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原城市群城市职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伟  徐晓霞  元媛 《河南科学》2008,26(5):618-622
在中原城市群这一区域背景下,运用区位商法对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的部门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法结合各部门所占的比重对城市主导产业进行了分级,并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职能以工业职能较为明显,主要是生产性职能,而服务性职能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职能强度为强烈和较强的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2.
以中原城市群的30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将19个国民经济行业归分为11个城市职能类型.基于各省辖市分行业的从业人员数据,运用最小需求量法、纳尔逊城市职能分类和城市专业化指数等方法,从优势职能、突出主导职能以及专业化指数3个维度对中原城市群2006-2018年的城市职能结构演化进行分析,并从城市性质、区域分工和社会联系等层面探讨了职能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职能演化体现出空间聚集性与地区差异性.城市职能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金融和其他服务职能为主,其中郑州、驻马店和商丘等城市表现最为突出,体现出区域及门户型城市的独特发展优势.(2)职能结构演化的变动性不强.大多数城市职能变化不大,仅有郑州和洛阳等城市变化明显,表现了区域中心性城市的地位与优势.(3)突出与主导职能以商业、公共事业和交通邮电为主.郑州、洛阳的商业和科教职能较为突出,商丘和信阳以交通邮电职能突出,显示核心区和外围区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层次差异.(4)影响因素包含区域定位、城市发展阶段、城市规模及地理区位等方面,其中区域分工与城市定位起主导作用,城市发展阶段与经济水平决定着演进的方向,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强化或者减弱城市职能强度.  相似文献   

3.
在对江西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城市职能和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江西省城市体系的对策:(1)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2)突出自身优势,构建合理、高效的职能结构体系;(3)调整空间结构,着力培育赣中北城市集聚区.  相似文献   

4.
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职能结构特征和分类进行了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科技制造物流和文教社保城市综合因子、居民服务和餐饮零售业因子、租赁建筑房地产业因子、信息金融业因子和能源设施因子5个影响中原经济区城市职能的主因子,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原经济区城市职能划分为5个主类、9个亚类.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职能结构表现为整体职能层次不高,城市职能结构趋同明显,应有的优势职能未能有效发挥等问题.在对中原经济区整体功能定位与城市分工宏观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城市职能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统计年鉴数据资料,以城市基本经济活动为基础,运用Morre回归分析和多变量聚类分析方法,对广西14个主要城市进行职能分类,共分出5个大类,4个亚类.在此基础上,采用纳尔逊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城市职能强度指数,对各个类型城市职能进行分析.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广西主要城市职能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职能强度模型和修正的空间引力模型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空间联系强度及结构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强度、综合发展质量及城市空间关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核心-边缘”特征明显,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和断层现象;(2)中心城市存在单极化发展、职能弱化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3)城市联系强度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特征、交通可达性与空间集聚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职能是以城市基本经济活动为基础的.采用2005年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以及劳动力与就业人口的统计资料,以城市基本经济活动为出发点,在多变量聚类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对河南省18个主要城市进行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6个大类,然后进行简单的分析.最后提出河南省城市职能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对六普和五普分县市分行业门类数据进行剔除、归类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城市职能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行政等级、人口规模、区域空间三个视角对城市职能结构现状特征及变动态势分别进行研究,以期为优化山东省城市职能结构,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城市职能分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城市行业就业人口的统计资料,以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作为确定城市职能的出发点,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地级及其以上的21个城市进行了职能分类,共分出地方中心性能比较突出的;制造业突出的;各类职能都不很突出的;建筑业、社会服务业较发育的城市4个大类,和反映其内部次一级差异的8个亚类,并揭示了分类对象群体总的职能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金融等别城市及其空间运动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城市职能分类一直以专业化部门为基准,侧重于揭示城市职能的结构属性,却抽离了其空间属性.尝试采用产业识别方法,系统地研究城市金融职能问题.包括:根据金融产业成长阶段与金融职能特征两个条件,将城市划分为金融支点、金融增长极和金融中心三种金融级别类型;金融等别结构反映了三种类型城市的空间组合关系;金融等别城市通过各自的外部主导效应引发金融地域运动,造就了金融等别城市的空间运动格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城镇的发展条件及现状结构,结合国家今后的战略部署,对2000年三个地带的城镇数量及城镇体系结构作了预测。认为东部地带届时5万人以上的城市将达287座,5万人以下的城镇将达4000座,城镇总人口13500万;中部地带大于5万人的城市228座,5万人以下的城镇3000~3500座,城镇总人口13280万;西部地带大于5万人的城市117座,加上建制镇人口,城镇总人口将达6228万左右。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河流阶地、冲洪积扇、台地、剥蚀面、滑坡平台等地貌类型的分布特征、演化规律及作为城镇选址的利弊,并提出兴利除弊、合理利用的途径.以四川省为例,对山区城镇地貌灾害的演化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从地貌的角度对山区城镇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的城市灾害实际情况,依托不同级别的绿地建立避难空间体系仍将是今后城市规划的主要选择.指出了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在避难减灾方面存在的重宏观微观,轻中观;重形态,轻功能;重比例,轻人均;重平地,轻山地等规划设计问题,并借鉴亚洲其他地震频发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实例,提出在规划设计中依托绿地系统完整构建城市避难体系,合理设置各级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切实满足避难要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功能理论,建立了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者活动、旅游经济活动、旅游产业活动、旅游资源投入、政府旅游管理和服务、城市形象及旅游信息6个维度16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基于2017年截面数据,对中国23个重点城市旅游化水平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城市旅游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山东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社会经济依然极不平衡,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缓解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合理度量城乡一体化水平是城乡更好更快发展的前提.笔者以山东十七地市为研究对象,确定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对目前山东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定量分析,得出山东城乡一体化水平呈现自沿海到内地东部到西部的区域差异,并提出了促进山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旅游的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复杂系统的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的工具,分析城市旅游的增长模式,构建城市旅游增长的基本模型,为城市旅游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大部分城市依赖投资基础设施、挖掘城市历史人文资源正反馈推动增长,但是这些增长的机制容易受到投资递减和资源容量的制约而难以持续,不能避免走入快速发展转为平稳的发展,甚至出现停滞、滑坡的增长模式。只有成功构建和发展商业网络、培育城市旅游的产业集群和创新机制,形成路径依赖增长模式,才能促进城市旅游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7.
城镇体系是我国近年来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城镇体系的研究应主要是在区域背景研究基础上对其职能、空间和规模等三大结构的研究。据此,本文具体地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体系的影响,提出了该体系结构的发展设想:(1) 建立以区域型工、矿业城镇性质为核心的职能结构;(2) 建设东、中、西均衡分布、各具特色的空间结构;(3) 加强两宜城镇群建设,组成中小结合的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18.
对陕南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发现: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不太典型,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不强;在空间结构方面,聚集维数显示空间集聚分形特征明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的城镇体系,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关联维数显示城镇体系内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基于上述结论,应大力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各城镇之间应开展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城市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构建拟合与表征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出17个城市的竞争力综合得分,根据聚类分析将这些城市划分为强、较强、中、较弱4类,并相应地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