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蟾蜍和牛蛙皮肤肥大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研究了蟾蜍幼体、成体和牛蛙成体皮肤肥大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分布特点,并用阿尔辛蓝-番红(AB-S)染色法,对肥大细胞进行了组化分型.结果表明,蟾蜍幼体、成体和牛蛙成体皮肤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层中,少量分布在表皮层中,蟾蜍皮肤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数均极显著地高于幼体和牛蛙成体(P〈0.01);蟾蜍幼体、成体和牛蛙成体皮肤肥大细胞均为黏膜肥大细胞,是参与构成皮肤黏膜免疫的第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2.
糠虾复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糠虾(Mysis latreille)无节幼体到成体复眼的形态发育,结果显示幼体期复眼的发育还不完善,组成复眼的小眼仅为圆形的泡状浅突,相互间距大.组成糠虾成体复眼的小眼数量约为600个,小眼面为典型的正六边形,仅在复眼与眼柄交界处有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小眼.复眼的增大在幼体期主要是由于小眼表面积增大引起的,在仔虾期后主要是由于小眼数量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动物性食物为3种昆虫幼虫.大山包湿地具有丰富的昆虫幼虫,是越冬黑颈鹤的重要动物食物来源地.保护好湿地,不仅保护了越冬黑颈鹤的夜宿地、栖息地,也保护了黑颈鹤动物性食物的来源地.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吉林省长春市1994年和1995两年春季花背蟾蜍的出蛰情况、活动规律、繁殖前后的形态变化、摄食行为等繁殖生态研究.结果表明:成体出蛰先于亚成体.繁殖期活动受温度影响明显,最适繁殖气温为23℃,最适繁殖水温为22℃,繁殖高峰期后逐渐迁入陆地活动.雄体间争雌现象显著.雄体抱对欲异常强烈.怀卵量与体重及卵巢重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1085.18+75.36x和y=71.23+639.10x.繁殖前后形态变化显著.繁殖期间摄食活动较弱,食物主要是蛛形纲、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水域或水边活动的动物.  相似文献   

5.
1984--1985年,我们用越冬培育、切除单侧眼柄诱导成熟的12尾野生雌虾和5尾人工子一代,在水泥池(1.68×1.50×深0.5米)中,进行诱导产卵和幼体培育。本文介绍了人工育苗的基本方法,粗略地叙述了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的过程。野生亲虾的交配受精率为58。3%,人工子一代为60%,幼体成活率最高分别为11.7%和18.9%,并对交配受精率和幼体成活率偏低的原因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昆虫的幼体和成体各有一套组织结构,外观上相差得如此悬殊,以致人们如果不知道某种昆虫是由这样的幼体变态到另一样的成体时,那么,很可能会把它们归到不同的科、目、甚至不同的纲里.为什么植食性、爬行的幼虫,会羽化成翩翩飞舞的美丽的蝴蝶呢?污泥浊水中蠕动的蛆和颤翅飞行的苍蝇之间又有什么异同之处?为什么沟溪水底的肉食性动物水虿,会变成款款点水、轻盈飞翔的蜻蜓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保定城区越冬的长耳鸮种群食性分析,观察到其食物组成中以鼠类为主,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仓鼠、褐家鼠、小家鼠和田鼠等占其食物总量76.29%。借此分析保定城郊鼠的种类及动态,指出黑线仓鼠为该地各月份中的优势种。越冬长耳鹗捕食的鼠主要是亚成体、成体,占捕食总鼠量的68.58%,能有效地起到控制鼠类种群数量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药用蜈蚣幼体人工饲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条件下,幼体蜈蚣的生长同曲线呈两段性,前慢后快;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曲线也呈两段性。群养时每次摄食量约为总体重的1/3凰单独饲养时是群养的3倍左右。不同食物对幼体蜈蚣生长的影响不同。食物转化率前期为16.42%,后期为28.23%。食物消耗与生长关系的回归系数b=0.3076.取食后体重首日下降最快,至第8天趋向恒定。50条左右群养时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使用实地观察与样线调查法,以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的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为研究对象,研究鳄蜥在春、夏、秋三季的移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鳄蜥个体间单次移动距离差异极显著(F=38.184,P0.001)。从季节上看鳄蜥的单次移动距离分别是,(1)春季:雄性成体幼体雌性成体亚成体;(2)夏季:雄性成体亚成体雌性成体幼体;(3)秋季:雄性成体亚成体雌性成体幼体。往溪沟上游和下游的最大移动距离:雄性成体亚成体幼体雌性成体。不同季节影响鳄蜥发生明显移动的因子不同,应根据鳄蜥不同季节的移动特点来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日本沼虾胚胎复眼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日本沼虾胚胎复眼的发生.在原肠期,胚区前端的外胚层细胞增殖形成视叶原基.发育至后无节幼体期开始形成视神经节.在前蚤状幼体早期胚胎出现复眼色素,同时构成复眼的细胞开始分化。前蚤状幼体晚期,复眼色素区扩大到复眼直径的一半。复眼由个眼构成,每个个眼由角膜、角膜生成细胞、晶锥、小网膜细胞等组成。超微结构显示,胚胎的复眼结构与成体的相似,但感杆束直径比成体小。至胚胎孵化,眼柄尚未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华大蟾蜍冬眠前后血浆性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华大蟾蜍冬眠前后血浆性激素的变化,其结果如下: 雄性蟾蜍在冬眠前血浆睾酮含量较高;冬眠期血浆睾酮含量最高;而冬眠后血浆睾酮含量显著下降。雌性蟾蜍在冬眠前血浆雌二醇含量高;冬眠期血浆雌二醇含量较高;冬眠后血浆雌二醇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虎纹蛙(Rana tigerina rugulosa)的食性与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报道虎纹蛙(RanatigerinarugulosaWiegmann)的生态习性特点.该蛙性凶猛,蝌蚪以活的小动物为主食,也会互相残杀,成体则喜吃昆虫和蟛蜞;繁殖期为4~8月,高峰期为4月下旬~5月中旬;属于一年多次产卵类型;卵群形态为小片状,沿着水域的岸边分布;个体发育迅速,春末夏初产卵发育而成的雄蛙,在当年冬眠之前可达性成熟.  相似文献   

13.
冬眠后,无蹼壁虎的总含水率及各部分的含水率均比冬眠前有所降低,躯体含水率下降显著;大蟾蜍的总含水率及各部分的含水率均比冬眠前有所上升,其中脂肪体及内脏的含水率上升显著.二者在含水率的变化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二者生存环境、物种及各自的冬眠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棘胸蛙冬眠期及冬眠后血液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冬眠期棘胸蛙血清中钙、钾、钠、氯和磷的含量明显低于冬眠期后的含量,但血液中二氧化碳结合力在这两期无显著变化.这与棘胸蛙冬眠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荒漠沙蜥血清蛋白含量的年周期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荒漠沙蜥(Phrynocphalus przewalskii)血清蛋白仿及血清蛋白组分的周期变化进行了测定,测定时间为4-10月的每月中旬及1月中旬(进行人工冬眠的蜥蜴),血清总蛋白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蛋白组合组分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然后用双波长色谱扫描仪扫描,计算相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在深冬眠期的1月最高,为81.45g/L,4月出 一进入繁殖季节,其含量开始下降,夏季(6-8月)降为43.81g/L,其中7月最低,为38.07g/L,秋季的含量略低于春季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冬 眠前(10月下旬)及冬眠期(1月中旬),雌性的含量高于雄性,且差异显著(P<0.05),在出眠后的繁殖季节雄性的含量高于雌性,在冬眠季节清蛋白的比例相对增加,而球蛋白的比例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养殖下棘胸蛙的LDH同工酶冬眠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法,研究了平原地区人工养殖的棘胸蛙在冬眠前、中、后三个期间中,肝、肾、心、肌四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酶谱,发现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酶谱在不同组织中有差异,且在冬眠前后有一定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季节对LDH同工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金线蛙冬眠期的生态及形态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徐州近郊金线蛙冬眠期的生态和部分内脏器官的形态生理状况的研究表明,雌性金钱蛙的体长和体重的平均值均明显大于雄性。其越冬开始时间在10月底到11月初.越冬地点为水边洞穴。文中还给出了金线蛙冬眠前的肥满度、脂肪体系数、肝系数和生殖腺系数等形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8.
达乌尔黄鼠冬眠模式年龄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野外环境中达乌尔黄鼠冬眠的模式存在年龄性别的差异,为研究这种差异是否与冬季可利用的能量有关,我们将动物按年龄和性别分为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年雄性和亚成年雌性4组,在实验室条件下监测冬眠前能量贮存和冬眠季节冬眠模式和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达乌尔黄鼠的入眠和出眠时间基本为先雄性后雌性,先成年后亚成年;成年黄鼠冬眠季节的持续时间和深冬眠的累计时间短于亚成年组,与野外的研究基本一致.代表能量贮存量的最大体重值为成年大于亚成年,雄性大于雌性;最大体重出现时间也是先雄性后雌性,先成年后亚成年,这与冬眠模式的年龄性别差异相一致.达乌尔黄鼠冬眠模式的年龄性别差异本质上可能受体内能量的贮存状况的影响,黄鼠能够利用可利用的能量减少冬眠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直段上皮是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冬眠后排卵前和秋季输卵管直段的分泌细胞内有大量的分泌颗粒,此外还有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环形片层以及少量的线粒体和脂滴。分泌细胞表面有大量长的微绒毛,因而在相邻的分泌细胞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在冬眠后排卵前和秋季对直段分泌细胞内酯酶的检测呈阳性反应,排卵后9—10天或秋季的雌体注入 LHRH 可起增强酯酶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环境下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越冬群组的肥满度、肝系数、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越冬前后,不同环境群组及不同性别群组之间肥满度、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除自然河流越冬雌性组在越冬前后肝系数无显著变化外,其他各群组的肝系数在越冬后均明显降低(P0.05).初步推断,肝脏营养物质的消耗对维持中国林蛙冬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