作家努力成为"民族生活代言人",表现了与汉族生活迥然相异的少数民族生活情景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新时期以来,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深入思考文学的民族性,促使民族作家在文化层面将追求民族性与体现世界性结合起来,努力尝试作为"人类灵魂的承担者",其创作体现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