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刚石中首次发现高铜高氯包体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陈丰 《科学通报》1992,37(19):1782-1782
继金刚石中发现钾盐和石盐后,我们在金刚石中又发现了多个高铜高氯包体。 高铜高氯包体见于辽宁、山东和湖南的金刚石。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金刚石以Ⅰ_2型为主,也有过渡型和Ⅱ型;其晶形均为早期生长的平八面体、连生平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颜  相似文献   

2.
金刚石中首次发现高钾高氯包体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陈丰 《科学通报》1992,37(10):921-921
金刚石包体研究涉及金刚石成因和地幔岩石圈演化等重大问题。过去把金刚石中找到的包体矿物分为两组:橄榄岩组和榴辉岩组。近年相继发现MARID(云母-角闪石-金红石-钛铁矿-透辉石)组和巨晶组。最近,Navon等和Ozima等报道了富K、CO_2和H_2O的  相似文献   

3.
金刚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郑建平 《科学通报》1994,39(3):253-253
金刚石中包裹体的研究涉及金刚石成因和地幔岩石圈性质及演化等重大问题.前人把在金刚石中找到的矿物包裹体分为橄榄岩型(P型)和榴辉岩型(E型),近年来在金刚石中又相继发现MARID、巨晶组、复杂岩石包裹体组合、石盐和高钾高氯包裹体.Navon等和Martin在博茨瓦纳和扎伊尔的立方体金刚石中及包壳金刚石的包壳中发现了显微流体包裹体,并分析了其流体组分,该流体代表了这种金刚石生长环境中的流体介质性质.流体包裹体的发现,更把金刚石包裹体和地幔流体相物质研究联系起来,引起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关  相似文献   

4.
金刚石中发现石盐包体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陈丰 《科学通报》1992,37(16):1489-1489
在金刚石中发现钾盐后,我们又在多颗金刚石内找到大量石盐晶体。 本文介绍的含石盐包体的金刚石产于山东胜利一号岩管,样品选自701矿产品。该金刚石呈菱形十二面体晶形,微显淡茶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其吸收限为290nm,属Ia型金刚石。  相似文献   

5.
金刚石中发现闪锌矿包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丰 《科学通报》1996,41(14):1304-1306
继金刚石中发现钾盐、石盐、铜盐、分子氢和羟基之后,在山东金刚石中又发现闪锌矿.闪锌矿发现于山东胜利一号岩管产出的S149号金刚石,该金刚石为八面体,晶棱被熔蚀,表面无裂隙.内部有多个包体,包体呈淡绿色和黑色.紫外光谱测定属Ⅱ_a型,有N9系谱峰.破碎后显现的闪锌矿为薄片状单体,约40μm×60μm,未与其他矿物相连(图1).上表面为(110)解理,右下侧可能为其原始晶面.用KYKY-1000B扫描电镜和TN-5400能谱仪测定闪锌矿能谱(图2)和成分(表1)如下:  相似文献   

6.
金刚石中首次发现自然银和含银铁-金合金包裹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磊 《科学通报》1995,40(12):1114-1114
自然银和含银铁-金合金见于辽宁复县50号金伯利岩岩管和山东蒙阴胜利1号金伯利岩岩管金刚石中.此二岩管金伯利岩均位于奥陶纪,分别起源于200和220km,其金刚石品位系中国目前所见原生矿中最高者.  相似文献   

7.
张家口大麻坪碱性玄武岩内地幔岩包体气体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刘刚  王先彬  李立武 《科学通报》1996,41(19):1775-1777
我们用真空分解法,分析了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万全县大麻坪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内黑色辉石岩包体全岩和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中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的气体成分。 1 样品处理与实验方法 所用样品非常新鲜,几乎没有发生蚀变作用。先把岩石碎至20~40目,在肉眼下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中挑选出纯净的辉石。用5%的盐酸在室温下浸泡样品24h,然后用蒸馏水在超声波振荡器中反复清洗。在110℃把样品烘干,再用二氯甲烷在超声波振荡器中清洗。  相似文献   

8.
徐义刚 《科学通报》1997,42(18):1981-1985
<正>橄榄岩包体的结构反映了上地幔的变形历史,其地球化学组成则记录了地幔所经历的亏损和富集过程以及亚固相再平衡过程,而已有的工作通常只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事实上,上地幔的各种地质作用是橄榄岩结构和化学组成之间形成特殊关系的控制因素.因此,综合考察橄榄岩结构和地球化学性质能更好地剖析和反演上地慢的演化历史.为此,我们对产于吉林汪清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尖晶石橄榄岩包体进行了研究.所研究的包体结构类型包括原生粗粒结构(颗粒直径>4mm)、介于粗粒和残斑结构之间的过渡型结构以及等粒变晶结构(约1mm).工作中首先随机挑出20个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电子探针分析,然后再对其中的10个样品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成分、单斜辉石稀土元素(REE)含量和Sr-Nd同位素分析.表1列出了所分析样品的主要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湘南道县辉长岩包体的年代学研究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华南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活动及伴生的多金属矿产一直为地质学家所关注,而对华南地区构造体制转变的具体时期则研究较少.湘南道县中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中辉长岩包  相似文献   

10.
徐胜  刘丛强 《科学通报》1997,42(11):1190-1193
近来对不同幔源包体,特别是大陆幔源包体的氦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地幔氦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幔的演化历史,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地幔和大陆地幔的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线索。本工作首次对中国辽宁宽甸、吉林辉南和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地幔包体的氦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合其他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为我们解释中国东部大陆地幔的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吉林辉南大龙湾超镁铁质包体的磁性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生 《科学通报》1991,36(15):1165-1165
上地幔样品的磁性岩石学研究在岩石圈深部地质背景与岩石、矿物磁性基本理论两个领域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始于80年代初。如Wasilewski等人  相似文献   

12.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宣布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1956年投入生产。此后,人造金刚右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单晶、多晶、复合材料产品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用量远远超过天然金刚石,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人造金刚石的研究工作也在继续地进行和深化。本文就近年来人造金刚石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一、戴比尔斯金刚石研究室单晶生长一鸣惊人1970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宣布用晶种法(温梯法)生长出了宝石级人造金刚石,其重量达1克拉,最大尺寸5~6毫米。此后,没见有突破的报导。据说是  相似文献   

13.
用分步加热法和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提取分析了大麻坪碱性玄武岩内黑色辉石岩和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中CO2,CO和CH4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别结果表明,在400 ̄1140℃,CO2和CO的δ^13C值为22‰ ̄27‰,CH4的δ^13C为-30‰ ̄-50‰,这些结果可能反映该地区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产生的岩浆,经过多阶段去气作用之后残余挥发份中CO2,CO和CH4的碳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14.
湘南道县辉长岩包体的年代学研究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郭锋 《科学通报》1997,42(15):1661-1664
<正>华南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活动及伴生的多金属矿产一直为地质学家所关注,而对华南地区构造体制转变的具体时期则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5.
16.
金刚石能     
Graff  G 张光宇 《世界科学》1990,12(10):16-18
  相似文献   

17.
杨保联 《科学通报》1996,41(18):1654-1656
颗粒状的金刚石单晶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材料,它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特殊的硬度、化学稳定性、热的良导体和低的电导率以及优良的光学特性,但因其形态所限,至今未能在更多的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开发。近年来,由于低压合成技术的发展,金刚石薄膜成为引人注目的功能材料。它除了具备金刚石单晶的性质外,在电子技术、光学声学领域的应用前景,比粒状金刚石更为广泛。现在制备金刚石薄膜方法主要是低压化学气相沉积(CVD)法,但是薄膜的化学结构及形成过程并不是非常清楚,同时薄膜中的杂质如H,N等原子成键情况也没有完全被了解。本文报道了我们利用核磁共振(NMR)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对两个天然丰度的金刚石薄膜样品的研究结果,为评价薄膜的质量和了解成膜过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顾长志 《科学通报》1994,39(7):667-667
金刚石由于具有高硬度、高热导率、高红外透过率和优异的半导体特性,在高技术和未来的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它的高热导率特性是最吸引人的一个研究领域,因为用金刚石制作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微波器件的热沉将大大提高这些器件的性能.但是由于天然金刚石价格昂贵,潜在的市场并不广泛.而人工合成的金刚石膜由于成本低,并可制备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膜,作为散热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由于在制备金刚石膜的  相似文献   

19.
20.
人工合成金刚石薄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鸿益 《科学》1989,41(4):276-2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