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勤盆地湖泊沉积记录的全新世千百年尺度夏季风快速变化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2  
利用夏季风边缘区石羊河终间湖泊沉积记录,发现中国全新世夏季风存在两个大的变化阶段,早中期夏季风强盛,晚期干旱,湖泊记录进一步揭示出,全新世夏季风更多的表现为千百年尺度快速变化,研究区全新世出现多达10次干旱事件,夏季风具有1.6ka显著周期,早全新世更表现出0.8ka的周期变化,全新世气候的快速变化具有全球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过去130ka来古气候事件年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丁仲礼 《科学通报》1998,43(6):567-574
在我国沙漠-黄土过渡带分别研究了榆林蔡家沟,横山石峁,会宁李家塬和定边姬塬4个黄土剖面,得到过去130k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产从中识别出轨道尺度,万年左右尺主,千年尺度和千年至百年尺度这4类古气候事件;运用最新研制的“自动轨道调谐时间标尺”,分别估计了这结事件所发生的时代,并由此建立了黄土高原地区过去130ka来古的气候事件年表。  相似文献   

3.
近千年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丽  刘健  王志远  王苏民  况雪源 《科学通报》2011,56(19):1562-1567
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ECHO-G 近千年积分模拟试验结果, 通过Lanczos 滤波器滤去100 年以下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信号, 保留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信息, 分析了近千年来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在百年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结果表明: (1) 近千年中国东部经历了暖-冷-暖3 个阶段, 由暖期进入冷期相对由冷期进入暖期缓慢, 暖期降水多冷期降水少, 降水的峰谷变化滞后于温度. 有效太阳辐射和太阳辐照度分别是影响温度和降水变化最显著的因子, 现代暖期之前火山活动的增强对极端低温的出现有明显影响, 火山活动与降水在1400 AD之前为正相关, 在1400 AD 之后为负相关, 温室气体浓度与现代暖期温度和降水有一致的变化趋势. (2) 温度的百年尺度与年际-年代际尺度的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型都为全区一致分布, 高纬的变率大于低纬, 这一分布型主要受有效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的共同影响. 降水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型在百年尺度与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别, 百年尺度为全区一致的分布, 而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长江和黄河中下游与其两侧的区域呈反相分布, 太阳辐照度和温室气体共同影响了降水百年尺度上的这一空间分布型.  相似文献   

4.
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MZ02孔岩芯沉积物为材料,挑选底栖有孔虫单种Ammonia compressiuscula进行了壳体氧碳稳定同位素和镁钙比值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等古环境替代指标,讨论了MZ02孔沉积记录所反映的若干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识别出发生在8.4,7.2和6.2 ka BP的3次千年事件,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发生在8.4 ka BP的降温事件.本研究揭示的中全新世大暖期内气候波动特征,与相邻陆地的季风记录、热带太平洋的古海洋记录相一致,具有百年尺度的太阳活动周期,其中以200 a周期最为显著,推测太阳活动可能是研究区全新世快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南极海洋沉积物中Heinrich层的发现及其全球变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5-1柱样沉积物粒度、磁学参数等研究表明 ,15ka以来南极海区沉积了两套冰碛层 ,分别对应着南极地区的YoungerDryas冷事件和Heinrich 1冷事件 ,其中YD发生于11.7~10.3ka ,H1事件发生于 14.3~ 13.6ka ,南极地区的全新世始于约 10 3ka .研究表明 ,南极 15ka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可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古气候变化资料相对应 ,表明了千年尺度的古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和同时性 .此外 ,磁组构分析还表明 ,古气候的变化与大洋环流的改组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6.
南极海洋沉积物中Heinrich层的发现及其全球变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5_1柱样沉积物粒度、磁学参数等研究表明 ,15ka以来南极海区沉积了两套冰碛层 ,分别对应着南极地区的YoungerDryas冷事件和Heinrich 1冷事件 ,其中YD发生于 11 7~ 10 3ka ,H1事件发生于 14 3~ 13 6ka ,南极地区的全新世始于约 10 3ka .研究表明 ,南极 15ka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可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古气候变化资料相对应 ,表明了千年尺度的古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和同时性 .此外 ,磁组构分析还表明 ,古气候的变化与大洋环流的改组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7.
湖江岩玛珥湖全新世气候波动的周期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嘉麒 Negen.  J 《科学通报》2000,45(11):1190-1194
对全新世以来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干密度高分辨率(10~15a间距)时间序列的能谱分析和滤波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2930,1140,490,250和220a的主周期,2930a周期所对应的3次降温期,其峰值分别发生在7300,4250和200CalaBP左右,1140a主周期变化,在全新世早期波动幅度最大,到中、晚全新世其幅度逐渐减小,所对应的明显的降温期有7~8次,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湖光岩玛珥湖全新世气候波动的周期性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对全新世以来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干密度高分辨率(10~15a间距)时间序列的能谱分析和滤波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2930,1140,490, 250和 220a的主周期. 2 930 a周期所对应的3次降温期,其峰值分别发生在7300, 4250和1200 Cal aBP左右.1140a主周期变化,在全新世早期波动幅度最大,到中、晚全新世其幅度逐渐减小,所对应的明显的降温期有7~8次.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有可能是通过岁差周期(23 070 a)的谐波周期对全球水循环的调整,驱动温盐环流强度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
于革  柯贤坤 《科学通报》2003,48(15):1591-1593
自从Denton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全新世新冰期以来,人们在世界各地纷纷发现全新世寒冷气候突变事件。这些发现和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全新世气候变化模式——由北欧花粉地层建立气候序列。由于与米兰科维奇天文地球轨道理论并得到  相似文献   

10.
江苏中部沿海近2000年来的海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达源 《科学通报》1991,36(20):1574-1574
近2000年来百年尺度的海面变化的研究,是地质时期万年-千年尺度与未来十年尺度海面变化系列研究中的中心环节,然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江苏中部沿海地带,面向开阔的海洋,以西为宽广的全新世古潟湖——泛滥沉积超覆洼地及古砂堤带,由于有丰富泥沙物质的补给,在近2000年中该地海岸位置向海推进了约40km,所以我们选择该地进行2000年来海面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石羊河流域位于亚洲季风西北边缘区, 已有的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分歧. 一些研究提出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亚洲季风, 早全新世气候较湿润(11.6~7.1cal ka BP); 另一些研究则提出湿润期发生于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7.0~5.0 cal ka BP), 与中亚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西风模式相似. 石羊河流域现代气候受亚洲季风和西风带气流的共同影响, 古气候记录却显示了两种不同的全新世气候模式——季风气候模式和西风模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模式共存于一个区域? 本文选择石羊河流域终端湖猪野泽的QTH02, QTL-03 和三角城剖面及石羊河中游地区红水河剖面开展全新世孢粉学对比研究, 以期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研究发现猪野泽地区QTH02 和QTL-03 剖面全新世孢粉记录相似度高, 三角城剖面中全新世孢粉记录与上述两剖面差异较大, 但这一差别主要受控于湖泊不同位置孢粉组合的差异. 根据这4 个全新世孢粉记录的综合分析, 发现石羊河流域全新世期间在千年尺度上受到亚洲季风与西风带气流的共同影响, 体现了季风模式和西风模式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花粉资料重建加拿大1 ka来气温变化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革  K.E.Xiankun 《科学通报》2002,47(13):1018-1021
植物花粉资料用来恢复千年-万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应用于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气候序列重建仍属探讨性研究,本文采用花粉资料,以50a为时间尺度单元,对加拿大过去1ka的温度进行了历史重建,近千年来北美地区气候环境受人为干扰甚少,1~0.1ka尺度的气侯变化主要受自然因子控制,因此可为认识和鉴定中国千年来气候变化序列中人为影响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参照系,此外,本文所采用的花粉-气候转换法可以为中国的千年尺度的气候重建提供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巴里坤湖的地层剖面进行的精确定年和孢粉分析, 结合现代表土孢粉数据, 重建了该地区16.7 cal ka BP 以来的植被和环境演化历史. 结果表明, 在末次冰消期及早全新世 (16.7~7.9 cal ka BP)研究区以荒漠植被为主, A/C 值所指示的有效湿度明显偏低, 气候干旱. 其中在16.7~8.9 cal ka BP 期间, 气候环境最为恶劣; 8.9~7.9 cal ka BP 为气候环境逐渐改善的过渡期. 研究区在中全新世(7.9~4.3 cal ka BP)为荒漠草原/草原, 有效湿度明显升高, 气候环境相对最为适宜, 湖泊周围高地可能有片状的桦木林地出现. 在4.3~3.8 cal ka BP 这一短暂时期, 研究区植被由荒漠草原/草原迅速转变为荒漠, 有效湿度显著降低, 可能是一次百年尺度的干旱气候事件. 研究区在晚全新世(3.8~0.53 cal ka BP)呈现出典型的荒漠草原/草原草甸景观, 有效湿度相对较高, 气候环境相对较为适宜; 0.53 cal ka BP 以来, 呈现荒漠植被景观. 区域对比显示, 该地区16.7 cal k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特征与东亚季风影响区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末次冰消期-早全新世气候干旱, 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气候相对湿润.  相似文献   

14.
正地磁场起源于地球外核流体运动,携带了地球内部的重要信息,是认识地球深部过程的窗口.同时地磁场又是地球最重要的物理场之一,保护地球免受过多宇宙射线的干扰,地磁场的变化可能与宇宙射线通量、气候变化等存在某种相关性.研究地磁场的演化历史对探索地球内部动力机制、认识地球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考古磁学主要对遗址出土的高温烘烤过的遗存进行磁学研究,从而获得全新世以来地磁场方向和强度百年或千年尺度的精细变化信息,在完善地磁场模型、探索地球动力学过程、考古遗址定年和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变化相关性等  相似文献   

15.
宁夏南部13.0~7.0 14C ka BP期间的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南部海原剖面的孢粉记录揭示出, 13.0~7.0 14C ka BP植被演替明显, 气候干湿波动显著. 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期间, 气候波动频繁, 且具突变性. 12.1~11.0 14C ka BP研究区植被由干草原迅速演化为森林, 湿度明显增加, 可与博令/阿勒罗得事件对比, 且表现为后期的暖湿程度明显高于前期; 11.0~9.8 14C ka BP气候明显变干, 可与新仙女木期对比, 期间气候存在明显波动且表现为后期更干. 全新世早期气候波动明显, 但总体温暖偏干. 约7.6 14C ka BP气候又开始变湿润. 研究区孢粉记录的气候干湿波动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具有可比性, 这对深入理解万年以来具有千年尺度变化的全球气候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平  周秀骥  刘舸 《科学通报》2011,56(25):2068-2074
利用重建的近千年亚洲-太平洋涛动指数和太阳辐照度时间序列, 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亚洲与其周边的海陆热力差异在年代-百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阳辐照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 亚洲季风区热力差异存在着90 a 左右、10~13 和3~7 a 的周期振荡; 在百年尺度上, 热力差异表现出3 次明显突变, 它们分别发生在1305~1315 年、1420~1430 年以及1625~1635 年. 海陆热力差异与太阳辐照度之间有显著正相关, 并且在250, 120~160, 60~70 a 以及15 a 变化周期上, 二者的联系更显著. 热力差异的3 次突变分别对应着太阳辐照度的明显减弱或加强, 并且滞后太阳辐照度突变时间12~22 a, 可能反映了太阳辐射对亚洲季风气候百年尺度突变的一种影响; 在年代尺度上, 热力差异突变与太阳辐照度关系不紧密, 说明太阳活动可能不是影响亚洲-太平洋热力差异年代际突变的主要因子. 与亚洲-太平洋热力差异比较, 北半球年平均表面气温的年代际突变与太阳活动的关系更紧密, 而气温百年尺度的突变与太阳活动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17.
全新世早期强降温事件的古里雅冰芯记录证据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根据古里雅冰芯记录,揭示出全新世早期存在两次低温事件,并且其发生年代(9.4和8.2kaBP左右)与全新世早期北大西洋的两次冰筏事件年代相一致。其中后一代低温事件(即“8.2kaBP冷事件)”极为显著,并表现出迅速降温、缓慢升温的明显特征,最冷时降温幅度达7.8-10℃,大于格陵兰冰芯记录中该冷事件的降温幅度。这反映了青藏高原地区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弱的太阳活动和弱的热盐环流是“8.2kaBP冷事件”发生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全新世亚洲季风,ENSO及高北纬度气候间的关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冰  林庆华  洪业汤 《科学通报》2006,51(17):1977-1984
着重评述全新世东亚季风与印度季风之间, 季风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之间, 以及它们与北大西洋气候变化之间关联方面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的观测和气候代用记录显示, 在年际至轨道时间尺度上, 两季风强度变化存在反相变化关系, 它与赤道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和北大西洋深层水变化之间可能有密切联系. 发生在全新世的4k事件和8k事件, 可能是两次严重的古厄尔尼诺事件, 集中地反映了这些重要气候变化现象和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为了深入认识这些古气候现象之间的关系, 今后应加强亚洲季风区划及季风代用记录的对比, 加强赤道太平洋高分辨率SST代用记录及古气候模拟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冲绳海槽晚第四纪千年尺度的古海洋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对位于冲绳海槽中段近槽底岩芯DGKS9603有孔虫分析,AMS^14C年龄测试和FP-12E转换函数计算,获得冬季和夏季海水表面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整个岩芯可见7个冷期和8个暖期,全新世中晚期的低温事低,YD,H1,H2,H3和H4事件,以及末次冰期中的小冷期均有明显反映,说明50kaBP以来的短周期变冷事件很可能具有全球性意义,冷期时的沉积速率普遍大于暖期,全新世为最低,可能与海面上升,黑潮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1980年在江苏镇江高资镇采集的2件完全石化的人类股骨进行分析,并在常规形态观测和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的基础上对更新世人类化石及全新世现代人股骨形态的变异进行讨论.测年数据显示,"高资人"股骨可能属于全新世现代智人,但基于CT扫描数据计算出的骨干抗压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及其他形态特征都呈现某些较全新世现代人更显古老的特征.对比分析表明,人类股骨形态及测量值因其功能状况等原因具有相当大的变异,股骨形态特征不能作为判断化石系统发育地位的最关键证据.股骨生物力学参数是其功能状况的直接反映,在人类不同演化阶段因运动行为模式差异,其相对大小在不同人群存在更加明显分异,因而生物力学分析在长骨功能状况研究上具有很大应用价值.化石石化程度不是判断其年代的可靠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