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神女为题材的神女赋滥觞于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兴盛于汉末三国,曹植《洛神赋》是其巅峰之作,六朝后渐趋消亡。从笔法上看,神女赋文辞华美,对女性神情外貌的描写细致入微,颇多传神之笔;从结构和内容上看,诸多神女赋大都遵循"遇神女"——"描写神女"——"人神交接不成"这样一个既定的格式;从主题看,神女赋一方面体现了主人公遵从儒家伦理准则不为女色诱惑而动的品质(显性意义),另一方面体现了赋之作者壮志难酬、郁郁寡欢难以施展政治抱负的心理(隐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的形象 ,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殊不知 ,在洛神身上所表现出的明眸、皓齿、云髻、修眉、削肩、束腰等美好特性 ,正是曹植在继承了前人女性描写手法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如《诗经》和《楚辞》中的美女形象 ,特别是宋玉《神女赋》中神女形象的塑造对曹植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的形象,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殊不知,在洛神身上所表现出的明眸、皓齿、云髻、修眉、削肩、束腰等美好特性,正是曹植在继承了前人女性描写手法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如《诗经》和《楚辞》中的美女形象,特别是宋玉《神女赋》中神女形象的塑造对曹植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玉《神女赋》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曹植《洛神赋》及汉魏六朝艳情赋有直接的源流关系,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还厘清了《巫山高》的演变轨迹以及"云雨"寓意与先隋诗歌的关系,概括了巫山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5.
《高唐赋》三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高唐赋》中的神女当是炎帝季女瑶姬,是作者创造的喻指贤能之士的艺术形象,并以此表白自己效忠楚王的态度。赋中的“云雨”是对神女美丽形象的动态描写,喻指作者宋玉的德才之美。后来的小说语言以及现代辞书的解释,不符合本义。《高唐赋》的主题没有“讽谏”的意思。“讽一劝百”是汉赋的特点,不能以汉赋来框套战国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校】 [旧知名]“旧”,诸本同,唯《西昆发微》作“近”。【注】 [“照梁”二句)朱鹤龄云:何逊诗:“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梁。程梦星云:《神女赋》:“其始来也,  相似文献   

7.
宋玉的《高唐》《神女》赋真可谓聚讼纷纭。有说是淫乐之词,有反其道证之为讽谏淫乐;有以为是山水诗(见陈宏天《昭明文选译注》第二册),有以为写游览(胡念贻《中国古代文学论稿》);有主影射之说,以为用男女狎爱之词喻襄王舍弃巫郢河山之险(章炳麟《菿汉闲话》第二十五),有主人与自然相接之说,以为通过同高唐自然相接来通政治延人寿(日人藤原尚《骚赋与辞赋的分岐点》)。排沙简金,各有所获,然发微析疑,终未能  相似文献   

8.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以及大兴徐松《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于光绪九年(1883年)由王秉恩、元尚居合校汇刊为《西藏等三边赋》。详细述考《三边赋》所涉及边疆岁时节日民俗,如《西藏赋》中与藏传佛教相关的众多岁时节日,《新疆赋》中南疆的大年,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边疆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莉 《科技信息》2006,(11):247
<李夫人赋>是一篇悼念之作,作者汉武帝在潜意识之间把李夫人的亡灵仙化了,继承了薄命红颜夭亡后被仙化的传统.仙化后的李夫人形象美丽神秘,缥缈难寻,与高唐神女的形象非常相似,这既是汉武帝受楚辞影响的结果,也是"神女"原型再现的一种表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李夫人本是武帝的妻子,再加上悼亡题材本身的缘故,赋文中没有中礼教之防的成分,深情的思念和追忆使这篇赋格外感人.  相似文献   

10.
贾谊的辞赋汲楚辞、屈赋之源,开汉代赋体文学之先河,影响了整个两汉赋体文学的创作,本文主要通过对他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做深入性探究,明确它在赋体文学流变中的作用,结合《惜誓》《旱云赋》等赋篇研究,总结贾谊辞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确定它在两汉赋体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晋左思的《三都赋》及清程先甲的《金陵赋》看京都赋体文学的传承及演变,再从写作目的、写作手法、辞赋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进而指出京都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3.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4.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现有渊源关系,其坚定的叛逆性又与屈原九死不悔的坚韧相似。宝玉身上还有庄子影子,其天然本色论、“情不情”分别是庄子自然论、齐物论的显示。其梦游太虚境受《神女赋》启发。曹雪芹自身遭遇、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悲剧性,使他和楚文化尚悲的情感特征产生共鸣,从而把楚文化作为构建《红楼梦》的文化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专就李清照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的骈赋《打马赋》作了三点论述:《赋》表现了李清照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她渴望渡河、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形成了她以诗明志、作赋述怀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7.
《诠赋》篇是刘勰《心雕龙》体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本拟对刘勰追溯赋体发展史的一系列见解进行评价与阐释;对其将赋体分为“鸿裁”与“小制”两类的合理性与不足处进行揭示。通过解读,认为刘勰的赋体观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诠赋》篇的不和谐性,但刘勰对待具体的赋体作品能坚持艺术尺度已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东汉王延寿所作《鲁灵光殿赋》展现了灵光殿栩栩如生的丰采,使世人对灵光殿的雄伟外观、豪华的殿内装饰,精巧的栋宇结构以及它的整体风格、结构特色有了深刻的了解。《鲁灵光殿赋》在中国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研究汉代宫殿建筑特色更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选·赋》"物色"类选录了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等四篇作品。萧统是从先梁赋的"整体"中选出此四赋的。四赋入选《文选·赋》"物色"类的原因大致有三:内容上,意蕴丰厚,生命情怀强烈;形式上,文采斐然,结构巧妙;评价上,均得到先梁士人的好评。探讨《文选·赋》"物色"类选文原因,有助于推进...  相似文献   

20.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