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短文进一步讨论了一个可能的强子结构模型,并根据电子—核子深度非弹性散射的新的实验数据对这个模型和普通的部分子——夸克模型作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
一轻子、夸克是否是点粒子? 强子谱的规律反映了强子具有内部结构,例如:人们发现质量最小的一些介子和重子可以按SU(3)的八重态和十重态分类,于是强子可视为相应于SU(3)基础表示的夸克的束缚态。高能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进一步揭示了强子是非点状粒子。现在对强子具有内部结构已为粒子物理学家所公认。至于轻子和夸克是否仍然可分,是否也具有内部结构,近年来亦为  相似文献   

3.
深度非弹性散射(DIS)是高能物理领域中探索强子内部结构的最为有力的手段。几十年来,人们对基本粒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基本相互作用的了解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进展,确立了强、弱、电相互使用的标准模型,并进一步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其中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实验与理论的研究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本粒子结构的层次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释目前的高能粒子深度非弹性散射的某些实验事实,在SU(3)群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的基本粒子结构模型。在此模型中通常的层子是一个三体结构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5.
§1 引言当夸克模型解释其他现象取得明显成功后,Anisouich,Bjorken等提出一个多重产生的夸克模型。它从夸克组合为强子的过程出发,清晰地描绘了多重产生的机制,解释了唯象棋型不能解释的许多复杂现象,给出了其他模型无从给出的各种粒子的相对和绝对产额。它予言多重产生时,“直接”产生的主要是共振粒子(短寿命强子),平常实验测量的长寿命强子,只有小部分是“直接”产生的,绝大部分是由共振粒子衰变“间接”产生的。“直接”产生和“间接”产生这两步过程,有它们自己固有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12C和^16O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利用α粒子折叠模型对较低能区的^16O+^12C弹性散射进行了研究计算。计算结果表明,α粒子折叠模型能较好地描述低能区的^16O+^12C弹性散射角分布实验数据。折叠模型光学势的虚部对小射角区影响很小,但对大射角区的截面计算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层子模型     
层子模型是我国粒子物理理论工作者于1965年分析总结当时积累起来的有关实验和理论资料,提出的相对论性的强子结构模型,其基本物理假定是:(1)强子是由更深层次的粒子,即层子与反层子构成的(普通重子由三个层子构成,普通介子由一个层子和一个反层子构成)。这些层子滿足一定的对称性,强子的对称性由组成它的层子的对称性所决定。在SU(3)对称下,层子有三种,它们具有分数电荷和分数奇异数,是自旋  相似文献   

8.
以强子-核碰撞的独立源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重离子碰撞的独立源模型,给出了重离子碰撞中参与者数的几率分布函数,导出了末态粒子横能量分布方程,所得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9.
按照强子结构模型,重子和介子是由基础粒子及反基础粒子组成的束缚态。文献[1]的分析指出,SU_6对称性的存在意味着在基本粒子内部基础粒子的运动速度相当低并且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与自旋方向无关的。另一方面,由于实验上尚末发现基础粒子,人们必须假定它们具有很重的质量(比如说20Bev或者更大)。为着说明作为基础粒子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高能物理实验发现了许多强相互作用粒子共振态(以下简称为强子),推动了对强相互作用对称性研究的迅速发展。文献[1]对近几年来对称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理论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唯象的对称性描写,而需要研究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文章还分析了从现有对称性研究中给出的强子内部结构的可能图象和性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提出了强子  相似文献   

11.
粒子物理是研究物质最深层次结构的前沿学科.在实验方面,大型高能加速器是主要的实验手段,其以高亮度和高能量为发展目标,致力于新粒子的发现、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以及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简单介绍以高亮度为发展目标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日本的超级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以高能量为发展目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处在研发阶段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一些物理课题的研究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12C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通过拟合电子散射实验得出12C核2+和3-态α粒子跃迁密度分布,并在多重散射的K.M.T理论框架下对入射能量为600 MeV和700 MeV的p-12C非弹性散射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得到的p-12C非弹性散射截面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12C原子核基态及2+和3-激发态的α粒子结构观点在p-12C非弹性散射领域得到了检验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在1966年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的同志们,根据当时核子电磁形状因子的实验资料和对实验中发现的大量强子用SU_3群分类的成功,提出了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认为强子是由层子构成的,介子是一对正反层子的束缚态,重子是三个层子的束缚态。这种图象所给出的介子和重子的分类,是与实验符合的。在这个模型中,认为层子质量比自前所发现的强子的静止质量大得多,层子之间存在超强相互作用,介子和重子都是层子越强作用的束缚态。超强作用具有SU′_3?SU″_3的不变性,目前所发现的强子都是SU″_3群的单态,在层子运动速度很低时,(v/c?1),超强作用具有SU_6的对称性。层子仍然服从费米统计法则。并且认为,仍然可以用场论去描述层子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类似于Thomson原子模型的强子结构模型:强子由准自由的价夸克和处于“凝聚”态的胶质组成;海夸克取胶子场的真空极化形式。在此基础上,用统计热力学方法处理胶子态,用部分子模型处理夸克,解释了μ对大横动量实验中的几个事实以及一些其他强子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夸克-强子模型,计算了600MeV的质子在原子核^3H和^3He上的弹性散射,并与实验数据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夸克自由度的引入,改善了传统核物理的计算,特别是在大动量转移区,并能很好地解释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许多工作表明,Glauher理论是处理高能强子——核散射的简单而有效的理论工具。当入射粒子不是一个简单的无结构的粒子而是一个有结构的复杂粒子时,可以把Glauber理论推广到这种情况,而得到一个形式上并不复杂的多重散射振幅公式: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30年,粒子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标准模型把强、弱、电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起来,而且接受了无数精确的实验检验。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有了许多重要的新发现。而随着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即将建成,人们对于未来10年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寻找神秘的希格勒粒子,探索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正因为如此,本书的适时出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拟合实验的a—a散射振幅f_a为元振幅,用核的独立a粒子模型波函数,在Glapber理论框架下计算了1.37Gev的a粒子在(12)~C上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结果与实验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24Mg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利用已知的通过拟合电子散射实验得出的24Mg原子核基态电荷分布密度,得到24Mg原子核基态α粒子分布的形状因子.在Glauber多重散射理论框架下对入射能量为800 MeV的p-24Mg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进行了研究计算.理论计算结果给出了合理的p-24Mg弹性散射截面角分布曲线,但截面量值与实验数据有一定的偏离.计算结果表明,本文基于24Mg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得到24Mg原子核基态α粒子分布的形状因子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需进一步通过各类散射过程对24Mg原子核的6α、16O+α+α等结团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深入研究分析24Mg原子核的α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介子-重子的对称性、夸克和新的粒子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衰变和结构,介子应与轻子统一.引入新的组合量子数F’=|B+I-S|,则基态介子-重子量子数等距并统一.提出了重味强子的寿命公式和等比关系.讨论了量子数三角形和四面体.对夸克模型,可能微粒子运动产生出现具有对称性的幻夸克.探讨了两体模型和亚夸克.最后提出粒子三代结构等的新模型.按照Occam剃刀原则,粒子基本结构只应该有光子、电子和质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