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通常常见的科普图书类型中,或者是介绍科学知识,或者是介绍科学家,或者是介绍科学思想,或者是介绍科学与文化、社会等的关系。但是,即使在专门介绍科学家的传记类著作中,除了科学家一般的生平、经历和科学工作之外,如果涉及他(她)们的个人生活的话,有关爱情的部分也不会很长。因此,如果把一本科学家的情书集作为某种科普书推荐给读者,也许会显得有些不合常规。然而,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例外,也总可以找到一些理由。科学总是由人来完成的,科学家的生活也会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说哪个方面与其科学工作就没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  相似文献   

2.
在1966年由拉奎尔·韦尔奇(R·Welch)和唐纳德·普莱森斯(D·Pleasence)主演的科幻电影《神奇之旅》中,一支医疗团队和他们的潜艇被缩小为如同人的细胞般大小,并被注射到科学家的体内以清除其大脑中的血块。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潜艇在人体内部航行的壮观场面以及部分镜头——如向血液中的白细胞所发起的攻击——令人非常难忘。一次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下属的磁聚变研究所(IRFM)内,由本岛主任率领的一群来自于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ITER)的访客,受邀作了一次  相似文献   

3.
潜艇是海军作战的主力之一,以出其不意地攻击杀伤敌舰在海上称雄,对航空母舰的威胁相当大。它在昏暗的海底世界游弋,一旦遇上被击伤、机械事故、错误操作,甚至卡在洞穴、礁石之中失去了自行上浮的能力,这对于每一个潜艇兵都是一场噩梦。这个噩梦并不是从1776年潜艇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的,而是在100多年以后,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早期潜艇的数量、应用规模还不大,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二是早期潜艇一旦被击中或者失事,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艇毁人亡,艇内有生还者的情况非常罕见,也就没有潜艇水下脱险之说。事情…  相似文献   

4.
1964年,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世界,建造了一艘小型深海潜水艇,专门用于科学考察和研究,但这种小型潜水艇必须有另一艘大型辅助船的支持。它需要一组维修人员、一组研究人员、一个熟练的驾驶员。为了防止腐蚀性很强的海水引起潜艇上的电子设备因短路而损坏,潜水艇在海面上不能随意打开舱盖。它必须由支持船运载到海面预定地点,研究人员和驾驶员必须先爬进还搁置在甲板上的潜艇,然后,支持船上的起重机开始操作,潜水艇才被缓缓地吊下海面。为了下潜,潜水艇起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空水箱装满海水。一旦潜艇人水后,它在水中潜行的速…  相似文献   

5.
英美为打败邓尼茨的潜艇战绞尽了脑汁。所有的军人、水手、工人和专家们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中科学家们的功劳特别大,他们专门设计制造各种反潜利器,像如来佛和孙行者斗法一样,交战双方都在科技上下了大功夫。 针对德国潜艇夜间水面攻击的特点,英国军舰上安装了灵敏度很高的搜索雷达。英国空军少校H.V.李发明了大功率机载探照灯,配合1.5米波长的机载雷达成为寻找夜间上浮潜艇的有力武器,它以发明  相似文献   

6.
《知识就是力量》2005,(5):80-80
在通常常见的科普图书类型中.或者是介绍科学知识,或者是介绍科学家,或者是介绍科学思想.或者是介绍科学与文化、社会等的关系。但是,即使在专门介绍科学家的传记类著作中,除了科学家一般的生平、经历和科学工作之外,如果涉及他(她)们的个人生活的话,有关爱情的部分也不会很长。  相似文献   

7.
在朱尔斯·凡尔纳(JulesVerne)一次有价值的探险中,俄罗斯科学家准备潜入1637米深度的水下--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湖底. 科考队于7月29日进行了首次潜水,他们采用载人"和平-1"号与"和平-2"号潜艇--得益于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出场,这两艘潜艇已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8.
潜艇的失踪     
直到上一个世纪的中叶,船只的失踪往往被说成是遭到特大的章鱼或者海蛇的袭击等.反正是在一种庞然大物的手里遭了殃。儒勒·凡尔纳本人,在他的有关海底冒险的小说里也大写特写。有时,人们把船只的失踪归咎于风暴、漩涡或者海浪。但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没找到遇难船只的一个救生圈,一块木板或者漂浮在海面上的任何东西。于是,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船只出事的大有人在:"船只停留在平行的空间;外星人劫持了船只,或者遭到不明的潜艇的攻击。"对于后一种解释,如果发生在战时,还说得过去,在和平时期,能说得通吗?失踪的不是普通的船只,而是潜艇!  相似文献   

9.
正在1966年的科幻电影《神奇旅程》中,一艘潜艇被缩小并注入科学家的身体,修复了他脑中的血块。虽然电影只是幻想,但如今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他们首次创造了能够反射声波的细菌细胞,这一点和潜艇反射声呐以揭示它们位置一样。这一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此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将治疗性细菌注入患者体内。工程菌反射超声波机器发出的声波并  相似文献   

10.
躁动的南极     
正在全世界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一系列变化正悄然发生。局部正在升温2019年南极大陆高温纪录频现。2019年2月6日,科学家在南极半岛测量到了有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气温:18.4℃,这个气温十分逼近1982年南极半岛的最高气温纪录——19.8℃。2月9日,在位于南极半岛附近的西摩岛上,科学家记录到了20.75℃的罕见高温(未得到确认)。如果  相似文献   

11.
在生物学史上,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初提出了细胞的概念.他在显微镜中看到了血栓中的“小匣”或者“小室”.从这开始到细胞学说的创立,经历了许多科学家近两个世纪的努力. 对细胞研究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初德国自然科学、哲学的勃兴,胚胎学的新进展和消色差显微镜的问世.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科技武器的研制和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科学家们和军事学家们预测,21世纪的战场上将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新式武器,这些新式武器运用高科技研制而成,它们将在未来战争中唱主角、挑大梁。超导潜艇超导技术在军事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超导技术的日渐成熟,有翱一日海军潜艇的设计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出现比今天的核潜艇要先进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海军不仅加紧了对核潜艇的研制,同时对体积小、行动灵活、噪音小、造价低廉的常规潜艇也非常重视,所以前苏联海军的常规潜艇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到了60年代,前苏联拥有的常规潜艇就多达150余艘,居世界首位,并且在常规动力潜艇技术上,也远远地超过了美国等其他国家。而美军在60年代真正能投入使用的常规动力潜艇只有几艘。  相似文献   

14.
<正>这几年,气候变化是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比如,今年夏天为什么这么热?或者,大半个冬天都过去了怎么还不见一场雪?科学家对于气候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进而迫切地要预测未来的气候是怎么变化的,以采取得当的措施尽可能地地趋利避害。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假设条件过去科学家认为有90%的可能性,全球暖化是由人类造成的,现在数值已经提高到95%,几乎确定就是人类造成地球"发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     
近日,科学家首次记录到了一种北美洲跳蜘蛛制造的"地震波",这是雄跳蛛在为求偶而大跳"猛男舞"时发出的。跳蜘蛛拥有良好的视力,并且不少种类  相似文献   

16.
一头巨鲸死去,它的尸体沉入深海底。许多年后,一艘潜艇在海底进行科学考察时偶然发现了它。正是这头死鲸的尸骨向科学家揭示: 海洋深处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7.
当天文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寻找太阳系外的行星时,他们都认为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了行星的概念,认为围绕外星球恒星运转的行星都像是太阳系行星的"克隆兄弟",它们或者像地球一样环境宜人,或者像海王星一样是个冰冷的世界,或者像水星一样是由炽热的岩石组成等。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找到了250颗太阳系外行星,但令科学家们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天外行星都挑战着他们的常规想象和对行星的理解。瑞士日内瓦天文台天文学家斯蒂芬尼·乌德里说:"对太阳系的研究已经是过时的科学,我们以为自己理解了每样东西,可现在我们才发现,在宇宙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天文学家们不久前在希腊桑托里尼岛举行了一场会议,对他们眼中最怪异的天外行星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最快的心率可能是蚊子的心率,每分钟可以博动1200次鲸的心脏电信号比人的要快,更像人的神经系统的电信号海蜥为逃避鲨鱼的捕食可以让心跳停止长达45分钟乔治·雷纳兹是美国生物医学科学家,1958年他帮助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心脏起搏器,开始致力于研究人在各种运动状况下心脏和心搏的反应和状况。此后他又转而醉心于动物的心脏和心搏的研究。15年来他和其合作者及学生已经记录了300多种动物心搏声音,包括最小的动物——一蚊子和最大的动物——一鲸。不过他最喜欢研究的还是各种鲸的心搏。去年10月他和助手呆在潜艇…  相似文献   

19.
翟巍巍 《科学》2013,65(4):13-15,4
正电影《侏罗纪公园》有一个场景: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加以修补、培育繁殖,使已绝迹6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电影生动地刻画了科学家对从化石中获取遗传物质DNA的渴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学家的梦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现代人的近亲我们从哪里来?在我们演化过程中有哪些"兄弟姐妹"?这些历来就是科学家和大众关注的问题。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最为熟悉可能就是90年前在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了。作为直立人的一种,北京人是在化石记录中存在于190万年到30万年前,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20.
人在失去一条肢体后 ,经常会感觉到一种来自断肢表面的慢性疼痛 ,如果有人触摸他们的面部 ,也会在断肢中有所知觉。这是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通过猴子实验后指出 :这是由深藏在大脑中的“神经重布线”引起的。清醒的思维和记忆是在大脑皮层中进行处理的。当部分大脑皮层 ,或者由于手术切断 ,或者由于脊髓损伤等原因 ,不再能够接收感觉的输入时 ,它附近的神经就会自动侵入已经死亡的部位 ,并把这些部位“整个儿”地接收过来 ,担当起原来神经所从事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人在那条失去肢体后 ,却还会常常感觉到失去的肢体 ,或者会感受到长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