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詹姆斯·费尼莫·库柏开始,美国的战争就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和主要作家写作的主体。描写美国战争的文学名著《红色英勇勋章》(1895)、《永别了,武器》(1929)和《裸者与死者》(1948),是美国重要的文学遗产。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社会有深远的影响,而对这些战争的文学描述又影响着当代的战争思想及其性质。本文将概括地论述描写这些战争的文学作品和过去二十年来发表的有关评论文章。主要  相似文献   

2.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14,(9):78-79
葛优被授予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卡梅隆:三部《阿凡达》续集将同时开拍;普京是克里姆林宫的“穷人”  相似文献   

3.
关于《药》的主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以往所归纳《药》的主题是不尽恰当的,他是这样理解的:鲁迅在《药》中,通过对华小栓之死和夏瑜英勇就义的描写,暴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专制,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号召人们觉悟起来,投身到争取民主和科学的斗争中去,改变这种病态的社会和不幸的人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清初大戏曲家洪升的传奇《长生殿》,是一部思想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也是一部主题比较复杂的作品。它的主题究竟表现的是什么?是爱情,还是兴亡?是歌颂,还是批判?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一直有分歧,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长生殿...  相似文献   

5.
小说《闪闪的红星》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某些特征,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是一部流浪汉作品向红色经典生成的过程,包括从追寻母题到斗争主题变化、从缀段性到戏剧式结构的调整、从流浪汉到小英雄的人物塑造、从纪实性到理想化叙事风格的演变等改编策略。  相似文献   

6.
《白鲸》是一部气势恢弘的捕鲸史诗。结合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麦尔维尔的宗教思想,通过运用与圣经中对应的人名来深化其小说主题,认为麦尔维尔是很具有《圣经》宗教意识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阿姆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摩西,山之人》大多情况下被认为是一部仿写《旧约·出埃及记》的宗教故事。这样的观点,忽略了《摩西,山之人》中隐含的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历来都被认为是晦涩难懂的,里面充斥着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尽管如此,仍有许许多多国内外的学者在研究着乔伊斯的作品。其中《都柏林》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人被刻画成与瘫痪的社会抗争的人,但无论他们怎么挣扎,最终都是失败。孤独和幻灭是小说的普遍主题,而顿悟被用来进一步揭示主题。《阿拉比》是其中最能体现该主题的一部作品,因为美好的意象可以更加有力地反衬主题,更具讽刺效果,所以本文旨在以此展现主人翁绝望的心理落差。  相似文献   

9.
《科技知识动漫》2013,(11):38-39
剧情介绍 热血少年经过历练成长为英雄的故事,大银幕上从不鲜见。最近,一部此类题材的动画电影已在英国上映。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贾斯汀和英勇骑士》(又译《天平与剑》)。贾斯汀一直希望能成为像他祖父一样优秀的骑士,  相似文献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美国极其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是一部较完善的作品。这部小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揭示了一个主题--美国梦”的破灭。  相似文献   

11.
红字“A”作为贯穿小说《红字》始终的一条红线,连结起小说中主要人物,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红字A对主角的象征意义也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2.
《第四十一》主要反映了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斗争生活,围绕红白两军的交锋,再现了战争中的爱情悲剧。围绕情感与理智冲突的主旋律,通过对作品内容与艺术的分析,从三方面论证:(一)从战争与爱情的冲突来表现“人性”的复苏;(二)色彩冲突的象征意义;(三)伊甸园式环境的营造。三个论点各自所蕴含的冲突是服务于情感与理智冲突这个中心的,它们在相互交织中凸现出独特的人性的魅力以及巨大的情感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影响非常广泛深远的小说,自以抄本行世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旗人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这部由清代旗人创作的小说,很早就被认为描写的是旗人社会生活,并一直受到旗人的特别关注,从这一角度进行了阐述。注重这部小说与旗人的关系,对深入研究《红楼梦》和八旗文化,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两个男主人公安琪儿和阿历克身上运用了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原型进行对照。神话原型的运用使他们超越简单的善恶意义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他们神话原型的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作者对两性关系、爱情婚姻、理智和欲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将屈子所创的美人香草意象象征手法运用到小说叙事之中,使喷勃着“烈香”的“金桂”与弥散着“清香”的“莲菱”形成了一组相互对峙的象征性意象,其中蕴藏着浓缩了的文化信息和一番“微言大义”。香菱的血脉及文化渊源来自于具有高人逸士身份的甄士隐,而“金桂”象征着世俗文化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高人逸士正是曹雪芹正邪二赋所来的“与世难容”“有命无运”的人物,他们与世俗的文化价值相抵触,深受其压抑,而“莲菱”意象与“金桂”意象正完成了这样一种象征喻示。在这种象征意象背后,是审美文化与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而曹雪芹正是通过意象暗寓褒贬,寄托他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的最新中篇力作《候鸟的勇敢》以候鸟迁徙为背景,通过对候鸟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层层铺叙,展现了东北小城的人情世态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作家立足于文学超越精神,直面精神苦痛和心灵迷惘,将生命个体的诗性存在和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隐喻在小说叙事中。  相似文献   

17.
《宠儿》是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一经问世,立即轰动美国文坛,受到评论家的广泛关注。作品主要讲述发生在蓝石路124号房子里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渐渐展开,这个房子的寓意越来越突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物,而是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性存在,即这栋房子其实是塞丝内心世界的象征。通过对这个房子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塞丝的内心世界,更加透彻地理解了塞丝的母爱,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18.
曹颖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7-1450
小说《一个人的和平》中,“二战”背景若隐若现,不断逼近德文校园和学生们。它有很多象征意义:代表纯真不再,成年期的到来;最重要的是,代表刚刚走出天真的人们把人生想成战场,寻找根本不存在的敌人。正是这些象征意义烘托与强化了小说的主题与名字:至纯至善的菲尼拒绝相信有人会成为他的敌人,他创造了“一个人的和平”。通过分析“二战”在贯穿故事始末、表现主题成分以及主要人物内心刻画等三方面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表述主题。  相似文献   

19.
张娅丽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1):88-92,101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与宝玉、黛玉鼎足而三的重要人物,自《红楼梦》诞生之始,学界对薛宝钗的研究鲜有停息。近十年,有关其形象的研究愈发受到学界重视。笔者试从宝钗的释名及相关意象、性格、悲剧结局等多方面对宝钗形象作一爬梳整理,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著名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分析了门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小说中的象征作用。文章认为门在小说中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