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黑客”“博客”“播客”之后,网络又来了一位新客人——“威客”。 威客一族现身网络的时日虽不长,但却发展迅猛,人数现已达60万之众(威客网2006年10月6日)。先说说威客与witkey的关系。与黑客、博客、播客等外来词不同,威客不是witkey的译词,而是出自witkey的谐音。witkey是因文章,特别是涉及英语的论文中表达的需要而起的英语代号(新浪博客2006年10月6日)。换句话说,威客和witkey是为了命名同一概念而同时出现的中英文单词,并且都是“中国造”。而把wit(意为智慧) 和key(意为钥匙)复合起来构词,则是为了通过表达“智慧钥匙”或“关键智慧”的意思,来表明“威客”指人时所指的是一群具有关键智慧、能够解决问题、具有威力的人。再看看威客(witkey)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威客可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动词。作为名词时,威客可以指人,也可用来指物。指人时,用来称名那些根据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网络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解答的人,如例(1)、(2)、(3):(1)在网络上,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互联网帮助别人,获得报酬的人,就是威客。(2)现在绝大多数“威客”都是设计人员以“兼职、私活”的方式工作,做“威客”每个月的收入能拿到三千元左右,但更重要的是机会更多,而且可以从中得到乐趣。(3)并不是每个人天然就是威客。一、威客必须是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和网络互动问答平台的人,二、威客必须是那些知识、智慧、经验较高的人,他们才能在威客网站上把知识、智慧、经验转化为财富。威客(witkey)指物时,一方面可以指具体的事物——一类网站或网页,见例(4)、(5);另一方面还可指抽象的事物,表示一种网络互动回答的交流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用户通过网络互动问答平台将个人的技能、知识、智慧转变成财富,请见例(6)、(7)、(8)。(4)威客网/中国威客/威客网站/中国威客网/猪八戒威客网(5)威客设计/威客平台/威客网站。(6)威客是职业也是一种生存方式。(7)威客模式不是简单的在线工作。只有那些技术水平高的人才可以通过威客网站获巨额收益并作为生活工具。(8)威客和博客同为被称为“第四类互联网交互模式”,分别继承了其“先祖”BBS的部分功能,即博客继承了发布信息、自我表达的功能;威客继承了资源共享,互动互助的功能。除用作名词外,威客(witkey)还可用作动词,指撰写、管理威客网站(或网页)或通过威客网站(或网页)进行网络互动问答的行为,如:(9) 陈阳:一起威客。最后,再综观一下队伍日渐壮大的 “×客”类语词借以管窥网络新词产生、流行的过程。黑客得自hacker,博客源于 blog/blogger,播客译自podcast和podcasting,它们都是来自英语的意译或音义兼译外来词。这些外来词一方面和原词发音有雷同之处;另一方面它们还符合中国人文化审美心理(我们多以 “博”、“威”为美,“黑”常让人联想到“偷偷摸摸”、“侵入”)。这些语词的字面意义和其所要表达的词汇意义之间还暗含一定的理据性,如“博客”这一“能指”合乎“博客”这一“所指”所具有的内容广博这一特征,“威客”则暗含智慧的巨大价值和力量等。这些都可归因于汉字的表意性。表意性使得外来词“本土化”之后其整体和组成语素都常含有一定的概念义和文化义。概念义是表现这些语词“所指”的核心意义,文化义则反映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换句话说,这些外来词的汉语形式的出现缘于人们指称新事物、表达新概念的需要;而其被接受的过程则反映汉民族人民文化心理上的审美选择。 ① 本文所引语料均出自笔者2006年10月8日在百度网 (www.baidu.com)上以“威客”为关键词检索得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美和理论物理学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美的定义是什么?韦伯斯特(Webster)大学辞典中对美是这样定义的“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质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精神得到愉快的满足。”这是一个不到25个字的简洁的定义。(在英语中这段话仅24个词——译者注)当然,美的概念实际上比这个定义复杂得多。你会问在文学、绘画、音乐和科学中,美的含义是什么?当你这样提问时,你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也许很难给出一个周全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的志趣在于回答关于世界是怎样的这类问题。无论科学从事什么样的思辨、探索、艰辛的推理、观察和实验,共有效性(validity)和价值的最终检验,在于它是否告诉我们世界实际是怎样的,并且最好能用概括和总结世界的重要特征的术语,或者甚至能够用解释这些特征的术语。在科学中,研究课题(problem)是问题(question)而不是话题(topic)。“潮汐”不是一个研究课题:它是一个话题。“潮汐显示出什么规律性?”和“什么导致潮汐?”则都是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与伪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科学指出一个事物属于某一类,但又同属于这类中的其他事物有相区别之处,是给它下定义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因此我想在回答“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时,可以而且应该这么做。科学属于知识。它属于“知识”这个“类”。它包括在“知识”的外延之中。然而“科学”不等于“知识一般”。  相似文献   

5.
人的智慧从哪里来?这是未解之谜“这是个有意思的发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宿兵研究员面对基因树叉上的一个分点而兴奋。这个点代表了一个关键的基因,它的学名叫做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PACAP)前体基因。在四分五裂最终形成如万花筒般大千世界的基因树上,这个点出现在人和近亲黑猩猩分化的瞬间。通过试验发现,分化之后,这个奇怪的基因只在人脑中得到充分发展与进化,而在黑猩猩的脑袋里这个基因却“消失”了。为什么人能够成为人,而猩猩永远只是猩猩?作为近亲,是什么让人更加有  相似文献   

6.
virtual reality有人按英文的通用解释直译为“虚拟现实”。究其技术涵义,一般认为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构造一个“人造”的、“非现实”的世界,并借助于视觉(图形、图象)、听觉(声音)、触觉甚至嗅觉等提供的反馈信息,与这一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探索其中的科学规律的一整套技术。“虚拟”意为这一世界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不同;“现实”意为这一世界又具有某些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类似的性质。随着计算技术和仿真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这种模拟的世界的真实性程度将会不断提高。种种诱人的前景正激发着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以为“虚拟现实”的译法,就其通用的中文涵义来说,已可大致包括这一技术的内涵,并且已经逐步为技术界和一般公众所接受,似可考虑定为中文译名的标准,以正视听。西学东渐之后,中文面临许多科技名词的翻译问题。“信、达、雅”的标准曾为许多人所推崇。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重名的国度,科技术语的翻译,民族文化背景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它可能决定所选择的译名是否最终为公众所接受,即避免冲淡其科学意义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以有利于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如果说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更倾向于双字成词的话,与“仿真”类似的“拟实”或“拟真”似应在可选之列。  相似文献   

7.
神话     
记得亚里斯多德说过:“爱好智慧的人亦是爱好神话的人。”甚至马克思也曾说:“希腊神话向人显示永久的魅力。”在他们眼中,神话是真知,二者并非相对。神话可说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信仰语言,是初民对自然现象与万物由来的合理解释。宇宙怎么诞生?谁创造人类、动物、植物?为什么会有洪水与地震?这些质问若用信仰语言去回答,就出现了开天辟地神话,天体神话,动植物神话,自然灾害的神话。除此之外,尚有英雄神话(后羿射月)、部族神话(黄帝大战蚩尤)等。  相似文献   

8.
CAP超市是一家覆盖德国16个联邦州的超市连锁。这家超市看上去和普通的超市并无两样,它的特殊之处在于三分之二的员工均为残疾人。“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是CAP超市的目标(CAP一词源白英语词“Handicap”,意为障碍、困难、身体残疾)。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的本性1.两种传统:人与实在的分离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就在探索着无穷无尽的自然之谜,进而探索对自然的探索。于是,一个寻常而离奇的问题产生了:知识是什么?这就是知识的本性问题。它同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又同崭露头角的思潮一样新颖,它构成了认识论研究的核心,从古代希腊直至当今表面上形态各异的认识论学说。灿烂的希腊古代文化,以她的哲学明灯光照历史长河。在众说纷纭的知识学说中,逐渐形成了一条堪称为古典传统的脉络,西欧哲学在很大程度上经受这种古典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史中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间的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许多论文和书籍讨论了科学史中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分歧,在其中我只提及文献[2,3,7,11,12,15,20]。我认为我们是需要弄清什么是科学发展的“内”,什么是“外”。我同意Lelas的意见:所谓的“内”与“外”取决于系统如何划分。那么科学系统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科学这种系统既可视为一种认识现象,也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笔者感兴趣的是作为知识的科学,而不是作为社会性事业(institution)的科学。所以,本文将讨论作为一种知识的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1986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Barber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作的讲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一篇短文中(本刊2001年第1期第28页),笔者曾以spitz(dog)为例,谈了意译的不尽人意之处。其实,从“望文知义”这点来看,有些意译词常会误导读者。例如,我们平常碰到的一个称作“墨(斗)鱼”(也称“乌贼”)的词,它的名称中虽然有“鱼”,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鱼,而是一种产于海中的头足类软体动物。这在其他语言中也如此。例如,墨鱼的英语名为cuttlefish或inkfish,其词尾均为fish。这可能是受到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观测手段的限制。另如,星鱼(也称“海星”,它的英语名为starfish)也不是什么鱼,而是一种海栖动物,属棘皮动物门。又如,大家熟知的鳄或鳄鱼(其英语名为crocodile)既可在水中游动和捕食,也常上岸取暖和繁殖。它属于爬行动物,也不是什么鱼。还有silverfish(衣鱼)则是非常原始的一类昆虫。再则,海马(其英语名为sea horse)也不是什么海兽,而是产于海中的一种小鱼,海马在英语中另有一名为horsefish)。可能是为了避免引起误解,国内动物界人士现已将其命名为“海马鱼”。另外,原生动物海葵(其英语名为sea anemone)的名称中虽然有个“葵”字,但它决不像有些人误认的那样,是海中的什么植物。其实,有些所谓的意译词并未反映可反映该事物本质的东西,而只是做到字面上的对译。笔者愿在此提醒大家,“望文知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不能说得太绝对。意译和音译之争由来已久,不过,最近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新版《新华词典》收入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条(如WTO等),确实做到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笔者认为,这无疑会给我们的意译和音译之争有所启示。* 杨枕旦编审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类的毛皮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人类的祖先——类人猿是全身长毛的,而现在的人类只在头部、腋部和阴部等少数几个地方才保留着毛。因此,有的生物学家就称人类为“裸猿”,意为没有毛皮的猿。人类身上为什么不长毛?大自然出于何种原因,使人类身上的浓毛脱掉了呢?人类身上的浓毛又是什么时候才脱掉的呢?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一分为二的,但是以杨献珍同志为代表的一些人偏偏强调说:“任何事物是‘合二而一’的。”这些人还要为自己辩解,说什么“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是一个意思。但他们随即自己揭了自己的底,宣称《辩证法就是研究对立面是怎样同一的(统一的),求同存异。”这种观点和一分为二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正确地指出:“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  相似文献   

14.
对许多人来说,经跑道滑行后起飞的飞机(aeroplane,airplane)和不用在跑道上滑行就可飞起来的“直升飞机”(helicopter)是比较熟悉的东西。然而也有不少人把“直升飞机”叫作“直升机”,这是怎么回事?到底哪种叫法正确?许多人并不清楚。以表意方法命名汉语科技名词的一般规则常常是以中心词素表示它的科学分类属性,再以能体现该事物(或概念)与其他事物区别的特征(或特性)的词素来修饰、限定中心词素,把这些词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即代表该事物的名称,以此来实现“一词一义”。用这种方法命名的词,相当多数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此事物的上位概念(属),以及它的主要特性(种差)。这就是术语命名原则中“系统性”的要求之一。如果一个词的属和种差弄错了,则命名不科学,易引起理解错误。例如“直升飞机”许多人一看就理解它是一种“飞机”(属),它区别于其他飞机的特点是不用跑道,直接飞起来。要弄清楚这种理解对不对就应该从该词所归事物的科学分类体系来看就明白了。飞行器是一个大家族,几十年来这个家族中子孙不断繁衍。它们的“家谱”(分类体系)目前通常表述如下(仅摘录了相关部分):从这个家谱体系看出,飞机和直升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利用空气动力来飞行的,都是重于空气的航空器,他们是这类航空器中的“平辈兄弟”,所以直升机不是飞机的“儿子”(衍生物),不能称为“直升飞机”。从分类的原则来看它们在结构、外形以及飞行性能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它们产生推力和升力的形式不同。飞机是由动力装置(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或向后喷气,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飞机有固定在机身上的机翼,机体被发动机推进时,相对的气流通过有特殊几何形状的机翼就产生升力。直升机没有产生拉力或推力的螺旋桨,也没有固定在机身上产生升力的机翼(个别直升机上有装在机身上的产生辅助升力的短小机翼),它是以发动机驱动在机体上方的旋翼,在静止的空气或相对的气流中产生升力。驾驶员控制旋翼旋转面的倾斜角度可产生向前、后、左、右的水平分力,使直升机既能垂直上升下降、空间悬停,又能向不同方向飞行。从以上对飞机与直升机“同”与“异”的对比,自然明白直升机不是飞机的一种。为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航空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已将“直升飞机”这个名词,科学地正名为“直升机”。  相似文献   

15.
有时邂逅多年未见的隔行的熟人 ,或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在火车上面对健谈的同行者 ,对方往往会客气地询问 :“您干什么专业 ?”当我说自己从事科学哲学研究时 ,问者先是茫然不解 ,继而发问 :“哲学有什么用处 ?”一开始 ,我还详细地解释哲学是什么 ,它对社会文明、人类文化和个人心智健全发展的意义。听明白了的 ,点头似乎称是 ;未听明白的 ,依旧如堕五里雾中。不过 ,他们末了还是要追问一句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处 ?”此时 ,我倒是明白了 :原来他们所谓的“用处”是指“实用”。或者说白了 ,是问哲学研究有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和物质…  相似文献   

16.
河马是非洲的大型食草动物。这种动物介绍到中国大约是在19世纪20—30年代。《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8)中的《河马像略说》是较早出现“河马”一词的汉语文献。“河马”其实不是汉语本族词,它来自日语。而日语的“河馬”(かば)译自荷兰语的nijlpaard。  相似文献   

17.
“原子量”和“分子量”还是保留为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子量”和“分子量”这两个词对于学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是实在太熟悉了。谁都知道它是指原子和分子的相对质量,而非为重量,定义也十分严格。虽然后来ISO31把它相应命名为“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但人们总觉得它跟“原子量”和“分子量”没有什么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Inuit)”或“因纽皮特(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休闲教育是一门人生必修课。早在100年前休闲教育就被定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条重要原则,而且几乎是终生教育。休闲教育就是教人从小就学会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学会欣赏生命和生活,学会各种形式的创造,学会对价值的判断,学会选择和规避问题的方法,学会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各种技能,促进人在“成为人”的过程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整个人生充实、快乐且富有意义。英文“休闲”一词,间接来源于希腊语,意为休闲和教育,主要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这表明了“休闲一词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这种精华涵义以一定的受教育程…  相似文献   

20.
体操运动员在器械上做体操时,常常要在手掌心上抹一种白色的粉末,有时还在器械上也抹一些。这种白色粉末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他们要抹这种白粉呢? 这种白色粉末的真正名称叫“碳酸镁”,人们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